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雨
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思考
王曉雨
隨著科技與經濟實力的發展,互聯網逐漸進入我們的生活,運用于各個領域,其中就包括重要的思政領域。教育事業的發展可謂是蒸蒸日上,傳統的教學模式無法表達教育教學的人性化和多元化,新媒體的出現彌補了這一缺陷。本文的主題是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思考,主要從新媒體給思政教育帶來的巨大影響和轉變、充分發揮新媒體時代優勢、加強高校新媒體時代工作管理三個方面進行主要闡述,多層次的介紹了新媒體對于思政教育的益處。
人性化教學 網絡信息 思政教育
(一)要求人性化教學
新媒體時代的主要特點是交互性,所謂的交互性是指在獲取信息與選擇應用時具有更多自主權,主要對象是網絡用戶,這種相互關系同樣存在于信息提供者與接受者之間,信息應用者可以根據自己需要的信息進行反饋。新媒體交互性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大學生對事物的認知方式以及接受方式,更加方便了大學生對信息的獲取以及掌握,這是一種新的教育理念,學生的認同與主觀意愿是實現教育目標的唯一方式,傳統的教育方式已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教育者必須以開展人性化教育的方式提高教學效率,堅持以學生為主的思想,建立新型的教育教學模式。
(二)選擇多元化
新媒體的特點在于開放性與廣泛性,用戶具有主導權,可以將自己的建議反饋給提供者,這樣的方式是對話語體系的一種提高,以前的話語體系是統一的,現在則是自由的,用戶可以自發的進行選擇使用,不需要統一。網絡信息傳播有利于人們更快、更全面的獲取信息,并且具有一定的共享性,可以將自己與他人的信息共享,互相交流、進步。媒體時代的到來已經影響了人們的生活與工作,但這種影響無疑是有益的,這樣人性化的選擇模式是對傳統模式的一種抨擊,但對于思政教育而言,這也是一個機遇,一個可以改變思政教育理念的機遇,有助于提高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目前而言,思政教育的主要任務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
(三)推動教育民主化管理
推動教育民主化管理有利于創建優秀的教育教學環境,加強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交流。如今,社交類網站層出不窮,而大學生是一個很大的群體,使用此類網站的頻率極高,此類網站開設的服務主要有分享、創建、建設等,有利于用戶進行多方面的選擇。想要改進思政教育教學模式,也可以開展“問政”教育,多聆聽學生的想法,取人之長,補己之短。
(一)“游戲規則”內容
思政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學生的思維與教師的思維往往是不同的,教師的思維太過于固定,學生的思維卻是活躍的,存在許多不固定因素,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合理的利用網絡工具,進行信息的傳遞與交流。
要對網絡信息傳播規律有一定的了解,網絡媒體的優勢就是多元化,合理的利用媒體工具,會使教育的效果事半功倍,使學生有自己的真實想法,而不是隨波逐流。
(二)操控“游戲規則”
只有將思政教育與新媒體相結合,才能打造出更為優秀的思政教育教學。想要思政教育得到發展,就必須做到以下幾點:第一,了解網絡的優勢與不足。網絡信息是多元化的,無論是從速度方面,還是從數量方面而言,使用網絡獲取信息的效率更高。但是網絡時代也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大量的問題,可能會改變人們的價值觀念;第二,了解大學生的心理。大學生的年齡大多在18—23歲,雖是成年人,但是心理可能還不是很成熟,思想、情感都會比較敏感。因此,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須幫助學生選擇網絡信息,創建更加和諧的校園環境。
網絡資源優勢是多元化,如果能夠合理的進行使用,就有利于整合校園網絡建設。學校應當加強對網絡信息的管理,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此外,也要與各部門相互聯系,以便互相合作,提高思政教育的影響力。
第一,對校園網絡信息機制進行完善。充分利用大學生的心理特征掌握學生的發展思想形態。也可以建立高校信息民意調查表,使大學生更加關注社會信息、政治,提高大學生的維權意識。
第二,建立校園輿論處理機制。思政教育人員需要對網絡信息進行篩選,選擇一些有利于大學生學習與生活的社會動態信息進行發布,阻礙不良社會信息對大學生造成的不良影響。
第三,重視網絡媒介素養。大學思政教育只具備傳播正能量的能力,卻不具備改變整體網絡環境的能力,但是只要通過網絡對網絡信息的質量進行提升,這就是進步。學校也可以對思政教育工作者定期的進行網絡計算機技術培訓,提高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實際操作能力。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為思政教育帶來了巨大的影響,推動了思政教育的發展。但是,事情都具有雙面性,我們要正確認識新媒體存在的不良影響以及新媒體為思政教育帶來的益處,只有長此以往的堅持,才能推動教育改革,使得思政教育教學可持續發展。
[1]王君君.基于復雜適應系統的大學生思政教育協同教化[J].教育與職業,2015(32):53~55.
[2]范蕓蕓,畢瑩.為大學生思政教育圍上一條溫暖”圍脖”——淺談微博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科技資訊,2010(21):193~194.
(作者單位:渤海船舶職業學院)
王曉雨(1986-),女,滿族,遼寧本溪人,渤海船舶職業學院,教師,碩士,助教,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