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竹音
“觀念繪畫”照進課外實踐
楊竹音
隨著時代發展,人們對繪畫模式已經不再滿足于靜止的畫面,而是通過多種方式來展示作者的情感和思維。本文通過在課外實踐中運用“觀念繪畫”來探究繪畫的表達方式。
“觀念繪畫” 表達方式 課外實踐
“觀念”一詞,通常表示人們對社會和文化的看法。狹義些的意義是指藝術家以某種思想、意圖進入創作的一種當今的藝術思考與創作方式,它是藝術進入20世紀后當代藝術的常用方式。如今的繪畫模式已經不再滿足于靜止的畫面,僅僅通過畫面內容甚至精美畫框吸引人們駐足觀賞,而是通過多種手段以及互動方式,主動展示作者的情感和思維。
“觀念繪畫與虛擬現實表達”是本人目前正在研究的一個項目,簡單來說就是用虛擬現實的方式重新演繹傳統繪畫,讓繪畫能有更多姿態的表達。前期階段主要是嘗試各種形式的繪畫方式。對于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的學生而言,對于形式感的試驗也是非常重要的激發思維的環節。于是我計劃在課余的時間,利用我個人班主任的身份,向我所帶班級的學生提出我的項目主題,激發學生興趣和我一起進行主題式探索。
在學期初的時候,為學生設計出一個實踐項目,主題內容是觀察自己周遭的大環境,如今各地各處都在施工建設,拆遷舊樓,改造路段,把觀察到的此類現象進行信息處理,提煉出關鍵元素,再記錄下來并且畫下來。后面的步驟“畫”,并不限制形式,可以手繪,可以數碼繪等等,在學期末的時候使用本學期課程學到的技術手段,形成一個新作品。
該項目重點是,通過布置學期任務,讓學生了解本學期知識點內容,并帶著思考進行學習。通過改造這一主題中包含的主要元素,應用該學期每門課程所學知識,使用綜合手段表現自己所觀察到的事物,完成一件作品。通過這整個過程,讓學生帶有目的和思考的完成整個學期的學業,鞏固了知識點、增強了自己綜合實踐能力,也豐富了課外生活,同時也可以支持我個人的項目研究。
在學期初我邀請本學期各科老師和輔導員一起,共同探討,了解各個課程重點,以及該班學生的心理素質等各方面狀態,然后制定出針對該班級學生的計劃步驟。之后在實施過程中,會更加注重利用學科教學的便利,指導學生的技術問題。
把整個學期分為三個階段。在第一階段引導學生觀察主題任務中的關鍵元素以及特點,思考該如何利用課程所學的能力進行表現;第二階段幫助學生指定任務實施方案;在第三階段督促學生完成主題作品。作為輔助活動,我周末帶領學生開展與主題任務相關的校外考察活動,開闊眼界,拓展學生思路。
在學期末的時候再次邀請其他老師、輔導員和學生一起觀看作品,進行討論和總結經驗,評價是否達到我這次的活動目的。
在整個時間過程中,其實遇到了許多問題,有的是我引導學生解決,有的是一起試驗一起失敗或成功。首先是學生一開始會問為什么要做這個主題。我告訴他們,我們從觀念繪畫入手,就是要學會帶著思考帶著問題去形成一件作品。這次由我來提出一個開放式的大課題,引發他們各自的興趣點和小命題,再各自尋找出解決方法和答案,以后就能獨立去發現一些問題,并且形成完整方案。這次主題,和我們的城市、生活息息相關,是一次把焦點從學校內移向校外的嘗試。
該班的學生已經大三了,所以有一定技術基礎。他們很快就從自己的考察中提煉出視覺符號。大部分學生使用的媒介是手機和電腦。用手機拍到學校周邊環境的變化,用電腦繪制出其中的元素。很多學生用平面的方式繪制出或是灰調或是色彩斑斕的樓房和街道。
在后期作品實現的過程中,遇到的阻力最大。學期末本身學業逐漸沉重,有些學生的完成度止步不前,停留在平面符號的繪制上。此時我對他們進行鼓勵,并強調我們這次項目的重點,就是在作品后期出現多樣化的表達。如果停留在平面的制作,這和傳統繪畫在意義上沒有區別。于是在學期末終于出現幾個成形作品。例如有位同學在畫面中加入奇幻元素,使畫面有了新的意義。有的使用學到的技術手段給畫面加入互動設計,使畫面展示效果更佳豐富。其他同學收到啟發也紛紛嘗試,只是有些還是新意不足,但是至少每位同學都有了自己的體驗。
本次試點班級的學生有一定獨立創作能力,凝聚力強。班委工作認真也有主見。整體上完全有能力完成本項目工作。本次項目的嘗試與學期課程聯系緊密,具備相應的理論支撐,形成良好的教學氛圍,實施整體也還算順利,大部分學生都有自己的成果,也為我的研究提供了一定支撐。
本次項目參與人員均為任課老師和輔導員,都有指導學生的豐富經驗,項目開展后我通過和他們的多次交流,實時全方位了解到學生的實踐狀況。其中要特別感謝我的項目組成員之一的劉穎老師,她的三維課程在學期后期,給了學生很大啟發和技術支撐,也給予了我很多幫助。在她幫忙指導下,很多學生給畫面加入三維屬性,甚至有動態效果,對研究虛擬現實這個目標更近了一步。
武漢傳媒學院)
本文系2017年度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觀念繪畫與虛擬現實表現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17G122)。
楊竹音(1983-),女,漢族,湖北武漢人,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數字媒體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