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瑜行
【摘要】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國際化建設是全球化背景下高職院校順應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的必然趨勢。本文通過分析我國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國際化建設的現狀,提出了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國際化建設的幾點建議,以便高職院校更好地服務于國家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需要,培養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
【關鍵詞】高職院校 師資隊伍 國際化
【中圖分類號】G71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5-0023-02
一、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國際化建設的必要性
在經濟全球化、一體化的大背景下,高等教育國際化已經成為一種國際潮流,影響著世界各國的高等教育制度及其發展趨勢。高校師資國際化作為高等教育國際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指各國高校教師在國際間不斷交流與合作,在高校師資管理思想、理論、方法、手段等方面相互學習和吸收,并形成適合本國國情的高校師資管理運行機制的過程。
然而,在高校師資隊伍國際化的問題上仍然存在著這樣一種認識,即普通高校的師資隊伍應當加快國際化建設的步伐,而高職院校則似乎沒有這個迫切性。事實上,高職院校是以培養國際化的中高級技術技能應用型人才為目標的。具體來說,也就是要培養具有國際意識,了解國際知識、規則及文化,并擁有創新精神的復合型高等職業教育專門人才。因此,對高職教師國際化的要求,實際應當比普通高校教師的要求更高、更嚴。高職教師不僅需要了解國際上本專業領域發展的最前沿動態,掌握國外相關產業的最新動向、技術革新趨勢和行業標準,同時還要關注國外高職教育基本理論、教學設計、課程開發等教學改革的最新成果,以此來指導并運用于自己的專業研究與教學實踐。高職院校的師資隊伍必須注重“雙師”素質國際化的養成。
二、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國際化建設的現狀
1.對師資隊伍國際化建設的認識有待提高
我國高職院校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工作起步較晚,大部分高職院校仍然把提高學校的硬件水平,例如改善辦學條件、擴大辦學規模、增加招生數量等作為工作重點,而對學校的軟件建設如教師隊伍的國際化發展缺乏足夠重視,明顯存在著自主意愿缺乏和內在動力不足等問題。具體表現為教師境外交流訪學比例較低,教師擁有國外學歷學位的比例更低;教師的外語水平總體不高,缺乏國際視野,國際交往能力薄弱;聘請的外籍專家以語言類為主,數量較少,學術水平和科研能力偏低,且以講座和短期交流居多。
2.國際化建設缺乏長期科學規劃
各高職院校雖然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都有各自的目標和計劃,但在師資隊伍國際化方面卻往往缺乏相關的引導和激勵機制,且資金投入不足,從而導致部分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國際化建設目標模糊,參與國際競爭的信心和動力不足,有些項目甚至因為經費預算不足而不得不中斷或取消。在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時,部分高職院校未能從本校實際出發,與本校專業設置及建設的契合度不高;在選派教師赴境外交流學習時,往往局限于內部的個別精英,沒有能夠從提高教師整體層次、改善教師隊伍結構的高度出發,沒有能夠根據學校發展規劃、配合學校專業建設有計劃有步驟地實現師資隊伍的國際化。
3.國際化建設的形式逐漸多樣化
許多高職院校通過組織出國考察,或邀請專家學者來華講座、進行教學指導等活動,有效地提高了師資水平。部分高職院校還委托國外教育機構或合作院校,量身定制教師培訓課程,組織教師在國內或國外接受專業師資培訓,并遴選教師赴海外進行為期半年至一年的境外訪學項目。有的高職院校還通過主辦國際論壇或者選派教師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幫助教師廣泛接觸海內外同行,建立聯系,增進了解,擴大學校在國際上及專業上的影響力和知名度,以此推動其它國際項目的開展。舉辦聯合課題或者與知名跨國企業進行校企合作,也是近年來高職院校較為推崇的國際交流形式。通過項目的推進,使更多教師有機會接觸國外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掌握最新的教學資源和工藝技術,了解國外企業的運營管理機制和行業標準,大大提高了學校整體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
4.出國效益評估機制不健全
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國際化建設缺少明確的規范標準、目標約束和考核獎勵機制。長期以來,重選拔,輕考核,造成少數教師簡單的認為出國就是“鍍個金”,在國外期間并未開展實質性的研修工作,造成學校財力、人力資源的浪費。部分學校對留學人員在國外期間的研究和生活情況并不了解,也未要求教師在出國前制定科學合理的研修計劃,并以此為依據在教師回國后對其進行考核。此外,出國效益的評估不僅應當包括科研成果、新教材和教學方法等可量化的內容,與外方合作交流關系的建立和拓展等也應納入考核范圍。
三、關于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國際化建設的幾點建議
1.樹立師資隊伍國際化建設的理念
不僅高職院校應充分意識到師資隊伍國際化建設的重要性,各級政府和教育主管行政部門也要加強對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國際化建設的理解和重視,在政策導向和經費劃撥上給予傾斜和支持。各高職院校應當根據政府和各教育行政部門制定的相關政策和規定,從本校長期發展規劃和專業設置建設的實際需要出發,設計本校的師資隊伍國際化建設方案,制定國際化建設的長期與近期目標。在工作中,逐步實現師資來源的國際化,加快師資隊伍的國際交流與合作,促進教師的國際流動,重點培養教師的國際意識,加強教師對世界各國政治、經濟、科學、文化、民族乃至風土人情的了解,提高教師的外語水平和交流能力。
2.引進和培養相結合
引進國外智力是優化職教師資隊伍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要堅持以“擴大范圍、提高層次、以我為主、擇優選聘、保質保量、寧缺毋濫”為原則,引進國外具有豐富企業實踐經歷的高學歷、高職稱人才,引進國際化教學資源、人力資源和管理模式,強化實訓基地建設以及與國際知名跨國企業的合作,引入國際通用職業證書標準及行業標準。
同時,要有針對性地派遣青年骨干教師出國或者出境學習、進修、攻讀學位和學術交流。加大公派海外學習、友好學校長短期交流力度,并形成穩定機制,打造數量充足、結構優良、適應教育國際化需求的雙語師資隊伍。鼓勵教師在開闊視野、增長國際交流與合作能力的同時,努力提高自身的學術科研水平,并輻射相關學科,帶動其國際化。endprint
3.建立與國際接軌的師資管理體制
長久以來,高職院校內部師資管理體制仍然存在著“吃大鍋飯”、“平均主義”等傳統管理思想,阻礙了高職院校的發展和教育目標的實現。高職院校應打破教師的傳統“鐵飯碗”,建立“終身制”、“定期聘任制”、“兼職制”等相結合的多種聘用制度,合理地進行人才資源配置,為國際化師資隊伍的成長和發展營造一個寬松、和諧、公平且有利于個體發展的制度環境。此外,堅持學術造就人才,為教師創造良好的學術環境;堅持以人為本,為教師創造良好的人文環境;努力提高教師的待遇與工作條件,提升高職教師的職業競爭力。
4.構建靈活多樣的高職師資培訓體系
構建合理有效、靈活多樣的高職師資培養體系,加大師資隊伍國際化的力度,是促進高職院校教師全面發展的重要方法和手段。高職院校應當適應國際化需求,改革培訓內容,加大高職院校教師國際化知識和能力的培訓。要適應不同教師的需求,并結合學校學科發展情況,從外語、科研、教學和國際化知識能力等方面,探索多樣化的培訓方式,不斷通過國際交流與合作,建立國際型的師資培養體系。
四、結語
高職教育在整個高等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隨著高職院校的規模不斷擴大,質量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高職院校開始自覺地意識到師資隊伍國際化建設對院校發展和人才培養的作用。雖然我國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國際化建設在整體上呈現出多樣化的趨勢,但仍普遍存在著對師資隊伍建設國際化認識不足、缺乏長期科學規劃、出國效益評估機制不健全等問題。有鑒于此,我國高職院校應進一步強化師資隊伍國際化建設的理念,堅持引進與培養相結合,建立與國際接軌的師資管理體制,并構建起靈活多樣的師資培訓體系,才能在新一輪的變革中認清方向,把握機遇,培養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更好地服務于國家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
[1]李敏明.論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國際化建設的有效途徑[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3, (29).
[2]葉丹.關于高校師資隊伍國際化建設的幾點思考[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3,(1).
[3]李國斌.淺談職業教育的國際交流合作機制研究[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6,(19).
[4]王興軍.高職教師教育也要面向教育國際化[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