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興
家園共育觀念下的幼小銜接
李 興
幼小銜接一直是學前教育領域的重點和熱點問題,眾多研究表明學前兒童入小學不適應問題出現的重要原因在于,家庭層面家長對于學前兒童幼小銜接問題出現的認識偏差,文章從家園共育形成教育合力的角度出發,探討目前普遍存在的錯誤觀念,并提出些許建議。
幼小銜接 家園共育 教育合力
幼小銜接,顧名思義,即幼兒園和小學的銜接。不同的學者對于幼小銜接的含義有著不同的理解,但大部分定義都包含了通過幼兒園和小學兩個階段的相互銜接,幫助幼兒順利的實現由幼兒園向小學的過渡。以目前影響頗為廣泛的定義為例,“幼小銜接是指為了促進兒童的健康成長,幼兒園和小學等教育力量通過創造良好的條件,做好一系列準備工作,以幫助兒童實現從學前教育階段到小學教育階段的順利過渡,并取得良好教育的過程”。[1]
幼兒園階段和小學階段的學習,是隸屬于教育系統的兩個階段,是具有聯系又有區別的兩個階段。
從聯系上看,首先,幼兒園教育和小學教育都圍繞我國“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的共同教育目標進行相應的教育教學活動;其次,二者同屬于教育系統中的基礎教育,共同為作為個體而言的人的終身學習起著奠基的重要作用,并且幼兒園階段位于小學階段之前,屬于基礎教育的基礎,良好的幼兒園教育為后來的小學階段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者有相互之間的聯系,但是,由于教育對象年齡特點的差異,幼兒園教育與小學教育又不能簡單的等同起來,幼兒園教育和小學教育從教育目標、教育內容和教育形式上存在顯著區別,例如教育內容,幼兒園的課程體系以五大領域劃分;教育形式上,《綱要》要求我國幼兒園教育以“游戲為基本活動”,以直接經驗為主,而小學教育主要以集體教育,以間接經驗為主。
因此,從全面考慮幼兒園與小學階段的聯系及差異的基礎上做好學前兒童的有效銜接工作,對學前兒童適應小學生活以及今后繼續學習上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需要注意的是,要幫助兒童作為一個生長中的,各方面發展尚未成熟的個體要在幼兒園與小學這樣既具備聯系又有所區別的兩個階段順利過渡,是一件復雜且需要十分慎重的事情,在此問題上,不能夠僅靠幼兒園但一方面的努力就能達成目的,需要充分認識到家庭的重要作用。
家庭是幼兒的第一所學校,也是兒童的終身學校,幼兒的發展始于家庭,從出生起,父母的一言一行對幼兒的發展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對兒童良好個性、品質的形成起著重要的作用,國內外眾多的教育家都深刻的論述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例如,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奇便認為,每個人都各有其天賦,有的人天賦能夠充分發展,而另外一些人的天賦之所以未能得以充分的發展,是因為缺乏了愛的教育,愛的教育最基本的要素就是存在于家庭中的父母的愛。由此來看,“在幼小銜接工作中,如何幫助兒童走出家庭,走向社會是家長育兒工作的重點,也是家庭教育成功與否的關鍵”。[2]
在充分認識到家庭在幼小銜接的重要作用的基礎上,更進一步需要明確的是,家庭與幼兒園各自重要作用需要建立雙方“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之上方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雙方任何一方,在教育過程中,以錯誤的教育觀念為指導,選擇了錯誤的教育教學方式,非但不能發揮自身的作用,甚至可能會出現1+1小于2的情況發生,無益于兒童的終身學習。
因此,如何形成教育合力至關重要,一般而言,“教育的理念不同,對幼兒學習和發展的態度、理解就會不同,指導方法和教育方式以及帶來的后果也會截然不同”[3],要形成教育合力,其中的首要之處在于糾正錯誤的教育觀念,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
(一)當前可能存在的錯誤觀念
第一,教育觀念中的功利性過強。在當前的知識經濟時代,成人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人們總是期望在最短的時間獲得最大的收獲,這種思想觀念甚至對學前兒童的童年生活也開始產生了影響,許多的家長考慮的是如何使子女在有限的學習時間,獲得盡可能多的文化知識,以期提高兒童未來的競爭力,甚至不惜人為的壓縮兒童的童年,用唐詩、算數去“充實”兒童的童年,拔苗助長的故事大家都應該聽說過,很多人會對農夫的愚蠢行為嗤之以鼻,殊不知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這樣的人還不少,甚至這一類人非但不自知,還十分的引以為豪,他們打著“為了孩子的以后”的旗號,炫耀著自己為兒童報的一個又一個的培訓班,兒童越來越豐富的詞匯量……卻沒有看到,兒童眼中對游戲的渴望,以及對學習日益增長的厭惡,在這樣一個大環境下,個別不合格幼兒園為了迎合家長的需求,強調以“看得見”的教育成效來吸引家長的目光,即所謂的“多識字、會算數”。如此教育觀念下奢談兒童幼兒園階段之后的繼續學習、終身教育。
第二,教育觀念中的過度放任。相較于前一種觀念,這是另一種與之相對的另一種極端,完全忽視了對學業知識的學習,如前所述,小學階段的教育區別于幼兒園教育,小學階段的教育的重要任務是學業知識的學習,同時幼兒園階段是基礎教育的基礎,為小學階段及之后的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礎,完全忽視對學業知識的學習,這樣的狀況下,兒童毫無準備的進入小學這樣一個與幼兒園有著極大不同的環境中去學習學業知識,極有可能會讓兒童獲得更多更大的挫敗感,也對兒童適應小學生活產生巨大的障礙,甚至會讓幼兒因為挫敗產生厭惡學習、討厭學校的負面情感。
第三,教育觀念中忽視生活本領的學習。這一種觀點認為兒童在學前階段學習的生活知識、技能是無益于學前兒童幼小銜接工作的,兒童的生活由成人來照顧就可以了,騰出時間來學習哪些對兒童來說更有價值的知識,事實上,在幼兒園中,那些午睡后能夠獨立地穿好衣服去游戲,活動結束時能很快按要求收好物品等的幼兒,其“生活知識”、“生活本領”給予他們的遠不止是生活上的便利,還讓他們更具有積極的自我意識、更穩定的情緒和自信心。在入小學不適應的因素中,不乏有的兒童是因為“生活本領”的不足導致的,例如,不會自己穿脫褲子,害怕上廁所,而產生入學不適應。
(二)轉變觀念,以兒童為本
在規避錯誤的觀念之后,還需要在科學的教育觀、兒童觀的指導下,推進家園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做好幼小銜接的工作,幫助兒童順利完成由幼兒園向小學階段的過渡。科學的教育觀、兒童觀首先應當是以兒童為本的,尊重兒童的權利、尊重他們學習和發展的規律的話,就會努力提供符合幼兒學習與發展的條件,確保他們在一個溫馨、安全的環境中,在這樣的環境中,成人放手讓兒童主動地以自己喜愛方式去游戲、去活動,在游戲、活動中,他們不斷地增進自己的生活經驗、技能,并且發現知識的有趣和有用,燃起學習知識的熱情,如吃飯時對應擺碗筷,和同伴平分糖果……,在這樣一個幼兒園和家長們共同為兒童精心創設的環境下,兒童幼小銜接中可能出現的問題自然都能夠迎刃而解。
[1]王聲,楊曉萍.近二十年我國幼小銜接研究述評[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148.
[2]牟映雪,等.學前教育學[M].北京:教育科學學院,2012:372.
[3]李季湄,馮曉霞,等.《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解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235.
(作者單位:興義民族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