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振明
【摘要】主要講述了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融入德育教育,讓學生在動手實踐中體驗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感受祖國傳統文化的魅力,了解和傳承祖國非物質文化遺產。
【關鍵詞】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非物質文化遺產德育教育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由學生自主進行的綜合性學習活動,他是基于學生經驗,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和社會實際,體現對知識綜合應用的學習活動。如何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滲透德育教育、愛國情懷一直是我們思考的方向。
為了豐富青少年綜合實踐活動的內容,拓寬青少年的生活體驗,2016年我們開發了《扎染》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在《扎染》這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我們融入德育教育、愛國教育等內容,延伸青少年校外教育的內容。
一、感受文化,傳承非遺
扎染古稱扎纈、絞纈、夾纈和染纈,是中國民間傳統而獨特的染色工藝。織物在染色時部分結扎起來使之不能著色的一種染色方法,中國傳統的手工染色技術之一。扎染工藝分為扎結和染色兩部分。它是通過紗、線、繩等工具,對織物進行扎、縫、縛、綴、夾等多種形式組合后進行染色。其工藝特點是用線在被印染的織物打絞成結后,再進行印染,然后把打絞成結的線拆除的一種印染技術。它有一百多種變化技法,各有特色。如其中的“卷上絞”,暈色豐富,變化自然,趣味無窮。更使人驚奇的是扎結每種花,即使有成千上萬朵,染出后卻不會有相同的出現。這種獨特的藝術效果,是機械印染工藝難以達到的。2006年,扎染技藝經國務院批準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扎染有著悠久歷史,起源于黃河流域。學生通過觀看《扎染》記錄片來感受祖國文化的博大精深,體會濃郁的民間藝術風格,扎染技藝是千百年來歷史文化的縮影,折射出人民的民情風俗與審美情趣,與各種工藝手段一起構成富有魅力的織染文化。傳統的扎染技藝傳承歷史文明的同時,更飽含著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各個群體和團體隨著其所處環境、與自然界的相互關系和歷史條件的變化不斷使這種代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創新,同時使他們自己具有一種認同感和歷史感,從而促進了文化多樣性和激發人類的創造力。公約所定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以下方面:(1)口頭傳統和表現形式,包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2)表演藝術;(3)社會實踐、儀式、節慶活動;(4)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5)傳統手工藝。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規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并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包括:(1)傳統口頭文學以及作為其載體的語言;(2)傳統美術、書法、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和雜技;(3)傳統技藝、醫藥和歷法;(4)傳統禮儀、節慶等民俗;(5)傳統體育和游藝;(6)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實物和場所,凡屬文物的,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的有關規定。
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是歷史發展的見證,又是珍貴的、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資源。我國各族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的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包含著難以言傳的意義、情感和特有的思維方式、審美習慣,蘊藏著傳統文化的最深的根源,是中華民族智慧與文明的結晶。
二、實踐活動的開展
通過觀看視頻了解扎染的制作工藝,感受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感受現代生活與扎染的結合之美,簡單體會扎染的制作流程。隨后在教師的指導下,同學們應用夾板法、捆扎法、縫絞法、綜合扎法等不用的技法,扎出不同的花紋效果。扎染、扎染,完成了對織物的扎后,就進行染,在這里所使用的染色材料為天然染劑。傳統染料以板藍根、藍靛為主。與化學染料相比,其色澤自然、褪變較慢、不傷布料、經久耐用、穿著比較舒適、不會對人體皮膚產生不良刺激。據說,像板藍根一類的染料,同時還帶有一定的消炎清涼作用。對人的健康有益。在回歸自然、提倡保健的今天,扎染布被廣泛用來制作衣褲、被子、枕巾、桌布等與人體肌膚相親的用品,格外得到人們的青睞。最后,將扎染好的織物進行染后處理即可了。
綜合實踐活動是現代教育中的個性內容、體驗內容和反思內容,與傳統教育片面追求教育個體的發展、共性和知識有所不同,扎染這項實踐活動課程,學生在動手體驗的過程中,體會勞動的真諦,感受非遺文化的精髓,意識到祖國日益強大的今天,我們要更好地繼承和發揚祖國的傳統文化。
參考文獻:
[1]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
[2]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
[3]國家九年義務教育課程綜合實踐活動指導綱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