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格
【摘要】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我國小學教育教學工作中還存在很多問題,特別是對學生情感價值觀的塑造和培養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弊端還比較多。不少學生受到來自家庭、社會等一些不良風氣的影響,無法正確塑造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更不懂得人與人之間的尊重和理解。為了進一步加強小學學生在德育方面的綜合素質能力,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應廣泛將德育教育內容融入滲透到其中,不斷引導學生塑造個人德育品質,實現學生在學習書本知識的同時,也培養和塑造學生的品德和個性。因此,重點探討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德育教育滲透思考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實踐,使得作為基礎學科的語文開始在小學整個教育教學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老師必須重視語文教學對學生情感價值與態度的引導與培養,并充分利用語文課堂教學來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為學生的啟蒙階段人格的塑造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通過融洽和諧的師生互動來滲透德育教育
小學語文教育教學工作中,老師應注重建立與學生之間良好的關系,通過這種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才能讓學生與老師之間有互動接觸,接受老師并逐漸對語文學科產生學習的熱情,以此來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而且通過這種融洽和諧的師生關系的建立,才能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時從根本上培養和塑造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積極的思想態度。所以,作為老師必須注重與學生進行互動,贊美、鼓勵并支持學生,讓學生建立在學習上的自信心,這樣的過程不僅可有效提升學習語文的效果,同時還能培養學生積極而健康的心理品質和個性,而且老師應走近學生,了解學生的想法并尊重學生提出的意見。如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老師可在教學時洞察學生學習中的每一個細節或者是閃光點,哪怕是一點進步都應給予肯定和鼓勵,如“你朗讀課文的聲音非常洪亮好聽”“你思考這個問題的角度非常新穎”“你的字寫得比之前有很大的進步”或者是“我相信你下次一定能做好”,等等,通過老師這些帶有激勵、鼓勵和支持的表揚和稱贊,不會打消學生學習的熱情,同時幫助學生建立學習的信念,在遇到學習的困難和問題敢于面對并努力做得更好,逐漸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學習品質。
二、挖掘語文教材中的德育知識
語文學科中蘊含著極為豐富的德育教育的資源與知識。作為語文老師應廣泛將教材中的知識與學生的實際相結合起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知識,從而給學生傳授基本語文知識的同時,也提升學生的審美與涵養,并結合教材中的德育資源讓學生從豐富多樣化的語文資源中構建正確的審美情趣,并樹立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塑造學生有一定的審美能力,從而讓學生得到全面發展。例如,在四年級課文《給予是快樂的》的教學過程中,課文內容敘述了圣誕節前夜,保羅偶然地結識了一個生活比較貧困的男孩,在短暫的相處交流過程中,小男孩的言行打動了保羅,并給予了其心靈上巨大的震撼,讓他深切體會到“給予是快樂的”這句話的意義和價值。老師在引導學生通過課文中的語言,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來切身感受“給予是快樂的”這句話的內涵與意義,并引導學生從中也延伸到自我,讓學生也應該做一個樂于奉獻并具備助人為樂的精神,而且在學完這課之后,老師還可以進行拓展性問題的探討:學完這篇課文,你是否希望有文中這樣的哥哥呢?或者是你愿意成為文中這樣的哥哥嗎?通過這種拓展問題的提出,能讓學生不僅僅是學習課文,更多的是讓學生結合自身來思考和感悟自己,從這種“愛”中去領悟自己的成長,以此來實現語文教材滲透德育教育的效果。
三、結合語文實踐活動來滲透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地滲透,不僅應在語文課堂內進行,同時還可延伸到課外。要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必須要有實踐的熏陶與鍛煉。因此,老師應將德育教育滲透到語文實踐活動中去,積極組織各種豐富多樣的實踐活動,通過各種能調動學生興趣的語文課外興趣活動,從而讓學生將課堂所學的知識落實到實踐中去,拓寬學生的視野,并塑造學生更加優秀和完善的個性特長,讓學生的文化素養及審美能力也因此得到提升與發展,讓學生具備良好的道德品質,逐漸培養和提升學生在個人文化道德上的素養與能力。例如,課后組織以“愛”為主題的朗誦會或者組織學生參觀各種書法展、繪畫展或者是藝術展……在學生參與這些活動的過程中,不僅能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同時還能增長學生的科學文化知識,完善和豐富學生的知識視野,并培養了學生的集體主義、愛國主義。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將德育教育要滲透到語文課堂教學中,要求老師應進行積極正確的引導,并逐漸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能力,促進學生在德、智、體等多方面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高曉梅.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J].才智,2013,(05):126.
[2]潘煥琪.淺談德育教育與小學語文教學的整合[J].新課程學習,2014,(12):61-6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