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春梅
【摘 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科技的進步,在信息化時代,傳統的教學模式不能夠再適應當代社會對教育所提出的要求,因此,教育也要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而不斷改革創新,與時俱進。
【關鍵詞】多樣化數字模式;小學語文教學
當代社會是數字信息時代,也是科技時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十分顯著,科學技術不僅應用于多個領域,而且也對我們的社會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學語文不僅是基礎教育的關鍵,也是我們社會文化交流的媒介,更是我們傳統文化發揚的基石,因此,小學語文教育改革也十分重要,多樣化數字模式在小學語文教學改革中無疑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多樣化數字模式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方法,豐富了教學形式,更能吸引學生,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有利于寓教于樂,讓學生快樂學習,找到學習的樂趣,緩解學生的學習壓力,激勵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探索。但是,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該怎樣充分利用數字信息技術呢?怎樣才能將多樣化數字模式應用于小學語文教學中呢?我們在實際教學中做了一些探討。
一、準備階段
要想實現多樣化數字模式,我們必須做出充分的準備。從學校的角度來看,這就對我們的教學資源以及教學設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我國實際情況來看,我國教育資源是處于嚴重的不均衡狀態的。東部發達地區的教育資源明顯比西部地區充足,城鎮教育資源明顯比農村充足,這是當代中國不容忽視的客觀現實。要想實現多樣化數字模式就必須解決設備問題。而解決這個問題不僅需要政府財政支持,同時也需要社會資源的介入。政府可以和社會企業合作,為落后地區的學校提供多媒體設備,解決教學資源設備問題。除此之外,先進地區應該在幫助落后地區解決設備問題的基礎上,為落后地區提供一些專業的技術人才,提供以一些專業的技術指導。教師活在未來,學生才能不活在過去,因此,教師掌握現代教育技術也是極其重要的。從教師的角度看,多樣化數字模式的實現其實對教師的個人整體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不僅要掌握專業的學科教學知識,還要掌握基礎的現代教育教學技術。這不僅要求學校為教師提供相關的課程及培訓以供教師學習,并幫助教師熟練掌握多媒體的基本操作與運用。
二、課堂創新
首先,多樣化數字模式要求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熟練運用與借助多媒體工具,將教學內容更好的展現出來。我們現在最常見的就是利用PPT制作技術,但是我們在實際的教學實踐中對于多媒體的運用其實還是存在著很多的誤解,很多教師認為,將圖片通過PPT展現出來,利用多媒體音頻播放課文朗讀,利用PPT代替傳統的板書就是很好的利用了多媒體技術,但這實際治標不治本,其實是與傳統的教學模式內容一樣的,只是更換了一種外在表現形式,這對于教學模式的改革其實是沒有裨益的。那么我們在課堂上應該怎樣利用多媒體技術呢?多媒體應該作為教學的輔助工具而不是主要工具而存在于我們的課堂教學中。在多媒體應用這一塊,教師還是應該要看到這一點本質的。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將傳統教學的優點和多媒體教學的優點相結合起來。比如說,教師在教授學生生字的過程中,針對當代學生提筆忘字的現象,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動畫效果生成生字形成過程,這樣學生可以更生動地看到某一個字的每一筆每一劃,在觀看的同時要求學生在本子上寫下來,加深了學生的記憶,同時也能夠幫助學生按照正確的比劃寫字。再比如說,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與課文相關的視頻資料,加深學生對于課文的理解與學習。
其次,多樣化數字模式除了多媒體網絡技術的使用,也應該結合其他模式的課堂創新來進行,比如說,翻轉式課堂,教師在課前給出學生一些關鍵問題引導學生預習,并引導學生利用網絡技術探索知識,將學生按小組分組,讓學生自由討論,各抒己見,在課堂上讓學生將自己小組搜索討論獲得的知識及見解分享給其他小組的同學,最后教師再來進行補充,這樣學生真正參與在其中,感受到了學習的樂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再比如說,教師可以設計一些與課本內容相關的課堂小游戲,讓學生積極互動,在游戲中學習,緩解學生的學習壓力,同時也有利于學生建立自信心。
三、課后學習
多樣化數字模式除了多媒體技術的運用,還有網絡技術。在學生的課后學習中,教師可以通過家長的手機微信及時與學生溝通。比如說,在過去,閱讀課文的作業經常是學生給家長閱讀后簽字給老師檢查,其實這樣做老師并不是很清楚學生的閱讀情況,而我們現在就可以利用手機微信上傳學生閱讀課文的音頻,這樣不僅有利于老師監督學生閱讀作業是否完成,而且有利于學生之間互相學習,共同進步。再者,老師也可以通過微信群隨時發布一些語文學習素材,這樣有利于學生的閱讀和學習。
四、結語
信息技術社會的發展對我們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學語文教學作為基礎教育的重要部分必須打破傳統的教育模式和理念,不斷創新,與時俱進,結合多樣化的網絡技術改革課堂教學。
參考文獻:
[1]王麗艷.新時期多媒體教學模式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策略[J]亞太教育,2016,(22):26
[2]王輝.多元化教學模式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7,(13):6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