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東大學外國語學院 山東 煙臺 264025)
社交媒體中抱怨言語行為的自我身份建構
王曉芬
(魯東大學外國語學院山東煙臺264025)
本文以社交媒體中的第三方抱怨為研究對象,研究發現說話者實施不同的抱怨言語行為策略可以建構說話者不同的語用身份,包括個人身份和社會身份。結果研究發現,在社交媒體的抱怨言語行為中,主要構建了6種類型的自我身份,分別為:交際引導者、自我展示者、獲取同情者、抱怨者、批判者和權利維護者身份。不同抱怨語策略建構的語用身份對于言語交際也有一定的影響,說話者作為個人身份時,是為了抱怨言語交際的正常進行,而在說話者作為社會身份對第三方抱怨時,說話者在言語交際中可能只是作為傾聽者或認同者參與言語交際中。
抱怨類言語行為策略;第三方抱怨;語用身份;自我身份建構
“身份”是當前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一個熱門話題,隨著語用學、話語分析的不斷發展,語言與身份建構的研究得到了學者的關注,即人們通過言語行為如何呈現自我身份或映射他人的身份。國內陳新仁等學者主要研究在某一特殊語境下不同的言語行為對身份建構的作用,但是,國內對于某一特定的言語行為對身份建構的研究卻很少涉及,只有部分學者從拒絕、請求等言語行為對身份建構的影響做了一定的研究。而抱怨語作為一種常見的言語行為,它表面上作為一種負面的情感表達,有其特殊性,對于自我身份的建構也和其他的言語行為有一定的不同。本文以社交媒體中抱怨類言語行為為研究對象,依據語用身份及抱怨類言語行為策略,試圖分析社交媒體中的抱怨語言語行為的發話者的身份類型及不同抱怨言語行為策略對自我身份建構的影響。
Olshtain 和 Weinbach將抱怨語定義為:在抱怨類言語行為中, 由于過去或正在進行的活動對說話人產生不利的影響, 所以表達不滿、煩惱、責難以作為對該活動的反應, 并且這一抱怨常常講給對這一冒犯行為至少要負部分責任的受話人。隨著網絡、自媒體的發展,對于抱怨言語行為的定義也隨之有新的定義,在漢語語境下人們進行抱怨不僅僅是一種內心不滿情緒的宣泄,人們還通過抱怨言語行為完成各種自我表現:表現個人屬性、個人優勢和弱勢。間接抱怨是對自己或不在現場的某人或某物表示不滿或不悅,聽話者既不必也不能夠對說話者所認為的冒犯行為進行彌補。而本中的研究對象限制在社交媒體中的抱怨言語行為,則是就是一種間接抱怨,聽話者并不是被抱怨者,而發話者抱怨的是自己或對第三方人或物的抱怨從而實現言語交際的行為,Daria Dayter(2016)將其定義為“第三方抱怨”。
根據Olshtain的觀點,按照說話者抱怨行為的嚴厲程度,可以把抱怨策略分成五大類。分別是次于責怪的抱怨、表達自己的不快和憤怒、明確地抱怨、指責和警告、直接威脅。Olshtain對于抱怨言語行為策略的分類是基于日常談話中的直接抱怨來進行分類的。這種抱怨言語行為策略的分類也同樣適用于社交媒體中的“第三方抱怨”,但與日常交際中的直接抱怨語有不同。“第三方抱怨”的被抱怨對象不涉及聽話者,所以這種抱怨言語行為還具有人際功能,能夠建立和維系人際關系,所以筆者認為在社交媒體中的抱怨言語行為策略還有一類是屬于無責備的抱怨策略,比“次于責怪的抱怨策略”說話者抱怨行為的嚴厲程度還要低,只是起到交際的功能。
為了分析社交媒體中的抱怨言語行為中的自我身份建構的實現方式,本文選取微博中一些常見的抱怨言語行為作為分析的語料,分析抱怨語言語行為中建構的發話人的自我身份類型。通過分析研究,本文試圖回答以下兩個問題:(1)社交媒體中通過不同的抱怨語策略在抱怨言語行為中建構了說話者的哪些自我身份?(2)在抱怨言語行為過程中,說話者這些不同的身份對言語交際是否有一定的影響?
依據上一節的理論,社交媒體中的抱怨言語策略依據說話者抱怨行為的嚴重程度可以將其分為6類,依照其嚴厲程度,依次為無責備的抱怨策略、次于責怪的抱怨策略、表達自己的不快和惱怒的策略、明確的抱怨的策略、指責和警告的策略及直接威脅的策略。在分析中發現,說話者的身份并不是一成不變的,不同的抱怨語策略可以彰顯說話者不同的態度、形象,從而建構說話者語境化后的多元的自我身份。
3.1 交際引導者身份建構
在社交媒體中的第三方抱怨的闡述中提到,說話者在在社交媒體中的言語交際中實施無責備的抱怨策略,不是把抱怨語作為一種斥責性的言語行為,而僅僅是為把間接抱怨語作為交際手段,用來維系和發展人際關系。在抱怨言語行為中構建的這種交際引導者的身份在社交媒體中也是平時比較常見的一種語用身份。比如在微博中說話者在微博中發的一些狀態“今天的天氣感覺不是很好”、“感覺今天吃多了”、“一覺醒來,已經中午12點了”等類似的間接抱怨,這些抱怨語不是指那些已經對人們產生不利影響的事情而產生的責備的抱怨策略,看起來是抱怨實則是為了進行言語的交際。這些不關痛癢的小小的間接抱怨語是一種無責備抱怨策略,構建一個言語交際的引導者身份,從而與社交媒體中的聽話者建立一種溝通關系,引起新的言語交際。
3.2 自我展示者的身份
說話者在社交媒體中進行對第三方抱怨時,在一定語境下實施次于責怪的抱怨策略實際上是抱怨者在抱怨時是對自己的一種貶低或自嘲的表現方式,而在對自己的嘲笑的過程,說話者在抱怨類言語行為中所呈現的是自己的弱勢,從而在言語行為中構建了說話者的自我展示者的身份而不是為了斥責被抱怨者,這種自我展示者的身份可以是對自我弱勢的表現,也可以是一種自貶自黑。例如“身邊的人都瘦了,怎么就自己沒有瘦啊?”“覺得自己今天好丑哦”等類似的抱怨言語行為,在這種語境下,說話者實施次于責備的抱怨策略是構建了說話者自我展示者的身份。
3.3 獲取同情者
第三類抱怨類言語策是在抱怨言語行為中,說話者表達自己的不快和惱怒。在實施這種策略時,說話者不提及或是沒有明確的提及被抱怨者,只是表明了自己的受損程度。在社交媒體中,說話者實施這種抱怨言語行為策略構建了一個渴望得到同情和關注的身份形象。例如:“今天感覺很不開心。”“意外的受傷,要在病床上躺一個星期了。”說話者在抱怨時是為了表達自己當時語境下的不快,沒有涉及被抱怨者,只是表達自己當時的狀態,在這種抱怨語策略下,說話者構建了一個受同情者的身份,渴望在抱怨言語行為中得到聽話者的關心與同情。
3.4 抱怨者
在抱怨言語行為中,說話者明確地指明自己的抱怨對象,只是存粹是出于對抱怨者的抱怨,而在這種抱怨言語行為策略中建構的就是一個抱怨者的身份來發表說話者對第三方抱怨的人或事的看法。在微博中,說話者習慣把生活中的常態發布在微博以實現與其相互關注者的互動,當然也包括對生活中發生的事的抱怨,例如“買飯的時候遇到了插隊的,真是來氣”。“老師這次布置了這么多作業,該需要多久才能做完啊。”“第一次來這個餐廳吃飯,沒想到這么難吃。”這些明確的抱怨言語行為,使說話者僅僅是作為一個抱怨者的形象來表現自己對在生活瑣事的一個態度和看法。
3.5 社會批判者
指責和警告的抱怨策略的在社交媒體中的實施情景與在日常生活中的直接抱怨不同,說話者不再是作為一個言語行為的發起者,而是作為社會群體中的一員,對社交媒體中引發大量討論的社會現象或是人的指責和警告,在這種抱怨策略下,說話者所建構的身份不再是作為個人的一個語用身份而是作為一個社會者的批判者的身份。針對是否讓座這一現象,許多網友在微博中抱怨自己的想法。說話者通過實施指責和警告的抱怨言語策略,不僅僅是抱怨老人的行為,而是作為一個批判者的身份對這種社會現象的指責和批判。
3.6 權利維護者
在抱怨言語行為中,說話者說話是公開攻擊聽話者的面子。這種抱怨策略在社交媒體中出現的情景往往是說話者在社交網絡中對于自己面子的維護,希望可以保護自己的權益。在這種語境下,說話者往往通過實施直接威脅的抱怨策略來構建一個權利維護者的身份。比如一些網民對于一些侵犯自己隱私權、著作權等事件的權利的維護,在這種情況下聽話者在言語行為中的回答并不是說話者所期待的,而在直接威脅的抱怨策略中說話者是針對于第三方抱怨者而表現自己強勢的形象。例:孫儷曾在微博上發了一條狀態“……昨晚可能是在打地基,特別大聲音,半夜施工算不算擾民那,希望領導們能安排一個合理的工作時間讓大家都能休息。”在這個抱怨言語行為中,孫儷作為抱怨言語行為的發話者采用了直接威脅的抱怨策略,建構了自己權利維護者的身份,尋求對第三方抱怨者的行為約束,以確保維護自己正常休息的權益。
在以上對社交媒體中的抱怨言語行為的分析中發現,在不同的語境中,說話人通過實施不同的抱怨言語行為策略從而建構了說話者不同的語用身份,即依據不同語境下抱怨語嚴厲程度的不同,說話者在抱怨言語行為中建構的語用身份依次為:交際引導者、自我展示者、獲取同情者、抱怨者、社會批判者及權利維護者的語用身份。從上面的分析中發現,隨著抱怨嚴厲程度的增加,使抱怨言語行為策略建構的說話者的自我身份從個人身份上升到了社會群體中的身份。
本文的研究基于語用身份和抱怨語策略的視角,以社交媒體中的第三方抱怨為研究對象,研究發現說話者實施不同的抱怨言語行為策略可以建構說話者不同的語用身份,根據抱怨嚴厲程度的不同的抱怨言語行為策略,結果研究發現,在社交媒體的抱怨言語行為中,主要構建了6種類型的自我身份,其中后兩種抱怨言語策略建構的自我身份是屬于社會身份。筆者發現,不同抱怨語策略建構的語用身份對于言語交際也有一定的影響。需要指出的是本文的研究語料只是筆者在微博中的少量的選取,并沒有進行數據統計,所以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還需要更進一步的研究。
[1] Daria, Dayter.2016.Discursive Self in Microblogging[M].Amsterdam/ Phiade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 Trosborg, A.1995.Interlanguage Pragmatics.Requests, Complaints, Apologies[M].Berlin:Mouton de Gruyter.
[3] 郭亞東(Guo, Yadong),2017,《社交媒體中自我身份的話語建構》述評[J],《現在外語(雙月刊)》(3):429-432。
[4] 劉惠萍(Liu, Huiping),2004,抱怨語的語用研究[J],《廣西社會科學》(2):125-128。
王曉芬(1992-),女,漢族,山東人,碩士研究生,英語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