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志杰 劉玉鵬
重塑網絡輿論環境中的輔導員角色
程志杰 劉玉鵬
新媒體時代,網絡輿論環境對大學生的生活和學習帶來了很大的影響,也對高校教育管理和服務工作帶來了新的要求和挑戰。輔導員作為學生管理工作的一線人員,應發揮好網絡“把關人”的角色,提高自身網絡素養,與學生積極溝通交流,防止網絡群體極化效應,正確引導校園網絡輿論走向。
新媒體時代 輔導員 網絡輿論 作用
傳統媒體受時間、地點等的影響,傳播形式單一,傳播效果也捉襟見肘,而作為新媒體時代的網絡則已更大的優勢占領輿論傳播的制高點。各種重大新聞、突發事件、學校后勤管理問題等,通過各種即時通訊工具在網上迅速傳播,并實時更新,“一石激起千層浪”,影響力不言而喻。這樣動態、及時的信息會吸引更多大學生關注或參與,形成網絡輿論的裂變式發展。
隨著網絡環境的開放和“互聯網+”、4G、5G網絡的快速發展,使得網絡輿論環境復雜多變,內容魚目混珠,這在思想活躍,主體思維多元的大學生群體中顯得尤為明顯。高校校園網絡輿論環境和內容的多樣性必然使它具有復雜性,
在大數據時代下,輔導員通過“把關”校園網絡輿情,可以有效規范大學生思想動態、行為規范和心理狀態,并通過傳遞有教育價值的信息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一是,輔導員承擔“信息接收者”的角色。微博、微信、移動客戶端等大量的信息技術端包圍著大學生的生活。“手機依賴癥”“低頭族”呈擴大蔓延之勢,他們的行為、思維、習慣都受到影響。這種狀況下,高校輔導員要多渠道地了解當前網絡輿論信息,及時篩選出符合學生成長特點的信息。二是,輔導員扮演著“傳播者”的角色。輔導員通過“加工”將信息傳輸給學生,在信息傳播過程中,輔導員通過轉發、點贊、評論等方式附上自己的判斷與立場,影響學生在接受信息時的想法與態度。
網絡群體極化效應是指:網絡使得稍微有某種傾向的人更易集結成網絡群體,而這個群體在網絡的相互討論、交流中,思想變得更明顯和更極端。輔導員應積極發揮“意見領袖”的作用,積極融入到新媒體和網絡平臺,參與學生群體的網絡“討論”,并跟蹤輿情發展動向,未雨綢繆,當某一群體在網上出現群體輿論極化傾向時,可以通過適當的參與把好輿情“舵向”,進行科學的網絡輿情疏導,實現網絡意識形態話語權額把握,有效控制負面輿論通過媒介再傳播,從而有效扼制群體極化萌芽,避免群體極化現象的發生。
新媒體時代網絡快速發展,網絡輿論環境錯綜復雜,輔導員應順應時代潮流,融入新媒體時代,建構網絡話語權,發揮對輿情的正確引導作用。積極關注學生關切點,第一時間關注學生的輿論動態,聚焦他們的疑點,并及時給予解答,公布事件實情,用正面信息引導學生走出疑惑,及時控制輿情發展,消除負面影響。從而樹立起“意見領袖”形象,把握網絡的話語權。
建構輔導員網絡話語體系,對于幫助大學生提高甄別網絡信息真偽的能力,加強與學生的溝通交流,引導網絡輿論良性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學會巧用網絡語言。輔導員要善于將網絡語言、網絡事件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恰當地運用網絡聊天表情、網絡流行語與學生“接地氣”地、具有親和力和幽默感地交流。其次,提高輔導員網絡運用能力。輔導員要緊跟時代潮流,提高網絡平臺運用能力,熟悉各種網絡常用平臺,適當組建各種層級化的生活、工作群組,及時掌握話語權和導向權。三是,注重與學生的交流溝通。網絡使得大學生的主體意識和民主意識逐漸增強,溝通則在網絡輿論中顯得尤為重要。因此,輔導員必須注重溝通的重要性。
眾所周知,網絡信息良莠不齊、魚目混雜,充斥著大量的虛假、極端、暴力、色情信息,給大學生的價值取向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因此,輔導員在日常的教育、管理和服務中,不僅要及時有效的疏導輿論信息,而且還需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法律常識教育和公德教育等內容有效地融入到網絡道德培育中,倡導大學生文明上網,培育責任和網絡自律意識,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風尚。
輔導員應在校園網絡輿論中尊重學生的主體意識,適時聆聽學生的意見,并進行及時額反饋,將新媒體時代的師生關系化為一種新型的平等自由關系。這樣,輔導員才能真正走進學生的內心,準確把握學生的思想動向,從而有針對性地引導大學生的輿論走向和價值觀念,引導他們提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能力。目前,不少學校開通了學生工作系統、學生工作者專門網站和論壇,有很多輔導員還建立了自己的博客,經常性的發表和推送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內容,靈活多變地引導網絡輿情,深受廣大學生的歡迎。比如,大連民族大學學工系統可以建立網絡班集體、建構網絡班集體文化元素增強班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大連民族大學)
程志杰(1989-),男,遼寧大連人,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國際化、高等教育管理;劉玉鵬(1990-),蒙古族,內蒙古通遼人,大連民族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助教,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