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菁
[提要] 農產品受到污染的形勢很嚴峻,嚴重危害到大眾健康,引起人們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日益關注。本文指出生產質量安全農產品的經濟效應、社會效應、生態效應和創新效應,提出建立健全監管體系機制,加大人才、科技、資金的引進,實現“產銷”對接,完善追溯體系,促使農產品信息透明化等應對思路。
關鍵詞:質量安全農產品;效應;思路
基金項目:2017年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開放平臺項目(17K096);湖南省社科規劃辦項目(16YBA342)
中圖分類號:D035.29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7年9月22日
一、緣起
(一)經濟社會發展對質量安全農產品生產的需求。自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國民經濟水平得到提高,人們生活質量也得到了明顯的改善。人們不再擔心溫飽問題,轉而更加關心食品健康問題,人們的這種轉變,隨著經濟市場化的發展,在市場條件下有所體現。例如,有機綠色蔬菜等有機食品的生產是隨著人們對有機健康農產品的關注度增加而增加的。但是由于市場的自發性和盲目性,也出現了“毒大米”、“毒豆芽”、“毒生姜”、“毒黃瓜”、“速成雞”等不良農產品,引起了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重視,人們迫切需要尋找質量安全的農產品。
(二)科技創新與推廣對質量安全農產品生產的保障。中國傳統農業耕作形式是精耕細作,即通過合理的灌溉和栽培技術,進行耕種。那時候,人們就已經對農業的持續健康發展有了一定的意識。到如今,現代農業的發展,從耕種到收割,大量采用現代科學技術,如機械的運用。尤其是近年來人們減少了對土地的破壞,合理利用土地生產要素,開始對質量安全農產品的追求。例如,有機蔬菜的種植,有配套的栽植技術,即培育幼苗、嫁接轉移、地膜覆蓋、合理密植,創造了一個有利于蔬菜生長的環境,達到了高產高效的目的,走上了質量安全農產品發展之路。此外,隨著分子生物學與基因工程的推動,農業的相關技術不斷進步,促進了質量安全農產品生產技術的發展。
(三)相關理論的產生與發展對質量安全農產品生產的支撐。近年來,國內發展較為成熟的生態農業、綠色農業等理論,其中生態農業理論涵蓋了可持續發展所倡導的循環、低碳、綠色、高效等幾個方面,就是指生態上能自我維持,低投入,經濟上有活力,在環境、倫理和審美方面可接受的小型農業;綠色農業是指合理運用先進技術、先進經驗,以促進農業生態安全、農業資源安全、農業產品安全為目標,實現農業綜合經濟效益提高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新型農業發展模式。近幾十年來,世界各國為了擺脫當前的農業發展困境,分別提出了精準農業、節水農業、永久農業、綠色能源農業、生態農業、有機農業等不同形式的可持續發展循環農業發展模式。這些相關理論,為質量安全農產品生產奠定了理論基礎。
二、生產質量安全農產品的效應
(一)經濟效應。生產質量安全農產品主要能產生以下三個方面的經濟效應:一是區域品牌效應。區域品牌是指某個行政和地理區域內形成的在某一產品市場具有較高市場份額和影響力的知名品牌。質量安全農產品可以作為一種農業的品牌,即進行相關品牌的設計,形成一個統一的標志,再采取統一管理、運營的方式,使質量安全農產品作為一種值得信賴的品牌,以吸引顧客;二是企業效應。質量安全農產品可以作為相關企業的發展規劃,采取相關的人事規劃,人員配置,營造出良好的企業文化氛圍,讓相關企業的質量安全文化發展推動企業的發展;三是市場效應。市場化有利于促進資源的優化配置。在市場的消費過程中,人們往往需要得到更好的產品,而質量安全農產品符合人們的預期目標。在國內市場,人們對農產品污染問題日益關心,十分渴望得到純天然、無污染的質量安全農產品;同時在國際市場,許多外商都青睞于我國的質量安全農產品,特別是在“一帶一路”戰略帶動下,中國與沿線國家質量安全農產品交易活動日益增加,產品供不應求。因此,生產質量安全農產品就顯得尤為重要,其帶來的經濟效益不可估量。
(二)社會效應。農產品質量不安全的問題已經引起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大量質量不安全的農產品充斥市場,更引起人們的恐慌。人們迫切希望農業能夠持續健康發展。生產質量安全農產品無疑滿足了人們的需要,在經過一系列的發展后,必然能產生巨大的社會效應。讓人們只對那些質量安全農產品進行追求,而對不安全的農產品進行抵制,使不安全的農產品無法在社會上立足,或者使持落后農業生產觀念的生產者及時調整生產方向,進行質量安全農產品生產,確保自身不被淘汰,穩固自身發展,而銷售者對生產者進行多方考察,只銷售質量安全農產品。社會普遍形成一種生產質量安全農產品的意識,這種意識也會潛移默化影響著社會輿論,甚至慢慢變成社會的文化,對每個人的生活具有導向作用。
(三)生態效應。質量安全農產品的生產有利于樹立對環境資源內在價值的認同,加強生產過程中對生態的保護,避免農業生產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即具有“生態可持續發展”意識,實現土地、水等生產要素從資源到資本的價值轉化;同時也有利于生態文明建設,在牢牢把握農業生產環境安全觀前提下,凈化農產品生產環境,盡可能切斷污染物進入農產品生產過程,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質量安全農產品的推廣有利于農業生產環境的優化。
三、生產質量安全農產品的思路
(一)完善監管體系,建立健全監管機制。利用好網絡系統,實現集管理、技術和服務等功能為一體的質量安全農產品生產網絡,促進質量安全農產品生產的網絡建設,促進農產品運輸、加工、銷售的市場延伸網絡建設,促進消費者流通網絡建設,打造完善的一體化質量安全農產品生產體系。引進CAS優良農產品驗證制度,確保驗證農產品的質量及標章的可信度,可以作為確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憑證。具體為對農產品檢驗,推廣CAS優良農產品標章,建立CAS優質品牌形象。還可以借鑒美國等經濟發達國家對出口水產品建立的“危害分析和關鍵控制點”(HACCP、GMP、SSOP等)質量保證體系。在監管體系中,農業管理者發揮著重要作用,對農業管理者實施績效評定,使績效與收益掛鉤;其次,完善本身的質量安全農產品生產監管體系,加強對質量安全農產品生產、運輸、銷售的監管。endprint
(二)加大人才、科技、資金的引進。質量安全農產品無論是在生產的初期、中期還是后期都配有專門的技術人員,例如,根據質量安全農產品生產的狀況精準施肥。具體來說,質量安全農產品的發展,從生產基地的選擇,栽培品種的選育,肥料種類的運用,病蟲害的防治以及廢料的無害化處理,都進行了科學的、嚴格的規定,盡可能地控制質量安全農產品的生產因素。而這一系列的生產活動都需要人才、技術與資金的支持。因此,生產質量安全農產品,一是需要培養相關人才,指導質量安全農產品生產,投入相關職業教育,加強對農業高校的扶持建設,培養質量安全農產品生產專才,并向國外學習、借鑒、引進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提高人才的職業技術水平和管理能力;二是質量安全農產品生產也離不開對現有技術的突破與改造。例如,土壤改良技術、種子技術、質量安全農產品生產加工技術等;三是政府發揮財政的調節作用,投入質量安全農產品生產資金,設立專項質量安全農產品生產計劃,并鼓勵金融機構和社會資本參與質量安全農產品生產。
(三)實現“產銷”對接,完善追溯體系,促使質量安全農產品信息透明化。首先要建立好信用體系,減少生產者與消費者相互交易的成本,生產者可以直接通過創建信用規制等證明自己產品是質量安全農產品,消費者也不需要多方考察評定農產品質量,雙方可以簡單的進行一方賣出,一方買進;其次,在雙方建立信用的基礎上,采用“訂單農業”的生產,引導生產者進行質量安全農產品生產,實現質量安全農產品種植之路,在集群質量安全農產品生產基地周圍設立農產品加工基地,減少農產品在運輸過程中的損害,加工者加工最優質、最新鮮的質量安全農產品,提高加工轉化率,讓質量安全農產品得到及時消費,以提高質量安全農產品的市場占有份額。使用質量安全農產品產銷履歷,即對質量安全農產品的來源、運輸過程、銷售商家等都進行登記,以便追溯質量安全農產品的流通過程,實現質量安全農產品信息透明化。
主要參考文獻:
[1]張予,林惠鳳,李文華.生態農業: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J].農村經濟,2015.7.
[2]胡雪萍,董紅濤.構建綠色農業投融資機制須破解的難題及路徑選擇[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5.6.
[3]何瓊,楊敏麗.基于國外循環農業理念對發展中國特色生態農業經濟的啟示[J].世界農業,2017.2.
[4]周新德.綠色農業產業集群的內涵、特征與效應分析[J].湖南社會科學,2013.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