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敏
中國文化在高校英語教學中的滲透淺析
王 敏
全球化的推動讓跨國文化交流變得極其頻繁,尤為英語教師感慨,中國的文化在教學中的必要性變得格外突出意義,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樹立信心與積極性將中華文化滲透到教學中,不但增加教學的趣味性提升教學效果,更是為全球化做出了不小的貢獻。
中國文化 高校英語 滲透淺析
教學中文化的缺失,其嚴重性已經造成不小的影響,英語學習時效性下降,多年來的高校英語課堂教學最大問題就是過于強調基礎知識的重要性,對于學生的表達能力存在一定誤區,涉及的中國文化被大大的忽略,表達能力不強,課堂氣氛沉悶,以及教學方法單一等等,中英文化的差異翻譯出來無法體現,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低致使中國文化的缺失。我們在將更多的歐美國家文化傳遞給學生的同時,卻對自己的家園,北京的故宮毫無興趣,這種忽視本土文化灌輸多贊美外國月圓的表現,其實也是一種“崇洋媚外”的體現。一旦出現外文不具備意象時,做不到翻譯成中文對應的意象以后,那便是制約了學生革新能力的提高。
(一)教學滲透局限
很多老師僅僅是在閱讀寫作上,做到專題訓練,更多的英語老師為增加課堂趣味性嘗試使用本國文化進行輔助教學,可是就目前來看這種教學滲透依舊比較局限的。聽力方面的問題比較明顯,借用了文化的滲透結合聽力口語,以及語法的方面應用又較少。大部分老師讓學生聽西方文化內容,在語法教學文化方面的內容,都是較少涉及的。涉及比較課外的文化知識,借用經典教學素材,還是以書本閱讀為主,都是文化滲透的局限性。
(二)滲透方式單一
本國文化在英語課堂滲透方式較單一,大多教師都希望本國文化通過課堂的滲透下去,甚至部分學生對課堂上老運用米有創新的例子感到枯燥乏味。活躍和激發學生的興趣欲望,一直是大家探討的課題。還有一些舉簡單的例子解析解釋,僅僅只是通過借用歷史典故作為閱讀材料,對這樣就要采用多樣滲透方式,那么剛剛開始就會有興趣學習,時間一久滲透方式也就越加創新了起來。
(三)體現文化不足
由于英語教學傳達的英語教學力度中完全不具有顯著的地位。中國文化的輸入方面,研究人員學生都對跨國文化交流有錯誤的理解。大量使用高校英語教學基本都源于英美出版的刊物。其中教程介紹了西方國家的風俗文化,中國的教學內容卻幾乎極少呈現教材體系中。
(四)文化意識不足
調查研究發現,很多老師并沒有主動灌輸中國文化的意識,老師作為課堂教學活動具體的實行人員,需要關注的焦點直接影響著學生興趣,作為直面學生語言,以及文化的指引者促進者,很多老師卻認為中國人沒有必要對本國文化進行滲透,這種錯誤意識,是對中國文化滲透的意義的完全忽略。造成不少學生難以下口,根本無法用英語描述,以及表達中國文化的現象,由此闡述自身文化立場,以及觀點的能力也未能得到該有的激發。
(一)方式內容
對教學的方式內容必須進行分析改革,從而實現中國文化滲透的合理有效性。突出本國文化在英語中滲透的重點。那么以實際學習情況出發,選擇適合發展的中國文化。比如歷史悠久深厚的文化,在面對這樣的文化時候,要充分選擇和目標符合的內容,也就是教學中文化滲透的首要任務。老師要將教授的文化內容,及國情發展契合起來,實現教學時效性,有力促進文化在教學中有效的傳播開來。介于中西差異性,讓外國人接受汲取本國文化,那么處理好中國文化在教學模式中的表達手段就必須得體。
(二)對比打造良好學習環境
在教學當中,對比法可以顯著提高學生對中西文化的透知鑒賞的能力。將儒家思想,以及基督教進行比對分析,介紹宗教哲學完全可以借用主流文化,以及對核心文化的辯駁評判,從而讓學生更加體會了解不同文化影響的特點。語言知識也就真正得到了充盈。教學中老師要做到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用本國文化學習的興趣,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教師自身素質的提升也是關鍵,不僅是要有深厚的語言基礎,更加需要較高的文化修養,乃至強烈的跨國交流文化意識。積極引導學生,用英語探討中國文化,激發興趣培養跨國文化交互的敏感度。再來通過開展多姿的課內外活動,加深本國文化的滲透理解。專題講座的開設,聘請專家學者等等,再則建議學生閱讀英文版本的中華名著,收聽電臺廣播等等。讓學生多去參加英語角,介紹中國文化的英文電影看看。這些活動都可以營造潛移默化的學習氛圍,從而拓展同學們在中國文化的英語表達能力,達到激發學生學習本國文化的興趣。
中國文化的滲透,是跨國文化交互的需要,繼承發揚了傳統文化的需求,也是完善教學目標,培養語言交際能力的需求。所以作為高校的英語老師,充分的重視教學中中國文化的滲透融入,為創造良好的語言環境做努力,多方培養學生的意識,為本國文化傳承,以及發展不斷輸送高素質人才。
[1]丁晶.中國文化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滲透[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6(02):138~139.
[2]畢春意.淺談高校英語教學中跨文化意識的滲透和培養[J].科教導刊(下旬),2017(01):79~80.
(作者單位:北京郵電大學世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