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廣鈺
【摘要】主要介紹了如何在綜合實踐體驗課程中更好地融入祖國文化,樹立當代青少年的愛國意識,同時激發青少年對祖國文化由衷的崇敬之心、傳承民族文化的踐行之志、熱愛祖國的高尚情懷。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愛國教育動手實踐創意創新通化市青少年宮是一所功能齊全、環境優美、設施完備的青少年校外活動場所,占地面積8303.27平方米,建筑面積9526.44平方米。是一所集功能性、實用性、現代性、藝術性為一體的市級綜合性校外教育機構。同時也是通化市中小學生綜合實踐基地。
通化市青少年宮作為校外教育的場所是學校教育不可缺少的延伸和補充,對于青少年素質教育有著不可替代的推動作用。它充分發揮了青少年勞動與技術教育中心、青少年科普教育中心、青少年文體活動中心的職能和作用。通化市青少年宮開設了陶藝、木藝、金工、電子電工、手工工藝、建筑模型設計與制作、軟陶與中國結、動漫、機器人設計與制作、機關王、扎染、紙藤編織工藝等實踐課程。為豐富和拓展當地青少年校外學習內容,2016年在青少年宮領導的帶領下宮內教師自行結成團隊研發了一些適合青少年的綜合實踐課程。
一、課程研發初衷
《國家九年義務教育課程綜合實踐活動指導綱要》指出:初中階段是培養有責任感的生活、有創意的生活、有個性的生活方式的關鍵階段,是人生觀教育、價值觀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關鍵階段,初中生不滿足于單純書本知識的學習,具有參與社會生活的愿望。拓展初中教學活動空間和活動內容,引導他們在生活中學習,在實踐中學習,在應用中學習,主動地參與社會生活,并服務于社會,成為初中階段學生身心發展的客觀要求。所以課程研發初期,在考慮當代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的特點,還要在綜合實踐課程中培養青少年真誠、有愛、熱情等積極的心理品質,同時還要蘊藏著豐富的教育價值。我和兩位教師結成三人團隊,共同研發《紙藤編織工藝》實踐課程。在這個實踐體驗活動中我們自然巧妙的融入祖國傳統文化、非物質文化、風土人情文化、愛國教育來激發青少年對祖國文化由衷的崇敬之心、傳承民族文化的踐行之志、熱愛祖國的高尚情懷。
二、就地取材,發揮優勢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不僅有大量的物質文化遺產,而且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從非物質文化遺產出發結合我們的地方特色草編、柳編、將編織這門中國古老的傳統技藝融入青少年綜合實踐活動中。并在實踐體驗中完成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傳承、保護。草編、柳編在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草編,是利用各種柔韌草本植物為原料加工編制的工藝品。其原料生長地域廣泛,而且易得易作,故草編工藝在中國民間十分普及。
柳編,是利用柳條柔軟易彎、粗細勻稱、色澤高雅,通過新穎的設計,可以編織成各種樸實自然、造型美觀、輕便耐用的實用工藝品。
為了能更好地激發起青少年的學習熱情與興趣,并保證青少年在動手實踐體驗過程中的安全性、易操作性,經過不斷的尋找和嘗試,我們選擇用“紙藤”這種材料作為替代,更適合青少年進行實踐活動。“紙藤”是黎明紙繩的一種功能延伸,國內最早在臺灣使用。紙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而紙藤的問世可說是現代與古代的融合,蔡倫造紙,黎明造紙繩。藤是種密實堅固又輕巧堅韌的天然材料,具有不怕擠、不怕壓、柔韌有彈性的特性。紙藤在原料、色彩等方面具有清新,簡樸的特點。依據這樣的特性。我們在動手實踐體驗中讓青少年編織與生活相關的物品,例如:筆筒、收納籃、野餐籃、儲物盒、遮陽帽等等,既可以應用到生活又可以美化、裝點生活。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規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并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包括:(1)傳統口頭文學以及作為其載體的語言;(2)傳統美術、書法、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和雜技;(3)傳統技藝、醫藥和歷法;(4)傳統禮儀、節慶等民俗;(5)傳統體育和游藝;(6)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實物和場所,凡屬文物的,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的有關規定。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和文化空間。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是歷史發展的見證,又是珍貴的、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資源。
我國各族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的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包含著難以言傳的意義、情感和特有的思維方式、審美習慣,蘊藏著傳統文化的最深的根源,是中華民族智慧與文明的結晶。
四、課程研發過程
(一)專業引導
在這個環節中主要包括激發起青少年的學習興趣,勇敢面對此次實踐體驗活動。以及對于編織、非物質文化遺產等相關知識的導入,同時鼓勵青少年樹立自信、牢固樹立心中有祖國的愛國情操,把個人的成長進步同祖國的繁榮富強緊密聯系在一起,為擔負起建設祖國、振興中華的光榮使命時刻準備著。同時正面引導青少年在祖國日益發展壯大的今天,我們可以這樣來愛國——傳承祖國文化、保護祖國文化!
(二)技能技法
編織在技法上多種多樣,我們主要采用一挑一壓的平紋編織技法,這也是草編、柳編、藤編普遍運用的技法。它以經緯為基礎,按一定規律互相連續挑上(緯在經上)、壓下(緯在經下),構成花紋。這種技法對于青少年來說容易掌握,操作起來簡單不復雜同時也便于記憶。
(三)創意作品設計與制作
通過之前編織技法的學習,青少年在操作上有了一定的基礎,教師在指導青少年進行創意作品的制作時,首先指導青少年從生活世界出發設計貼近生活應用到生活中的編織物品,并引導青少年思考可以在哪些方面對自己所要編織物品進行創意設計。例如:
1.底部,除了之前學習過的圓形底的編織,還可以進行橢圓底、方形底等的設計。
2.收口,依據所編織物品的形狀在收口時可以將主枝進行葉子形式收口、把手形式收口、花瓣形式收口、葫蘆式半封口等多種樣式。
3.裝飾物,可以利用生活中的一些小物件對編織品進行裝飾,彩帶、蕾絲、紐扣、貝殼、布料等材料,進行粘接、縫制等裝飾。
4.模具,可以利用生活中一些瓶子、罐子、碟子、鐵架子等等作為模具進行編織。嵌入式編織,可以將模具作為支撐物編織在紙藤內部不拿出,即可裝入水或者土作為花瓶,也可作為其它物品收納盒等;可以將模具在編織過程中拿出,然后繼續編織,反復利用模具。
5.造型,通過自己的創意對所要編織的物品進行造型上的創意,平面掛飾、立體花朵、小動物,等等。
(四)展示評價
紙藤編織工藝實踐體驗活動中,青少年親身感受祖國傳統文化的魅力,體驗傳統編織技藝的精髓,在動手實踐中了解自己,增進對自己的認識,認清自己的能力、興趣、理想,同時樹立自信、自尊、自立等良好的品質,更需要青少年之間進行相互交流并分享此次體驗過程中的收獲與感受。
通過紙藤編織工藝這門實踐體驗活動,青少年在動手、動腦同時,了解祖國悠久傳統文化,同時也是青少年初步形成傳承祖國傳統技藝的意識過程,樹立愛國情操的認識過程,更是學生收獲到的寶貴經驗,同時收獲了成功的喜悅。
參考文獻:
[1]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
[2]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
[3]國家九年義務教育課程綜合實踐活動指導綱要.
本文為2016年度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立項項目《技工院校基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立德樹人教育研究——以廣西電子高級技工學校為例》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GXZZJG2016B27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