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鑫
【摘要】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屬于高等教育,也是大學生不可缺少的素質。新形勢下如何應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僅與大學生健康成長有關,而且與國家崛起相關。因此,要認識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采取相應措施,改善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現狀的尷尬局面。
【關鍵詞】思想政治 教育方法 大學生 高校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4-0064-02
一、教育的本質
著名的英國哲學家和教育理論家阿爾弗雷德·懷特海德(Alfred North Whitehead)認為“教育的本質在于虔誠的宗教信仰”。早些時候,哈佛大學的座右銘促使學生們將學習認識耶穌基督為生命的目標,“基督是真正的知識和學習的唯一基礎。所有的人都看到了主所賦予的智慧,所以他的智慧才會私下祈禱。
馬克思主義認為,一開始沒有受過教育,教育是人類歷史發展到社會階層社會的產物,因此從誕生起,教育就被列為階級。馬克思指出:“每個時代統治階級的思想都是主導思想,也就是說,一個階級不僅是社會中的主要物質力量,也是主導精神力量”。
二、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西方社會和互聯網普及化的文化多樣性的影響,大學思想政治教育面臨嚴峻形勢。面對國內外形勢的深刻變化,中國政府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進行了新的部署。
首先從國際競爭的角度來說,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人才競爭依然激烈,有些國家甚至將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到國家生存的高度,他們認為任何不注意國家情報培訓的人都注定要滅亡。數據顯示,教育對美國經濟增長的貢獻從1929年到1957年,超過33%,而到二十世紀末,中國的達到了26%,這意味著教育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遠遠落后于美國。
其次,從思想的角度來看,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認為,西方的價值觀,制度和做法是普遍的,拒絕接受的人將成為“虛假意識”的受害者。對于他們來說,強調擁有集體目標的權威,秩序,層次。
最后,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看,中國現在處于經濟轉型期。中國的經濟增長從2010年的10.7%放緩至2015年的6.9%,五年來下降了近4%。根據奧肯定律,GDP增長與失業率呈負相關,再加上中國經濟缺乏彈性,失業率將會放緩。根據現任總理李克強的報告,中國經濟增長的1%將導致130萬個就業機會。 如果不考慮非彈性因素,4%的人至少會因為經濟放緩而失去工作。事實上,中國的失業率已經打破了7%的國際警戒線。另一組數據顯示,2015年大學畢業生和本科畢業生達到創紀錄的727萬人,2016年預計達到770萬人,增長5.9%,從去年開始失業人數仍有100多萬人。鄧小平指出,就業問題不僅是經濟問題,而且是社會政治問題。
三、當前思想政治教育問題
2015年,根據“大學生政治思想調查”,總體來說,結果是積極的,但仍有少數缺乏政治意識的大學生。原因如下:
首先是多元文化的沖突。在今天自由、民主、文明和合法的社會,人們可以自由選擇宗教信仰、價值觀和行為等。互聯網代表的媒體是多元文化交流的平臺。互聯網及其應用為學生提供了便利的學習和生活條件,同時也因思想政治教育,互聯網內容各異,互聯網欺詐等因素而對學校進行日常管理帶來了相當大的困難。虛擬色情,暴力等等,加上互聯網上的思想接觸,引起了流行的虛無主義,大學生享樂主義的流行,甚至導致了邪教和恐怖主義。
其次,商品拜物教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替代效應。在馬克思的“資本論”中,他明確指出,商品拜物教是宗教思想,一種思維方式。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消費者將從市場購買商品以滿足自己的需求。市場交易的基本原則是等價的交換,貨幣作為特殊的貨物,可以交換任何形式。大學生不是勞動者,所以不能得到錢,但是他們的需求被市場放大,因此具有商品拜物教或更準確的貨幣拜物教。這些想法對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大的替代效應,扭曲了大學生的價值觀。
第三,大學生就業觀念對理想信念有影響。自20世紀末中國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發展成為“公共教育”以來,高校畢業生規模呈指數增長,對勞動力市場造成了巨大的挑戰。另一方面,隨著中國經濟進入了近幾年的新高潮,經濟將長期保持增長放緩,加上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加快,其疊加勢必將導致失業率上升。但即使在這樣嚴峻的形勢下,高校畢業生的看法還是一個嚴重的問題。他們拒絕接受提供的工作,或者猶豫接受報價。這不僅對大學畢業生的管理施加了巨大的壓力,也嚴重影響了社會穩定。
四、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分析
首先,深入挖掘中國文化的魅力,引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眾所周知,文化反映了一個國家的軟實力。中國文化的魅力在于它有五千年的歷史,沒有任何休息。自19世紀鴉片戰爭以來,中國開放眼光看世界,承諾超越西部,逐步實現了國家的獨立自主,文明和繁榮。但這一過程也伴隨著儒家文明的衰落。五四運動推翻“孔子”后,持續了兩千多年的儒家文化被視為沒有。當談論歷史時,今天的大學生會談論美國、談論言論自由和希臘歷史。對文化缺乏信心不可避免地導致對系統缺乏信心。結合大學思想政治教育手段不當,從而刺激學生的問題和抵制。
二十世紀,新加坡,香港,韓國,日本和臺灣的儒家文化迅速崛起,被證明與儒家文明有直接的關系,中國經濟在改革開放30年后的快速發展也被證明與儒家文明密切相關。因此,要加強文化信仰,增強我們對制度的信心,以我們的文化魅力引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是更好地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眾所周知,大學教育的最終目標是讓學生實現道德上的成就。要加強思想政治素質和道德素養,現在我們必須從道德教育的角度出發,注意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但只有強調道德教育,才能增強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要注意學生的興趣和需要,建設和完善自己的生活,以解決他們的問題。
另一方面,要搞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就要關注那些站在前線,面對巨大壓力,高風險,低待遇的顧問的需要。此外,他們面臨著程序應用的困難和處于劣勢的行業評估,降低了他們的生產力。這對思想政治工作的執行效率和素質有很大的影響。因此,考慮到實際情況,根據教育部、省、市有關文件,將顧問團隊的建設納入學校的整體發展規劃。在促進咨詢團隊建設的過程中,要建立健全顧問推廣體系,評價體系和治療機制。同時加強對顧問團隊的考察,建立相應的顧問退出機制。
再以激勵教育為核心,把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教育和職業教育結合起來。“在學習之前有一個目標,通過目標設定,學習就可以實現,如果沒有目標,他什么都不能做。”盧梭認為,教育是滿足教育者發展需要的價值。因此,要根據大學生的心理需要,建立靈感教育,而不僅僅是灌輸理論。另外,要把鼓勵教育作為結合研究生就業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這種激勵教育,不僅可以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對教師建設和教學風格的轉變也將有很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吳林龍,王立仁.論中國夢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路[J].思想教育研究,2014,(03):48-51.
[2]鄭永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質量提升的理論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3,(06):14-16.
[3]劉靈光,韋詩業.以人為本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J].思想教育研究,2009,(06):74-7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