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躍輝
【摘要】網絡話語是一種依托于互聯網技術與信息化技術的語言與交流方式,高校學生以網絡話語為媒介,在網絡環境下滿足其對個人情感宣泄與社會交往朋友圈擴張的需求。以哲學為理論基礎,探討哲學視角下高校網絡德育的話語體系建設,對建立教育者與被教育者之間的平等互話機制以及提升德育教學的成效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高校網絡德育哲學視角話語體系一、引言
話語是人們書寫或者表達所依賴的語言,其存在于解釋活動與理解活動中。德育教育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德育通常以話語作為教師與學生之間溝通的媒介與橋梁,教師以書寫或言語的形式向學生傳達道德等德育內容的重要性與思想,學生以對德育的理解為基礎與教師進行話語交流,教師與學生之間以理解為導向形成一種交流機制,這種機制所依托的正是話語,因此話語是實現在德育教育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之間溝通、理解、達成共識的重要方式,也是教育話語中不可缺少的表達方式之一。德育教師通過德育話語可以順利開展其教學任務,完成教學指標,實現自身作為德育教師的人生價值。在高校的德育活動開展過程中,德育教師能否一定高度的話語權、能否經由自身的話語形成一定的影響力、話語能否得到被教育對象的認可與信服,是教育主體能否實現教學目標的關鍵所在。話語具有一定的社會性,話語本身就是社會權力的直接體現,也是社會權力下的產物,話語的壟斷即意味著權力的獨霸,話語的擁有即意味著權力的擁有,話語的缺失則意味著權力的喪失。因此在德育過程中,教師的話語權力是影響德育開展效果的重要因素,也是德育教學任務順利圓滿完成的必要條件,高校應高度重視德育話語權的分配與利用,充分保障德育的成效與影響力。
近年來,隨著計算機信息化技術與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加之智能手機市場的逐步擴大與普及以及移動互聯網(2G、3G、4G)建設的日益完備,網絡已經成為我們日常的生產與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人們可以在任何有網絡信號的地方通過智能手機、計算機等終端訪問到互聯網上共享的各類信息與數據,也能以網絡為媒介盡情表達個人對事物的看法與認知,這種借助網絡技術表達或宣泄自身的思想與態度的模式即新一代的網絡話語時代。網絡話語與傳統話語存在一定的差異,其傳播媒介、傳播速度、影響力等均非傳統話語所能媲美,這種帶有青年亞文化色彩的網絡話語依托高校學生得以迅速傳播并廣為接受,為高校德育話語體系的建設帶來了新的挑戰與發展機遇。
二、高校網絡德育話語體系建設的哲學基礎
馬克思主義中反復強調與重申實踐的重要性,在開展德育教學過程中,應當充分注重教育主體與被教育者雙方之間的無障礙溝通與交流,以話語作為德育傳播以及意識形態傳播的重要媒介,保障二者之間能夠相互理解、話語能夠合理均衡分配,進而在德育所傳播的思想、道德等方面達成共識,并形成一定的影響力與號召力,強化德育教學的實際成效。因此,德育教學應當注重德育理論與德育實踐的教學,實現二者的相輔相成與對接關系,進而使得德育教學走下理論化、抽象化的神壇,走向實踐的現實論域。
現階段我國德育教學中存在一定的話語權失衡現象,在德育教學過程中,本應處于重要地位的被教育者所擁有的話語權不斷被弱化,學生只能被動地接收德育教師所傳遞的理論知識,而無權表達自己對于現象或現實最主觀的想法,沉重的教學任務給德育教師的教學工作帶來極大的壓力,這種壓力轉而施加到學生身上,形成對學生思維與思想的束縛,話語的失衡與重心不穩使得德育教學模式過于僵化,學生的想象力與表達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被扼殺,極大地違背了德育教學挖掘學生潛能、釋放學生天性、培養學生主體性的初衷與目標。在哲學思想的指導下,高校德育教學應當改變傳統“灌輸式”教學模式,以學生為教育主體,強化學生的話語權,注重生命的個體化表達與成長,真正做到以人為本,充分體現以學生為本的中心思想,以人文主義精神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努力促進學生身心素養的全面提升,建立有利于學生終身發展的學習機制、教育機制與成長機制。
三、哲學視域下網絡德育話語體系建設研究
網絡話語面向的用戶群主要以高校學生為主,高校學生本身具備一定的文化基礎,是互聯網技術與信息化技術使用最為廣泛的群體,學生借助各類社交網絡平臺與移動終端可以極為便捷地發送與接收數字化信息,數字化信息在互聯網中可以不受限制地共享與轉發,具有極大的受眾面與影響力。如何以哲學為指導思想與理論支撐,借助網絡環境與網絡文化,打通德育話語的教材、學科與教學體系三者之間的關系,建立德育教師、學生之間高效的溝通機制,實現對學生個體的人本化培養,是建設高校網絡德育話語體系的關鍵所在。
1.加強網絡話語的研究,消除網絡話語差異。對于大學生而言,網絡環境是其釋放自我的新天地,能夠為其帶來樂趣與滿足感,滿足其對個人情感宣泄與社會交往朋友圈擴張的需求,在這樣的情感需求與社會需求下,大學生充分調動其自身的學習能力,快速掌握網絡環境,快速融入到網絡環境與網絡文化中。而對于德育教師而言,部分教師由于年齡等因素的限制,對新事物的接受與融入能力較差,甚至對新事物產生一定的抗拒心理,難以跟上日新月異的網絡話語,導致教師與學生在網絡話語方面存在一定的代溝,教師無法有效、敏感地捕捉學生的思想與行為,不利于學生德育成效。因此,教師應當抱持著學習的心態融入到網絡環境中,充分吸收網絡環境下屬于高校學生的青年亞文化,深入理解網絡話語的內涵與符號標志,掌握在高校學生中廣泛使用的網絡話語,適應學生的網絡交流方式,然后在德育教學過程中充分應用網絡話語,以尋求與學生之間的無障礙溝通,真正走近學生,拉近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距離,實現以網絡話語為依托的心靈交流。
2.加強網絡話語策略的研究,平衡德育話語權分配。隨著互聯網文化的興起,學生借助網絡環境發展自身的文化空間,在網絡環境下形成了話語權獨霸,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教師的權威與話語力量,德育教學的成效也受到很大的影響。德育教師應當加強對學生網絡表達方式與接受習慣的研究,對其在網絡環境下的話語策略進行深入分析,并將研究成果應用于德育課堂中,使得傳統的由教師主導的教學模式轉變為學生與教師共同引導、平等發展的教學模式,借助互聯網這一媒介打破學生對教師獨霸的不滿,形成互動式的平等對話方式,使得德育課堂的話語權能夠均衡分配。
四、結論
網絡話語的出現代表著新一代高校教育模式的轉變,對于高校德育教學而言,網絡話語能夠為高校德育教學提供更為豐富且多樣化的手段,推動傳統教育模式與教學方式的深入變革,為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建立新型渠道。
參考文獻:
[1]齊尚曉.公共生活視域下高校德育話語轉型研究[J].河北科技大學學報,2017,(01):99-104.
[2]孫金晶,丁慧民.新媒體環境下高校德育話語權探索[J].學理論,2016,(12):238-240.
[3]徐志剛.生命哲學視域下高校德育話語體系建構探析[J].教育與職業,2015,(22):62-64.
[4]張翠萍,董瑞軍.基于生命哲學的高校德育話語體系建構[J].學術探索,2015,(06):143-146.
基金項目:
1.本論文為湖南省社科基金項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課題《新常態下基于校園微信平臺的大學生德育實踐研究》(項目編號:15B04)。
2.湖南省教育廳2016年科學研究項目《高校“互聯網+德育”模式創新的運用研究》(項目編號:550)。
3.湖南工程學院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重點項目《新媒體在高校德育中的應用研究》(項目編號:D17-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