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勝南
【摘要】新課程標準重視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在語文教學中側重“方法、習慣”方面的訓練能激發學生創新思維。而思維的創新離不開學生之間的合作與交流,如何在語文教學的課堂中培養學生合作交流,積極探究的能力,對日后學生的成長是大有好處的。從實際工作出發,講十幾年來的工作經歷和點滴經驗與大家共同分享。
【關鍵詞】小學語文創新合作交流閱讀習慣一、讓自己捕捉靈感
培養學生創新精神,首先教師就要結合語文教育特點,挖掘教材創造性因素,找準相應契機,即選擇好構思點,發展學生求異思維,培養創新能力。在教材中常有作者有意留下空白,旨在給讀者留下想象的空間,發揮讀者的主體性和創造性,在教學中應想方設法引導學生去填補這些空白,這將是對學生創造精神培養的大好機會。
課文的插圖是內容的圖解,是形象化的課文語言。圖畫的內涵深邃,最容易引起人想象,具有創新的潛在因素。教學中引導學生在觀察、揣摩圖意的基礎上,發掘圖的深層內涵,進行合理的補充、連接、組合,進行再創作的思維活動。
二、為課堂創設氛圍
1.愉快歡樂的氣氛。把“微笑教學”的藝術帶入課堂,讓每個孩子都有一種美好的心境,創新意識就孕育在這種心境中。當學生質疑問難時,當學生答錯問題時,教師真誠的微笑,能給孩子一種安慰感、輕松感、愉悅感,教師微笑的神情、親切的語言是對孩子恰到好處的鼓勵和點撥。
2.爭論活躍的氣氛。每個孩子都有爭強好勝的心理特征。課堂上留有一些時間,留有余味,啟發孩子用已知的經驗展開想象,并采用鼓勵性的語言,如“誰還有更好的方法”“你的見解真獨特”等激勵孩子沖破“標準答案”的樊籬,讓孩子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
3.師生民主平等的氣氛。課堂上要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必須營造以學生為主體的民主、和諧、寬松的教學情境,消除學生的心理顧忌,使學生敢想、敢說,閃現靈動的智慧。因此,教師的一言一行必須寓于親切感、呼喚感。教者的點撥應具有創新意識,對學生的發現、創造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
4.滿足欲望的氣氛。兒童好表現,其表現欲應盡量保護,盡量滿足。如口語交際課中,孩子只要能緊扣“確定對象”、“傾吐真言”兩點要求,就讓孩子暢所欲言。
5.激疑探究的氣氛。啟發學生自行探究、發現問題的過程就是調動學生創新思維的過程。教給孩子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質疑問難的方法,培養他們多思、善思、敢于向前人的結論挑戰,不僅利于營造"積極爭辯"的氣氛,又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三、給孩子一份信心
1.表揚激勵。表揚是感情激勵的重要方法,根據學生水平層次確定表揚的標準,盡可能使每個孩子通過努力而得到表揚,使孩子創新的火花越燃越烈。
2.信心激勵。信心是成功的內驅力。教師的認可、鼓勵、表揚能給孩子莫大的信心。孩子答錯了題,以“別急,坐下再想想,老師知道你會成功的”,孩子書寫太糟糕了,批上一句“再寫寫,你的字會很漂亮的”等話語加以啟發安慰,以堅定孩子的信心。
3.競爭激勵。討論《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孩子們想出了許多救小孩的辦法,“誰的辦法最可行呢?”孩子置于競爭環境中,快速思維,激發了興趣,創新的火花隨時迸發。讓他們在積極的思維中尋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并且學會了辯論或者補充別人的不足。
4.歸因激勵。這是采用究其根源而進行表揚肯定的一種激勵方法。學生學習獲得成功,不僅希望人們承認其成果,而且希望人們承認其所付出的勞動。如“你真是個善于動腦的孩子”“你的知識面真廣”“你能用學過的知識回答,前后貫通”“你完全能正確回答,只因閱讀時不仔細,是嗎?”這樣的激勵善于挖掘學生潛在的智能,調動學習積極性。
四、為孩子搭建舞臺
指導學生將課文改編成課本劇,并進行排練演出。學生在改編、排練的過程中,通過對原文的情節、場景、對比、動作的創作設計、參與、排練、表演等實踐活動,鍛煉了創新能力。小學許多課文的內容留有空白,此類文章是孩子進行想象思維訓練的好素材,如《狐貍和烏鴉》中狐貍叼著肉鉆進洞以后,學生續編故事。
朗讀常貫穿課堂始終,教師引導孩子充分的讀,不同層次的讀,旨在讓學生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感受課文描述的情景。以學生的體驗、感受為準,“你認為怎樣讀能表達自己的感受你就怎樣讀”,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感悟。
提供學生互相評價機會,尊重學生評價權利,以評促學。學生不僅可評價自己的同學和同學的學習,還可評價教師的教學,甚至教材,發表對教材的不同看法,從而讓孩子打破評價的束縛,敢于挑戰偶像和權威,塑造新性人格,增強學習的創新意識。
在小學階段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提高學生創新能力,旨在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和能力,敢于發表自己的獨立見解,成為有個性的人。教師有意識、有目的地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的能力,對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溝通能力、辨別能力都是大有裨益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