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娜娜
以就業為導向推進高校經濟管理類專業課程教學改革
劉娜娜
近些年來,隨著高校的擴招,高校畢業生逐年增多,很多專業的學生面臨著巨大的就業壓力,比如經濟管理類專業,就業情況并不樂觀。本文提出,以就業為導向,推進經濟管理類專業課程改革。
就業導向 經濟管理類專業 課程改革
高等教育階段教育教學的導向應該由應試導向和知識導向逐漸轉變為就業導向和能力導向。尤其是當前社會的快速發展,對經管類專業學生的能力有了全方位的要求。但是在當前高校經濟管理類的課程教學中,存在著一些問題,影響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就業能力,需要我們加以改革。
自上世紀末國內高等院校開啟“擴招”大幕之后,經管類專業的入學生源隨之呈幾何狀上升趨勢,由此帶來的,便是該專業畢業生人數的同步激增,如此便造成用人市場供過于求的現象,使得該專業的畢業生背負著較大的就業壓力。多數畢業生只能從事普通的崗位,只有少部分優秀畢業生能夠真正在畢業后走向管理崗位。造成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便是該專業欠缺科學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因而造成絕大多數畢業生在校期間學習到的是“管人的知識”,但走向工作崗位之后卻面臨著“被管理的無奈”。
目前大多數普通高等院校經濟管理類專業的課程設置中公共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比例不夠合理,選修課少,所占的比重偏低,在課程教學中,各門課程過于追求各自的系統完整性,忽視課程之間的銜接,造成很多內容重復和課時的浪費。如此一來,使得學生在不同學科之間所存在的學科壁壘的影響下,知識面十分有限,見識和談吐也僅僅局限于本專業之內。這種情況同當前人才市場對現代復合型人才的實際訴求是相互背離的。從課程內容的設置情況來看,該專業在進行課程設置時,通常未能做到以崗位任職能力作為課程設置標準,而是將現代人力資源所應當具備的不同知識和能力分散于不同的課程內容之中,而學生因欠缺足夠的知識整合能力,未能做到將所習得的知識實現系統化處理和吸收,進而影響到職業能力的提升。此外,作為專業教師而言,因承擔著繁重的教學與科研任務,因此少有去企業掛職鍛煉的契機,無法使學生掌握最新的行業知識。
根據教育部《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的要求,在專業日常教學之中,必須依托就業導向人才培養模式,注重對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市場需求是人才培養的燈塔,在當前我國高校學生就業普遍存在困難的情況下,高校要想培養“易就業”的經管類人才,首先要深入人才市場、企業、生產一線進行調研,明白當前社會需要什么類型的人才。唯有實現對人才市場對人才任職能力實際訴求的了解,方才能夠實現對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科學制定,進而使該專業所培養的人才契合現代企業的實際人力資源遴選訴求。
在課程體系架構方面,經管類專業必須強化和加大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和投入力度。
教師可據課程性質和需要,采取“角色模擬”、“案例教學”等教學方式,發揮學生的想象力,這樣可以很好的培養學生對綜合知識的運用;還可以增強他們的思維能力和決策能力。
1、實驗教學模塊
通過實驗教學方式,能夠實現對學生操作能力的有效養成,并且使學生在這一過程之中實現創新思維的培養。考慮到經管類專業所涵蓋的不同課程內容之前存在著一定的交叉性知識,因此,在組織實驗教學過程之中,可以創設實驗共享模式。
(1)單項技能實驗。此種實驗教學的目的在于幫助學生掌握相關工作軟件的操作、應用技法。同時,通過此項實驗,將為后續的綜合實訓奠定基礎。(2)綜合技能實驗。按照專業課程內容,將先前分散于不同課程之中的知識點進行整合,以此作為實驗內容,從而實現對學生綜合技能的培養。(3)專業技能綜合實驗。據經管類專業的培養目標使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的基礎理論知識,完成對本專業的一些主要理論的驗證,并進行一些相關的設計,為今后從事相關工作奠定堅實的實踐基礎。綜合實驗包含了本專業的主要課程,有一定的深度和難度。前述實驗的目的在于幫助學生實現專業實踐能力的提升。此外,高校經管類專業還應當為學生開設旨在滿足其個性化專業知識與技能提升的選修類實驗。
2、實訓教學模塊
實訓教學的目的在于幫助學生在正式進入工作崗位之前,獲得工作模擬實訓契機。
(1)校內技能實訓。此種實訓乃是借助對虛擬工作崗位環境的創設,讓學生在參加實訓過程之中實現習得知識的夯實以及獲得寶貴的知識轉化應用契機,進而使學生的職業素養得到一定程度地提升。(2)社會實踐或校外實習。通過不同類型企業的參觀、走訪來培養學生的專業興趣,對企業運作的了解。學校要建立校企協作機制,建立穩定的、多行業的實習基地。學生利用實習基地,培養其實踐能力;再有學校要探索“校內實訓—校外實訓—頂崗實習”的實習模式。這樣縮短學生適應工作崗位的時間,為學生畢業后順利上崗創造良好的條件。(3)技能競賽。高校要通過舉辦技能競賽的模式,使學生在參與競賽過程之中,獲得知識應用的契機。同時,這一做法亦能夠在校內營造出奮進向學的校園文化。
基于確保實踐教學整體實施質量的考慮,高校經管類專業應當積極打造實踐教學活動管理平臺。
創設以就業為導向的實踐教學體系。高校經管類專業應當創設多層次的實踐教學體系,并結合現代人才市場的實際用人標準,制定與其匹配的教學目標,同時將其分解到實驗教學、實訓教學、畢業實習、畢業設計(論文)等各個實踐環節中去。此外,還要為每一具體環節創設明確的節點目標,邀請行業內的專家連同任課教師共同組成管理小組,以便確保每一具體實踐教學環節達成預期的目標,最終確保整體實踐教學目標的實現。高校應當確保實踐教學的整體質量,并給予足夠的經費支持。具體的支持內容包括:實驗基地與實訓基地的硬件投入和軟件投入、校外專業的聘用投入、專業教師去企業的掛職鍛煉投入等。
經濟管理類專業的學生畢業之后步入就業崗位,需要很強的實踐能力與實戰經驗。以就業為導向改革當前的經濟管理類課程教學,有利于在校階段便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實踐能力,具備就業的相關素質,對于今后學生走向工作崗位的適應有很大的幫助。為此,希望本文的探究能夠為高校經濟管理類專業帶來一些思考,從而將就業更好地作為教育教學的導向,促進經濟管理類專業的就業率和學生的職業能力提升。
[1]蔣云龍,武云亮.關于貿易經濟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改革的思考[J].市場論壇,2008(12).
[2]義旭東.關于經濟學科課堂教學方法的探討[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08(02).
[3]羅雪梅.高校經濟類本科專業課程教學方法的改革思路[J].沿海企業與科技,2007(04).
[4]李瑞芬.大學本科經濟管理類課程教學方法改革[J].北京農學院學報,2002(02).
[5]蔣云龍,張宇婷.高校經濟管理類課程教學方法改革探索[J].新余學院學報,2011(06).
[6]羅明忠,黃莎莎,段珺.就業導向視角下的高校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改革思考——基于經濟管理類專業學生的問卷調查與分析[D]高等農業教育,2013(08).
河南財政金融學院)
劉娜娜(1981-),女,漢族,河南鄭州人,碩士研究生,河南財政金融學院,中級講師,研究方向:經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