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林
【摘要】激趣策略是新教學方式的代表,具有趣味性、實踐性等特征,在培養學生學科思維,提升學生主動參度能力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基于此,本文對激趣策略的分析,以新課標下小學體育教學應用為對象進行研究,為我國義務教育工作進一步開展提供教學創新參考。
【關鍵詞】新課標 小學體育教學 激趣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4-0203-01
引言
教育是社會發展的動力來源,也是激發人類創新智慧的重要方式。為了適應國家經濟發展速率,我國教育工作全面化改革,在傳統應試教育的基礎上,探索義務教育開展的新視角,將知識觀、學習觀、學生觀三者有機統一,新教學開展,以學生興趣作為主要突破口,融合新課標教學指導目標,發揮激趣策略的優勢,引導教學工作有序性推進。
一、激趣策略實踐堅持學生為主體
教學工作高效化發展,必須突出課堂教學的主體部分。新課標教育理念指出:我國教學培養目標為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者有機統一。因此,激趣策略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的融合,必須將學生的需求作為教學開展的第一要義。例如:某小學體育教師為了提升學生對體育學科的興趣,在初期教學中,組織學生進行課堂小游戲。如,教師與學生共同進行“撕名牌”、“多人抱抱”等,參與性強、趣味性強的小游戲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部分;隨著體育課開展的時間越來越長,體育教師逐步在課堂教學中融入立定跳遠、50米短跑等運動教學,將縮減的游戲時間與體育項目的練習融合在一起,此時,學生在體育教學課堂中,不僅學到了體育知識,同時也在課堂游戲中增進了學習興趣,使學生的課堂效率明顯提高[1]。
案例中小學體育教師的做法,能夠從心理學角度分析學生成長階段的需求,將“玩”作為打破體育課與學生之間障礙的有效方式,教師前期游戲教學,雖然不能為學生提供具體的體育學科知識,但長期組織課堂活動,能夠打破學生對體育課認知上的恐懼,逐步增強學生對體育課認識,實現了趣味引導學生的目標;而后期教學過程中,教師循序漸進的實行學科知識融合,為小學生體育知識的學習提供了良好的學科學習的過渡,使學生在“玩中學”的課堂設計思路有效實施,從而突顯了激趣策略在小學生體育學科教學中應用的作用。
二、趣味為引導,明確教學目的
激趣策略教學工作開展,教師應明確激趣策略實施的最終目的,避免激趣策略教學實施失去意義。例如:某小學體育教師應用激趣策略,對學生學習較困難的籃球投籃動作進行教學。首先,教師在課堂中組織學生觀看籃球比賽視頻;并引導學生對籃球比賽視頻中運動員的投籃動作進行模仿;然后,教師在課堂中對投籃動作實施分步驟講解。最后,體育老師將班級中學生按照每5人一組進行分組練習,并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課堂上進行表演,在學生表演的過程中,教師能夠針對每一個表演的學生進行動作完善。從案例對小學體育教師的激趣策略應用分析來看,該體育教師教學過程中,無論是組織學生觀看籃球比賽,還是將學生進行分組探究,都始終圍繞“籃球投籃動作”這一個知識點開展教學,教師的趣味引導不是對體育教學內容的生硬性嵌套,而是抓住了小學生模仿這一優勢,逐步開展教學課題指導、練習;此外,每5人一組小組討論,為學生個人體育動作的深入理解、準確練習、以及對對體育知識的更深入的分析,提供了學習空間,達到了激趣策略實施,培養學生獨立自主、學科知識多樣化探究的既定效果[2]。
三、激趣策略實施多角度探究
激趣策略的實施,是拓展教師教學思維、學生學科認知思維的有效途徑,因此,激趣策略的實施,就必須是寬視角的學科教學。小學體育課程的教學目標,是引導學生形成多元的學科知識觀念,逐步引導學生建立起體育興趣愛好,激發學生對體育學科的學習熱情。為了達到這一教學目標,教師開展體育課程引導激趣策略時,堅持因材施教。例如:某小學體育教師經常為學生講關于體育學學科的小故事,組織學生觀看體育比賽,在校園內組織小小足球隊、跳遠隊等課外體育活動,為小學生的體育學科的學習提供了更加寬闊的趣味培養渠道。該教師進行體育教學激趣策略實際運用中,能夠突破學科課堂實踐的局限性,實現學科趣味培養與學生生活游戲聯系起來,將體育學科教學進行拓展,也能夠達到激發學生學科趣味培養的效果,為小學生體育課程知識學習,營造激趣策略教學外部環境。
結論
綜上所述,新課標下小學體育教學中的激趣策略分析,是我國義務教育工作創新推進的代表。在此基礎上,激趣策略的實踐分析,使得小學體育教學開展堅持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課堂,趣味引導教學、學科知識綜合引導,以及激趣策略外部多因素的同步推進,成為現代小學體育教學工作開展的有效途徑。因此,淺析新課標下小學體育教學中的激趣策略,可以作為我國新時期課程教學工作推進的實踐代表。
參考文獻:
[1]曹康麗.新課標下小學體育教學中的合作學習研[J/OL].體育世界(學術版),2017,(03):112+41.
[2]李霞.淺析新課標下“主體參與型”教學模式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的應用[J].科教文匯(上旬刊),2009,(11):215-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