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莉利
【摘要】詩歌一直都是每種語言中最美妙的形式。中國的詩講究的是工整、平仄押韻和形意雙達。《靜夜思》是中國人婦孺皆知的詩,但是詩歌語言太過微妙,經不起翻譯,難點在于音、形、意三者兼顧上。學生容易被高大上的外表和翻譯的難度給嚇到了。但是,正因為中文和英文詩歌都有著輝煌的成就,老師可以有效利用這一點,通過朗讀和英漢翻譯來慢慢培養學生對詩歌的感覺。
【關鍵詞】詩歌 英語公開課 翻譯 韻律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4-0076-02
隨著新課程標準總目標的調整,英語基礎教學的目的也更趨向于多元化。課堂教學由原來的一味的教和學,也就是 “師者,傳到授業解惑也”,到素質教育,也就是更注重能力的培養。教育部(2012:8)更明確提出“通過英語學習,使學生形成初步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促使心智發展,提高綜合人文素養。”這個要求,使英語基礎教學,在原有側重英語作為一門學科,一種語言工具的基礎上,更加注重了英語作為語言學習能力的培養。
詩歌,是世界上所有語言藝術形式中,最為與眾不同的,除了它韻律優美,同時還集中體現了該種語言的歷史背景、人文素養等,這些因素使學生對于英語詩歌望而卻步。現在初中牛津英語教課書中,增加了詩歌篇幅,就是讓學生能在課堂上慢慢接觸詩歌題材,讓他們了解詩歌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難。
一、引導學生對詩歌的理解
(一)從牛津英語的全六冊,研究詩歌體裁課文的分布及難易度
對于初中生來說,初次接觸英語詩歌,要從言簡意賅的詩歌開始,好比剛開始學說話的幼兒一樣,先用一些朗朗上口的兒歌,在反復朗讀的過程中,慢慢理解并感受兒歌所傳遞的內容。有了一定的基礎后,慢慢增加難度。回想筆者自己英語學習過程,詩歌是到了大學才開始接觸的,直接就是莎士比亞。對于從來沒有接觸過詩歌的人來說,一下子接觸這么高深的內容,讓人感覺有點無從入手。
所以,早在7B第八單元,學生就學過兩篇關于動物的詩歌,其中一首的一段是這樣的:
My goldfish is a wonderful pet.
She doesnt need a bed.
She isnt any trouble.
She doesnt bark.
She doesnt miaow.
Just bubbles,
Bubbles,
Bubbles.
這是學生第一次遇到英語詩歌,文字簡單直白,以描述場景為主,有的句子以一個單詞單獨成句成行,除了降低難度,降低學生對英語詩歌的恐懼外,大大吸引了學生的興趣。原來英語詩歌沒那么難,英語詩歌也有押韻,只不過是因為語法問題,沒法做到文字的對應和工整。
因為有了那次詩歌體裁的內容,為學生打下了一定的基礎,同時,學生的認知水平、對語言文字的賞析能力,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有所長進。所以,在8A第7單元的詩歌,其中一段是這樣的:
The autumn leaves turn brown,
Fall into piles upon the ground.
Farmers work to harvest crops,
As the days are shorter and the temperature drops.
Soon the snowy season will begin,
And it will be a new year once again.
由此看出,無論從單詞、詞組的角度,還是從句子結構和長度看,難度都有所增加。
(二)幫助引導學生從字面理解詩歌大意
詩歌翻譯,起碼達到“達意”的標準。這對于譯者的要求比較高,如果連一首詩的意義都捉摸不透,對詩歌其他微妙之處的理解也就根本無從談起。對于初中生來說,由于學生理解能力不同,所以自然就對老師產生了一種依賴心理,希望老師把詩歌的意思講給他們聽,但是這恰恰是最不可取的方法。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所以筆者采用了情景教學法,即先給他們直觀的圖片,去感受圖片所傳遞出來的信息,再通過提問:Which season is it?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 Can you describe the picture? 來談論圖片,自然而然地引出和圖片對應的詞組,這些詞組基本都包含著要掌握的新單詞。這是非常常見的教學法,實用性很高,這樣班級中大部分的同學都能了解這節課要掌握的新單詞,同時也為接下來的環節做好鋪墊。
二、幫助學生了解和掌握詩歌的韻律
(一)通過朗讀感受韻律
對于詩歌的理解,除了詩歌的寓意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詩歌的韻律。韻律,是詩歌區別于其他文學形式最明顯的依據之一。中文詩歌的押韻形式和英文的完全不同。在課堂上,主要還是要讓學生了解英文詩歌的押韻方式,以及找到韻腳。
韻律,是要通過朗讀形式才能體會到的,所以筆者采用了三種不同的方式,讓學生多些機會出聲朗讀,同時采用表演的形式,讓學生帶感情地朗讀。讀的次數多了,學生自然就發現了韻律和韻腳。這種自然習得的內容,比老師講授的更容易掌握。
(二)及時鞏固韻律
筆者用學生耳熟能詳的一首兒歌《The Little Star》原版詩歌,學生都能唱第一段,但好多人都不知道接下來還有內容。要求他們利用所給的單詞,把詩歌中空缺的部分補上,使詩歌押韻。學生能一邊做,一邊唱,活躍課堂氣氛,也放松了很多。在做的過程中,學生遇到一些新單詞,但是毫不影響他們對韻律美的體驗。endprint
三、培養學生學習英語詩歌的能力——翻譯課文
培養學習英語詩歌的能力,不是只靠一節課就可以完成的,不是所謂的知識的干脆地、直接地傳授,而是要靠老師引導。教育的過程和本質就是為了達到“不教”,引導學生學會自學,以至于學生可以在沒有老師的指導下,通過自學獲得知識的更新,以至于保持終生自學的過程。
為了達到這個要求,要立足學生的學習能力,這是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基礎。無論學什么,教什么,傳統教學模式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教師只注重課堂上教了什么,而不注意學生學到了什么,一味地知識灌輸,讓學生失去了對英語詩歌學習的興趣。閆建華教授的觀點頗有道理:“理想的英語詩歌教學時要讓學生自己進入到詩歌所創造的想象的世界中去,根據自己的閱歷和知識的層次從‘內部去賞析和體驗一首詩歌,享受詩歌帶來的美感和樂趣。”
要增強對詩歌的理解能力,一種比較直接的手段就是翻譯。但是詩歌語言,太過微妙,經不起翻譯。有時能理解意思,但是翻譯后詞不達意;有時原文的韻律,在翻譯過程中忠于意思的原則上,喪失了原來的韻律之美;有時文化背景的不同,使得原文對于另一種語言中的讀者來說,平淡無奇。所有種種,都不能使詩歌的翻譯盡善盡美。
雖然如此,但是對于初中生來說,“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絕不是目標。有了詞組和朗讀的基礎,有了對韻律的基本了解后,開始翻譯。整個過程,完全由他們自己琢磨、推敲。作為教師,只是站在一個欣賞者的角度去欣賞他們的翻譯成果,而不是評判。當然,學生本身的中文水平,是能直接影響詩歌翻譯最后的成果的。下面是其中一個學生的翻譯:
冬天的時光總是被白雪覆蓋,
花草樹木似乎忘記了如何擁抱藍天,
鳥兒高飛,
去尋找那片溫暖明媚的天。
風吹來了明亮的春日,
這正是放飛風箏的好時光,
蜂蝶在花中舞蹈,
漸漸地,
隱入四月的細雨之中。
那些夏日美好回憶,
總是安靜的小溪和片片樹蔭,
池邊慵懶的下午,
享受著冰激凌帶來的涼爽。
秋,樹葉變黃,
隨著風兒飄落到地上,
農夫們在田野中跳起了豐收的舞蹈,
隨著白晝漸漸變短,
氣溫漸低,
又將進入雪的國度,
周而復始,生生不息,
新的一年又將來到。
學生的翻譯基本達到了“達意”的高度,還注意到了文字的優美,比平白的直譯強了很多。現場翻譯還有很多,沒有最好,但是每一個人都努力地使用著自己能想到的最美好的詞語來詮釋這首詩。看到他們積極地討論著怎么翻譯才更好的時候,筆者認為,“教是為了不教”在這節課上已經初現雛形了。
四、關于英語詩歌公開課教學的反思和思考
(一)英語公開課,一定要用英語上嗎?
凡是開設英語公開課的老師,無一例外使用英語,課堂上不會出現一個中文。不僅是體現老師自身專業素養,而且也是對于開課老師的評價之一。用來開設公開課的班級,從學生整體的英語學習能力來看,應該是比較優秀的。但是從立足學生,從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考慮英語公開課的實用性以及詩歌教學的針對性的角度上看,這種全程英語教學的傳統方式,是不是應該有所改變?初中生由于語言能力水平問題,他們做不到用英語語言的思維方式,去理解一首詩歌的深層含義。在最基本的理解詩歌含義的層面上,他們免不了用中文的思維方式去理解。教師在幫助他們理解的過程中,也是通過中文手段來幫助他們更深一層次理解。如果因為是公開課,全程用英語而脫離了學生的實際能力,那公開課效果會打折扣。筆者認為,詩歌公開課還是得考慮學生的平均接受能力,適當地使用母語進行補充,這才能培養學生語言學習能力。
(二)詩歌教學,不要教師逐行講解。
“教學的目標不再是教師只是獨白地傳遞信息的過程,而是創造情境讓學生以自己的方式去解釋心思,師生共同參與信息創建的過程”。如果教師逐行講解,一來,使得課文的感悟,變成了教師強加的理解。二來,使得原本可以鼓勵學生有自己獨特的見解、激發學生主觀學習的積極性被打壓。 “一千個觀眾,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即使學生母語語言功底不扎實,教師也可以鼓勵他們積極地用自己能用的文字表述詩歌。這正是筆者,設計翻譯環節的最初目的。
五、結語
正因為以上個人談到的關于英語詩歌公開課的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困惑和困難,使得很少有人拿詩歌體裁的課文來開設公開課,所以能借鑒和學習的材料很少,連相關的、適合初中生的英語詩歌的獲得渠道都很少。這節公開課,完全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設計,在此過程中,有的一些收獲,和大家一起分享。有一些失敗的經驗,希望大家可以引以為戒。
參考文獻:
[1]王曉燕.漢英詩歌互譯在英詩教學中的作用[J].河北理工大學學報,2011年第一期
[2]岳俊輝,嚴雪萍.以學生為主體的英語詩歌教學[J].合肥學院學報,2010年第一期
[3]張蔚.也談詩歌教學在英語教學中的意義與實踐[J].無錫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第二期
[4]閆建華,張平.英語專業詩歌教學新探[J].外語教學,2004(2):63-66
[5]劉硯.課程即實踐,教師即研究者—學校課程“英語詩歌賞析與寫作”教學的實踐與探究[J]. 國外外語教學,2004(1):20-2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