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蓓蓓
基于微信傳播中多元傳播模式轉變與融合的分析
羅蓓蓓
微信是由騰訊公司推出的一款互聯網環境下智能的即時通訊應用程序。隨著移動技術的發展,微信的傳播功能也日益強大。這使得微信傳播不僅僅存在于人際傳播和群體傳播的層面,還產生了與大眾傳播相融合的復合式傳播模式。多樣化的傳播方式使得溝通更富有內涵,但在這種復合傳播模式的發展過程中,基于微信傳播的片段式信息一方面迎合了受眾的心理訴求,同時也容易導致用戶意見的碎片化。
微信 人際傳播 大眾傳播
微信傳播實現了虛擬社交網和熟人社交網的覆蓋,在滿足用戶交流信息需求的同時,也對用戶的行為模式、人際交往、思維方式產生重要的影響。從用戶體驗的層面講,在現實生活中,這也體現了作為社會群體性動物之間進行人際傳播來獲取信息、進行交流的重要性。被稱為“媒介個人化”代表的微信在新媒體背景下也因其功能的豐富融合一點點強大起來。按傳統的傳播要素進行分析,它的傳播主體不再局限于具體的媒介組織、機構或政府,每個人都不再只是被動的信息接收者,每個社會個體也都可以成為真正的傳播者。而作為一種新媒體環境下的傳播媒介,微信從一開始個體向個體的點對點的互動傳播發展到到群體傳播,隨著時間的推移,其傳播模式也在逐漸發生融合與轉變。
(一)互動性極強的“點對點”人際傳播
作為最本質的具有聊天功能模塊的微信,其最初的傳播模式屬于人際傳播。“人際傳播具有幾個重要特點:第一,接受和傳遞信息的渠道多、方法靈活;第二,傳播信息的意義更為豐富;第三,反饋及時,雙向性強,互動頻率高;第四,是一種非制度化的傳播。”而微信傳播靈活迅捷,信息的傳播意義多元且多變,互動性與雙向性極強,并及時得到反饋,在傳播過程中所受的制度性約束也相對較少,傳播門檻低。從微信傳播的以上屬性來看,微信傳播與人際傳播的特點幾乎一致,是在網絡傳播大環境下迅速發展起來的新興媒體傳播。微信人際傳播大環境取決于數字化時代下的移動互聯網,盡管是一個虛擬的關系網,卻也真正的影響人們的現實社會生活。在微信的大傳播圈中,受眾可通過雙方添加好友而成為彼此圈子內的好友。微信的這一應用功能限制了傳播圈中的“無關用戶”,過濾了很多不相關的信息。從某一層面上講,這種具有極強的個人需求與選擇性滿足的微信功能,也更加促進網絡的紐帶下社交關系的完善。相比之下,微博則在信息的收集與獲取方面具有明顯優勢,它是互聯網的信息的聚集地。微博傳播的優勢在于它的獨特的傳播特性,信息可以在微博上得到迅速廣泛的傳播,使得信息傳達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微博傳播信息模式是碎片化、裂變式的,這一點在微信傳播過程中體現的有所局限。
(二)具有鏈接關系的群體傳播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微信的傳播功能也日益豐富。不再局限于個體與個體之間的傳播活動,任何一種松散或者緊密的社會關系都可促成并建立一個微信群,用戶也可以根據自身工作、學習等需求加入“群聊”的環境。美國社會學家馬克…格蘭諾維特認為強連接是一種十分穩定的但傳播范圍有限的社會認知,包括朋友、親戚和鄰居等接觸頻繁的社會關系;與此相反,弱連接則包括間接的社會關系(如朋友的親戚,親戚的朋友)。在新媒體環境中,因需求突發而成臨時性或固定性的團體都會建立一個微信群,方便各用戶之間的信息與情感聯絡,也方便具有間接關系的團體成員之間初步進行迅速的了解。例如,在校的大學生及研究生群體、企業的同事、會議的到會人員等,都會自發建立一個微信群,便于議事告知。大家可第一時間獲得信息的最新動態,同時通過聊天來增進彼此的了解。人際傳播模式與群體傳播模式在微信中交替展現,二者隨時間與環境的變換相互促進,互相融合。相比看來,與微信同處于數字互聯網大環境下的微博傳播則屬于非對等的多向層次關系傳播,用戶與用戶之間是一種“關注與粉絲”的關系。
(三)微信成功實現了人際傳播和大眾傳播的復合與轉化
對微信傳播模式融合的初探發現,微信傳播除了個體之間點對點強關系傳播和互聯網轉化實現的弱關系傳播外,還有用戶根據自身需求進行關注的微信公眾平臺。這使得微信傳播不僅僅存在于人際傳播和群體傳播的層面,還產生了與大眾傳播相融合的復合式傳播模式。點對點的強關系傳播是微信傳播最初的溝通方式,在引入微信公眾平臺之后,微信傳播發展為一對多的互動傳播,這使得微信可面向大眾進行精準傳播。微信公眾平臺的傳播方式主要以信息推送為主,這是一種信息持續穩定性的主動告知。平臺化的微信推送也滿足了不同用戶自身的生活需求。雖然是以信息推送的方式傳遞訊息,但各個所關注的公眾號并不會厚重繁瑣地占據微信的信息存儲空間。但微信公眾平臺所推送的信息是相互疊加排放的,即用戶以私人交流為主的前提下,這樣的功能處理使得該告知變得人性化很多。微信公眾賬號擁有足夠的主動權,可通過后臺的數據整合與分析達到理論上的精準營銷。
尼古拉斯…尼葛洛龐帝認為“信息時代中,大眾傳播的受眾不再是群體,而往往只是單獨的一個人。大家普遍認為個人化是大眾傳播窄播的延伸,其受眾從大眾到小眾,最后到單獨個人。”長期以來,大眾傳播在人類社會的進步中發揮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大眾傳播在人類社會傳播領域中長期占據著優先主導地位,我們所處的時代也被稱作大眾傳播時代。但是,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大眾傳播顯現出無法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趨勢,開始出現了一些新的特征。我們從前所說的大眾傳媒正在演變為個人化的雙向交流,信息不再是被“push”(推)給受眾,相反,人們是將他們所需要的信息“pull”(拉)出來,并參與到信息創造的過程中。隨著互聯網的出現,“受眾”又被賦予的新的意義,由于微信傳播的互動性特點改變了傳統受眾的被動地位,成為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信息接受和傳播者。
可以說新媒體環境下微信的出現為傳統的大眾傳播續寫了新的涵義。從傳播學的角度來說,微信是一個平臺,一個介質,維系了社會交往的網絡,承載著大眾傳播的訊息。同時微信傳播也實現了由大眾傳播向人際傳播的轉化。這種轉變,在于微信不再只是社會媒介組織的專屬,而是具備個體傳播的自由的個人社交媒介。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既是轉變,也是融合。微信確實兼備了兩者的優點,同時又突破了各自的局限。移動終端上的微信傳播可以彌補大眾傳播反饋不及時的局限,使交流更加快捷有效,其多樣化的傳播方式也使得溝通更具深度和廣度。微信傳播的推廣與發展促成了大眾傳播和人際傳播的轉變與融合,但在這種復合傳播模式的發展過程中,微信傳播的局限性也日益突出。
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不斷改進,微信功能不斷得到豐富,朋友圈、語音、圖文、視頻等多種傳播方式使得受眾在交流傳播中所獲得信息更加迅捷、全面。此外,隨著微信功能的不斷完善,朋友圈、公眾平臺等功能將會在移動應用的使用中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微信中多元傳播類型的融合趨勢也將越來越明顯。特別是微信公眾平臺的不斷被開發,一些企業組織、個人等紛紛加入到公眾平臺中,進行各種形式的信息推送。微信電商的出現,又將社交、支付、購物等都囊括了起來,使得微信不僅具有傳播媒介的特性,同時又具備了交易終端的屬性。微信傳播的推廣與發展促成了大眾傳播和人際傳播的轉變與融合,但在這種復合傳播模式的發展過程中,微信傳播的局限性也日益突出。但碎片化的傳播內容、隨意化的信息擴散、大眾傳播的薄弱性體現等負效應也使得微信傳播面臨著一定程度的威脅。
注釋:
①謝新洲.手機媒體——新媒體中的新革命[M].北京:華夏出版社,2010(77).
②蘇宏元.網絡傳播學導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58).
③胡泳.眾聲喧嘩——網絡時代的個人表達與公共討論[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78).
[1]徐田娣.微信的傳播特性探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5.
[2]張瑜.移動互聯網時代微信傳播與新型人際傳播模式探究[J].新聞知識,2014(2).
[3]黃冬.微時代下科技傳播的現狀、問題及對策--以微信傳播為例[J].科技傳播,2014.2.
[4]太清艷,太清華.微信:大眾傳播向個人傳播的轉化[J].傳媒,2014(2).
(作者單位: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羅蓓蓓(1992-),女,山西運城人,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15級傳播學專業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