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昕
最近參加了合肥市廬陽區第五屆思想品德課堂教學評比,三輪比賽下來,讓我感觸最深的是,思考最多的問題是德育如何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聯系。因為“生活即教育,是生活便是教育,不是生活便不是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
從思想品德課程的性質上看,本課程是以初中生生活為基礎,以促進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發展為目的的一門綜合性的必修課程。較之其他課程,它更強調思想性,人文性,實踐性,綜合性。所以德育課不能被單純當成一門課程,應當著重考察學生的道德行為能力,考查學生的思想品德實際。當前,結合社會實際情況的變化,應當考察社會發展提出的新的道德規范,更新德育教材和內容,并制定新的德育課程標準,結合學生實際分階段、分層次進行課堂教學內容和方法的改革。
首先,我認為要進行德育課程結構和內容的改革,就要降低德育課的理論難度,重視實際效用。學校德育課應多告訴學生實際生活中該怎么辦,并讓學生通過喜聞樂見的方式了解這些知識,使這些知識對學生實際行為產生影響。當前德育課的實效性和針對性比較薄弱,我認為最主要的還是要突出德育對學生行為實際的影響,注重考察學生道德行為能力是否得到了提高。 德育課程應當成為推進學校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徑,應當注重貼近學生思想道德實際,特別是在中小學階段,應當注重在課堂上告訴學生基本的行為規范和準則,突出引導學生學習如何做人。德育課程的內容針對性不強,有的空洞枯燥,脫離實際,學生或背教條,或不感興趣。
關注學生的衣食住行,將學生的生活作為德育工作的載體,使德育目標、內容貫穿于學生生活的全過程,只有這樣,才能將德育的內容要求內化為學生的素質,達到真正教育的目的。道德教育要關照學生的現實生活,必須重塑以人為本的道德觀念,由于忽視了學生道德教育的主體地位,道德規范就成了外在于學生的教條,成了脫離人、凌駕于人之上對人進行壓制、支配人的力量。學生對這樣的規范自然是抵觸的,道德說教因此也是無用的。學校道德教育要想有所突破,那就需要恢復學生的道德主體地位,讓他們由道德的仆從變為道德的主人。人是一種道德性存在,從他律走向自律應是學校道德教育的一般規律。因此,在實踐中,教師要喚醒學生的道德意識,培養學生的自我批判精神,讓他們在反思性的實踐中不斷進步。
第二,德育課程資源的開發與運用應以學生真實的道德生活為根基,選擇并運用真確的道德事件,以誘發學生切己的道德價值沖突,喚起其真情實意的道德需要與情感。學校德育課程生活資源的運用,應立足于學生真實的道德生活和真確的道德事件,在誘發學生真正的道德沖突的基礎上,實現對道德的真情體驗。培養學生對道德的情感體驗,既可以使道德知識與觀念發于內、潤于心,又可以使學生對道德事件產生一種親近感,還可以實現已有道德經驗與新的道德經驗、現實的道德水平與理想的道德目標的融合。
最后,道德教育要關照學生的生活,最有效的方式是回歸生活。在道德教育中,要給予學生自由的時間,應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參與生活,探究生活,創造生活,其次,讓學生選擇過自己的生活。為此,道德教育要進行范式的轉變,從過去教人過一種指定的生活到讓學生選擇過自己的生活。道德教育不可能為人設計一種美好的生活,它只能給人的指出各種生活的可能性,讓人自己去選擇。只有經過選擇的生活才是自己的生活。因此,教育所能做的就是給予學生自主選擇的權利,喚醒他們自主選擇的意識,培養他們自主選擇的能力,讓他們過一種自主選擇的生活。德育工作只有扎根于學生的生活實際,融入學生生活的全過程,并在實際生活中教給學生獲得解決人類精神困惑的智慧與技能,才能使學生獲得人生價值的超越和升華,社會主義的現代化事業才會后繼有人。
總之,生活是德育的出發點和歸宿。教育家陶行知提出“教育即生活”的“生活教育”理論,其真諦是教育從生活中來,教育服務于生活,教育不能拒絕生活。讓我們從抽象、空洞的政治說教里走出來,關注和引導學生的現實生活,讓德育根植于火熱的現實生活和學生特殊的生活世界里,讓德育具有深厚的生活基礎和強大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