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洋,王 君,姜迎春
(吉林大學第二醫院,吉林 長春 130041)
對行手術治療的眼眶內占位性病變患者實施系統性護理的效果研究
楊 洋,王 君,姜迎春
(吉林大學第二醫院,吉林 長春 130041)
目的:探討對進行手術治療的眼眶內占位性病變患者實施系統性護理的臨床效果。方法:抽選2015年6月至2016年9月期間吉林大學第二醫院收治的86例眼眶內占位性病變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這86例患者隨機分成甲組(n=43)和乙組(n=43)。在這兩組患者接受手術治療期間,對乙組患者進行基礎護理,對甲組患者進行系統性護理,并對比兩組患者住院的時間和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結果:與乙組患者相比,甲組患者住院的時間更短,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進行手術治療的眼眶內占位性病變患者實施系統性護理可有效地促進其病情的康復,降低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
手術治療;眼眶內占位性病變;系統性護理
眼眶內占位性病變是臨床上眼科的常見病。此病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為眼球突出、眼球運動障礙、復視、視覺功能障礙、眼部疼痛、結膜水腫、眶內壓力升高等。進行手術治療是目前臨床上治療眼眶內占位性病變的主要方法[1]。有研究指出,對進行手術治療的眼眶內占位性病變患者實施系統性護理能夠降低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為了進一步探討對進行手術治療的眼眶內占位性病變患者實施系統性護理的臨床效果,筆者對吉林大學第二醫院收治的86例眼眶內占位性病變患者進行了以下研究。
抽選2015年6月至2016年9月期間吉林大學第二醫院收治的86例眼眶內占位性病變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這86例患者隨機分成甲組(n=43)和乙組(n=43)。乙組的43例患者中有男18例,女25例;其年齡在19歲至71歲之間,平均年齡(45.8±6.3)歲。甲組的43例患者中有男22例,女21例;其年齡在22歲至74歲之間,平均年齡(46.1±6.2)歲。兩組研究對象的臨床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這兩組患者均進行手術治療,治療方法是:1)協助患者取仰臥位,對其進行全身麻醉。2)在患眼處鋪無菌洞巾,然后使用龍膽紫溶液在眉弓處畫線。3)沿畫線切開皮膚,并對皮下組織進行逐層分離,使眶骨膜充分暴露。4)切開眶骨膜和眶外緣的骨壁,使腫物充分暴露。5)對腫物周圍的正常組織進行分離,然后將腫物切除。6)對眶外緣的骨壁進行復位,并使用耳腦膠對眶外緣的骨壁進行粘合。7)對眶骨膜進行縫合,然后逐層縫合皮下組織和皮膚切口。8)為患眼涂抹抗生素眼膏,然后使用繃帶對患眼進行包扎。
在這兩組患者接受手術治療期間,對乙組患者進行基礎護理,包括對其病情進行觀察、對其進行健康宣教和生活護理等。對甲組患者進行系統性護理,護理方法如下:1)在患者入院后,護理人員向其介紹病區環境和主管醫生,以消除其陌生感。同時,指導患者定時滴抗生素眼藥水,并對其進行血常規檢查、尿常規檢查、肝腎功能檢查、凝血功能檢查、心電圖檢查、眼部CT檢查或MRI檢查等術前檢查。2)在進行手術的前1d,護理人員使用生理鹽水對患者的淚道進行沖洗。在進行手術前4h,對患者的結膜囊進行沖洗。3)在手術結束后,護理人員指導患者保持去枕平臥位6h,并將其頭部偏向健側,以防止其因誤吸嘔吐物而發生窒息。同時,每30min對患者進行1次光感檢查,以防止其因手術部位出血而發生視神經損傷。在手術結束6h后,護理人員指導患者進食高熱量、高蛋白的半流質食物,告知其盡量做到少食多餐。在術后的第2d,指導患者恢復正常飲食,并禁止其食用辛辣刺激的食物。4)護理人員定時為患者的患眼換藥。在完成換藥后,使用3M彈力繃帶對患眼進行加壓包扎,包扎的松緊度以耳部顳側可伸入1指為宜。同時,指導患者在翻身活動時避免過度用力,以防止其患眼血管發生破裂出血。此外,護理人員應注意觀察患者切口處敷料有無滲血,如發現滲血,應立即通知醫生對患者進行處理。由于加壓包扎過緊可引起患者頭部脹痛、顏面部腫脹,部分患者會要求松解包扎。針對這一情況,護理人員應耐心地向患者解釋加壓包扎的必要性。如包扎過緊患者確實無法耐受,可及時將其實際情況匯報給醫生,并協助醫生對其包扎處進行適當的放松[2]。5)在術后48h內,護理人員定時對患者的患眼進行冰敷,以達到止血、緩解炎性水腫和減輕疼痛的目的[3]。在進行冰敷的過程中,護理人員應注意觀察包裹冰袋的棉墊是否被浸濕,以防止冰水滲漏污染切口[4]。
采用SPSS22.0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結束后,甲組患者中有1例患者發生了眼球運動障礙,有1例患者發生了球后出血,有1例患者發生了上眼瞼下垂。甲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為6.98%(3/43)。乙組患者中有3例患者發生了眼球運動障礙,有3例患者發生了球后出血,有2例患者發生了上眼瞼下垂。乙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為18.60%(8/43)。與乙組患者相比,甲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的對比
甲組患者住院的時間平均為(6.12±1.24)d,乙組患者住院的時間平均為(9.46±1.78)d。與乙組患者相比,甲組患者住院的時間更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眼眶內占位性病變是臨床上眼科的常見病。此病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為眼球突出、眼球運動障礙、復視、視覺功能障礙、眼部疼痛、結膜水腫、眶內壓力升高等。進行手術治療是目前臨床上治療眼眶內占位性病變的主要方法。在本文中,筆者應用系統性護理模式對接受手術治療的43例眼眶內占位性病變患者進行護理,取得了理想的效果。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與乙組患者相比,甲組患者住院的時間更短,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總之,對進行手術治療的眼眶內占位性病變患者實施系統性護理可有效地促進其病情的康復,降低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
[1]張秀鳳.60例眼眶手術的臨床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0,33(5):67-68.
[2]季小莉.舒適護理在腮腺腫瘤圍手術期的應用護理[J].吉林醫學 ,2013,34(29):6148-6149.
[3]賈俊卿,梁靜,齊月梅,等.內眼術后冷敷的實驗和臨床應用研究[J].護理學雜志,2000,15(1):34.
[4]葉亞萍.局部冰敷在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后早期康復訓練中的應用[J].現代實用醫學,2008,20(10):822-823.
R473
B
2095-7629-(2017)6-017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