季曉夏
[摘 要]閱讀教學要以兒童為本,既要對兒童的基本學情有全面的了解,也要對兒童內在的認知規律進行掌握。在課堂教學中,無論是教學設計還是教學實施,都要契合兒童的內在需要,注重語文實踐形式的創新,根據需要拓展延伸,這樣才能讓閱讀教學沿著正確的方向發展,從而促進兒童語文素養的提高。
[關鍵詞]兒童視角;教學策略;教學預計;訓練形式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7)31-0045-01
兒童是閱讀的對象,更是閱讀教學的主體。因此,閱讀教學的設計與實施都離不開對兒童的觀照。只有基于兒童視角、凸顯兒童本位,兒童內在的思想和天性才能得到釋放。筆者就以《北大荒的秋天》一文的教學為例,談談自己在凸顯兒童本位中的一些實踐和思考。
一、契合內在需要,在預設中尊重兒童興趣
認真備課是提升閱讀教學效益的前提與基礎。閱讀教學在設計之時,就應該充分關注學生內在的認知需要,了解兒童自身的愛好和興趣點,并將其視為教學內容研制、教學目標設定的重要依據,確保教學的環節和板塊能夠契合學生內在的認知需要,從而促進學生認知能力的不斷提升。
如,在教學《北大荒的秋天》時,教師從兒童的立場進行教前思考。首先,面對這篇課文,兒童最想知道的是什么,哪些是他們能自己讀懂的,哪些是需要教師進行點撥、引領的……只有真正把握學生的內在需要,才能在教學設計中有所體現,并在教學中做到有的放矢。對這一課而言,教師通過問卷調查發現,學生的興趣點在于北大荒的秋天與當地的秋天究竟有什么不同之處。在教學中,教師就將教學的重點聚焦在探尋北大荒秋天獨有的特色上,滿足了學生內在的認知需求,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在這一案例中,教師借助問卷調查的形式,將教學的關注點聚焦在兒童內在的學習需要上。只有真正把握了這一點,教師才能因材施教,讓每一板塊都能夠被兒童所接受和喜愛,從而提升教學效益。
二、創新訓練形式,在教學實踐中堅守兒童本位
課堂是實施語文學習的核心陣地。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引領者,要充分尊重學生內在的認知體驗,選擇契合學生心理認知特點的教學方式。這就要求教師在研制貼近兒童最近發展區的教學內容后,創新教學形式,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調動他們思維的積極性。
如,這篇課文通過展現北大荒的天空、小河、原野三個地方的景色凸顯了北大荒秋天獨有的魅力。教學中,教師在引領學生深入感知文本語言的精妙和北大荒具體特點之后,將教學的關注點聚焦在對文本語言的內化和運用上。這對學生思維能力和語言運用能力要求較高,很多學生產生了畏難情緒。此時,教師為學生創設了“導游解說”的情境,讓他們將自己看成是一個導游,運用課文中的語言對北大荒秋天的特點進行介紹。很多學生一下子來了興趣,紛紛投入到語言實踐中。
在這一板塊的教學中,教師從學生的學習實踐考慮,創新學習形式,激活了學生內在的認知動力,減輕了他們的學習負擔,提升了課堂教學的整體效益。
三、聚焦發展需要,在課后延伸中凸顯兒童認知
語文課程是一門關于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這就意味著語文學習要指向文本的內在規律,強化學生對文本語言的感知與悅納。這樣不僅可以擴大學生的知識積累,而且可以提高學生對文本語言的判斷和鑒賞能力,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北大荒的秋天》是一篇文質兼備的典范之作,是學生進行語言品味、積累和內化的極好資源,同時也是兒童進行模仿訓練的絕佳載體。因此,在課堂教學即將結束之時,教師進行了這樣的設計。首先,摘抄課文中優美的詞語,并能夠適當背誦積累相關的詞句;其次,對自己喜歡的語句運用喜歡的形式進行感知,比如撰寫批注、繪制圖畫等;最后,根據自己的喜愛,隨意選擇一個語段,模仿作者的寫法,介紹一下本地的秋天。這樣,強化學生對文本語言的品析理解、感悟體驗、悅納內化和實踐運用。
這樣的教學設計,立足于學生學習的需要,滿足了語文學習的課程需求,可謂一舉多得,教學效果顯著。
閱讀教學要以兒童為本,既要對兒童的基本學情有完整而通透的了解,同時也要對兒童內在的認知規律進行準確的把握。只有真正了解兒童、尊重兒童,才能讓閱讀教學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從而促進兒童語文核心素養的發展。
(責編 韋 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