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子讓
【摘 要】德育是教育的靈魂。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要在教學中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用故事中人物的高尚品德來感染學生,用文章所體現的積極內容來陶冶學生。準確把握德育滲透的“度”和教材中的德育因素與學生思想品德的切合“度”,做到教師既是“經師”又是“人師”。用真情去激發學生真情,用教師的責任感促使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日益至臻完善。
【關鍵詞】小學語文;德育滲透
素質教育理論提出:要把我們的學生培養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新型人才。德育是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任務之一,是我國全面發展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小學語文學科是基礎性工具學科。語言文字作為表情達意的工具。具有強烈的思想性,在語文教學中注意和兼顧到一些道德和思想品質教育,是語文教師應盡的責任與義務。然而,語文教學畢竟應該以語文教育為主,我們不能因為強調德育而沖淡了語文教育的本色和主體。在語文教學中,德育教育只能是一種滲透,以自然的穿插形式出現。既然是滲透。那就一定要講究一些藝術性和操作方法。
一、充分利用教材,通過對重點詞句的剖析來體會、滲透德育
在小學階段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憑借教材進行應該是主渠道。語文學科不僅集工具性、知識性和能力、文學欣賞于一體,更重要的是它也是一門思想教育學科。語文課和其他學科相比,在德育教育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它的內涵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拓寬,它不僅是人的交際、思維、生活的工具,還是人認知世界、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工具,同時又有著強烈的人文因素,對學生人格的熏陶、情感的陶冶、社會責任感的形成有著其它學科不可替代的作用。翻開課本,你會發現這一篇篇文情俱佳的文章幾乎都是一個個德育教育的目標。
“文章的語言總是表達特定的感情”。在教學活動中,還可以讓學生學會“揣摩與品味”的方法,強化語感訓練,挖掘語句的含義,深刻領會作者的意圖、品味及思想內涵,從而達到提高能力、滲透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如:《白楊》一課,通過學習課文,學生理解了借物喻人,借白楊的精神品質,贊揚了邊疆建設者扎根邊疆,建設邊疆的博大胸懷,深刻領悟了爸爸像白楊樹一樣的堅強意志。課文結尾以“在一棵高大的白楊樹身邊,幾棵小樹正迎著風沙成長起來。”與“爸爸一手摟著一個孩子”的形象相互映襯,含蓄雋永,耐人尋味。尋味什么?我緊緊抓住這兩個句子進行對比,從“沉思”“微笑”這兩個詞入手,進一步挖掘進行德育教育的潛能。通過誘導啟發,學生領悟到在爸爸的眼中小樹就是孩子,孩子就是小樹,孩子們在爸爸的關懷、教導下,也會勇敢地迎著風沙成長起來。學生們談到在建設邊疆、西部大開發的洪流中,他們的祖輩和父母也貢獻了自己的力量和才華,值得歌頌和贊美。他們也會像小白楊一樣在父母的呵護下茁壯成長,繼承父輩的意愿,建設西部,使其美麗、富饒。這樣,德育就非常自然地滲透到了教學當中,學生在不經意中欣然接受了。
二、抓住重點句、段、篇的朗讀訓練來滲透德育
語文新課標明確指出:“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熏陶,在讀中獲得審美享受。”也就是說學生只有通過朗讀,才能身臨其境,才能受到文章中人物思想的感染與熏陶,從而培養美好的心靈和高尚的情操。如在教學《桂林山水》這課時,可以讓學生抓住描寫桂林山和水特點的句子,采用默讀、齊讀、小組讀、女生讀、指名讀、賽讀、美讀等形式朗讀,了解桂林的山:奇、秀、險;水:靜、清、綠的特點,讓學生通過朗讀,自然而然地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美,進而感受到祖國大好河山的壯麗,激起他們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情感。
三、在為學生創設有效的教學情景中滲透德育
情境教學是教師圍繞課堂教學目標而創設的能幫助學生學習的一種常見的教學形式。在教學時作者在文中所要表達的情感,常常因為學生入不了“境”,而不容易理解和接受,這就需要教師用各種方法創設一種符合課文內容的情境,使學生似親眼所見,親身經歷。讓學生與作者能夠產生在情感上的“親”,從而引起學生的共鳴,做到入境悟情,受到教育。如在教學《圓明園的毀滅》一課時,在教學英法聯軍入侵圓明園這段時,我播放了一段《火燒圓明園》的視頻,學生看著熊熊大火把我國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筑藝術的精華化為灰燼,臉上的表情頓時變成了憤怒。視頻放完了,我立即讓學生說說心中的感受,有的學生說:“圓明園的景色太美了,但是被英法聯軍毀滅了,我恨英法聯軍”。有的學生說:“圓明園的奇珍異寶不是被侵略者掠走,就是被燒毀,侵略者太可惡了……”此時,學生已被侵略者的所作所為激怒,對侵略者的仇恨可以說是不言而喻,同時也深刻地體會到因為國家貧窮落后才會任人宰割、任人欺負,作為一名學生我們應該為振興中華而努力學習,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貢獻自己的力量!
四、引導學生對照感悟
運用比較法,不但可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引起他們求知的欲望,而且可以提高學生的辨別能力,使他們分清什么是正確的,什么是錯誤的,什么可以效仿,什么應該譴責。
五、在課外閱讀中滲透
課外閱讀是語文德育實施的途徑之一。積極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語文課外閱讀,不僅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意志性格特征,而且有助于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當然,書有良莠之分。不能不加選擇地讓學生去讀。教師應該針對學生的年齡特征、興趣愛好、思想實際,向學生推薦有關讀物,列出書目,引導學生去讀。要加強閱讀指導,激發學生課外閱讀興趣,教給他們讀書方法,特別是評價與欣賞的方法,使學生從閱讀中有所收獲。
六、在語文課外活動滲透教育
通過語文課外活動對學生進行德育是語文整體教育的組成部分之一。語文課外活動能豐富學生的語文知識。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和思想品德的熏陶。活動的設計要貼近學生的思想實際,并注意有層次性和針對性。例如五年級學生處于半幼稚、半成熟、獨立性與依賴性相交錯的充滿矛盾的時期,他們的行為富有模仿性。故課外活動還要堅持選擇正面良好的榜樣,以培養優良品質、積極進取精神、社會主義道德情操和愛國主義情感,如革命詩歌朗誦會、名人成功故事會等。通過這些活動滲透道德品德教育,把語文能力訓練與品德培養有機地結合起來,寓德育于語文課外活動中。
七、教師自身的影響
學生的思想品德主要由教師來培養。語文教學中,語文教師是學生直接的榜樣,教師的情感、態度對學生有著最直接、最重要的影響。教師在課堂上進行品德教育,在課后言行一致、以身作則,以優雅的儀表、文明的談吐樹立起良好的形象,就會對學生道德風貌的健康培養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成為學生的鏡子。
總之,教師要采用多種方法,開辟各種渠道,把德育教育滲透到課堂教學活動中,滲透到課外活動中,也滲透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使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只要我們有了滲透德育的教育意識,在常規教學中,有機地滲透德育,積極去探索就會有豐富的收獲。我們要善于捕捉時機,有意識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為豐富學生的情感,培育學生健全的人格品性,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盡自己最大的力量。學無定法,教更無定法。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不是牽強附會地在教學中加點德育知識,也不是情感的隨意宣泄,更不是純粹的理論說教。首先要捕捉最佳理論時機,其次要把握德育滲透的“度”,第三是準確把握教材中的德育素材與學生思想品德的切合“度”,滲透到位而不越位,恰到好處。還有就是教師要有強烈的既“育才”又“鑄魂”的意識,做到教師既是“經師”又是“人師”。用自己的智慧去啟迪學生智慧,用真情去激發學生真情,總是把“生命放進生命里”,關愛學生生命如同關愛自己的生命。那么教師的責任感必將促使我們去發現、去總結出更多、更好的德育方法,使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日益至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