揣子靜
【摘要】隨著我國教育水平的不斷提高和深入,學校和教育工作者一直在堅持不懈地研究多種教學改革,近年來,教育教學工作者們開創、推廣和應用了很多新的教學模式,這對于我國教育領域的發展意義重大。高中歷史作為高中課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門主修課程,一直以來是教師教學的難題,主要原因是高中歷史課堂如果只集中于課本的碎片知識,很難得到學生的認可,調動不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引入主題教學模式是提高高中歷史教學效果的有力手段。本文將從高中歷史教學的現狀出發,結合主題教學模式的基本概念和特點,用實際案例介紹主題教學模式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
【關鍵詞】高中歷史 教學 主題式教學 應用分析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5-0060-01
前言:
歷史教學是世界各國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歷史教學也一直是教育工作中的一項難題,高中歷史的教學現狀也存在諸多問題,因此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引入新方法、新模式是歷史教育工作者近年來的努力目標。主題教學模式因其具有系統性、場景性和線索性是改善高中歷史教學效果的有效方法。本文將采用案例介紹主題教學模式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
1.高中歷史教學現狀
(1)歷史課沒有得到重視。
受傳統的應試教育影響,很多學生和家長都認為“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因此對歷史學科,他們并不重視,甚至認為歷史是所謂的“副科”。
(2)歷史課教學枯燥沒有趣味
傳統的歷史課堂上,教師以歷史教材為主,按照大綱的要求,講解重點內容。學生只需要根據老師講的內容,勾畫出考試“重點”,再對這些重點進行機械記憶就可以了。這就使得歷史課堂沒有生機,內容枯燥乏味,學生幾乎不用參與到課堂中。逐漸地,歷史課堂便成為學生走神和休閑的課堂。這些問題直接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得歷史課堂失去了應有的重要意義。
2.主題教學模式的基本概念和特點
主題教學是當今信息技術教學中的一種。相比于其他的教學模式,主題教學具有更生動,更活潑的特點,也更能體現出教師對所講課程認識的深度,以及對知識掌握的廣度。
主題教學有3個層面的內涵:第一個層面是指文本本身承載的知識信息、言語方式以及附加能力等;第二個層面是指民族文化系統包括包含的民族精神、人文情操等文化底蘊;第三個層面是指個體的人格、精神和理想的體現和展示。這三個層面并無順序之分,教師可以根據所授課程的特點靈活運用這三個層面。主題教學模式作為新課改進程中的教學模式之一,具有系統性、場景性和線索性等特點。
3.主題教學模式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
(1)古代史部分
教師在講授古代史部分的時候,可以利用主題教學模式系統性的特點。將整個古代史按照歷史或朝代順序總結歸納每個歷史時期的時代特點,例如“三皇五帝夏商周,春秋戰國秦暴收。漢末三分歸入晉,朝稱南北阻江流。隋開天下遭唐滅,五代十國戰亂稠。宋統中州元虜代,明清過后帝王休。”讓學生從一個系統的角度縱觀整個古代史的發展,這對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作用重大。
(2)近代史部分
在近代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主題教學模式線索性的特點。將“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段時期我國與他國簽署的多個不平等條約整理為學習的線索,讓學生參與到課堂中,找尋每一個不平等條約的簽署背景進而掌握每一個時期的整體歷史內容。
(3)現代史部分
對于現代史部分,教師可以通過播放開國大典、土地改革、三大改造、憲法建立、中共八大等歷史紀錄片,用主題場景回放的形式,讓學生體會到每一個歷史事件的發生背景和在當時產生的影響,讓學生切實感受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喜悅和蒸蒸日上發展的振奮人心,進而輕松地牢記現代史知識。
4.總結
主題教學作為一種教學模式和方法對高中歷史課堂有很大的指導意義和應用價值。但教師工作者在應用主題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其應用效果,而非單純形式上的應用。
要正確應用主題教學,首先,需要教師對主題教學方法的深入理解;其次,要求教師在課堂之前對課堂內容進行精心策劃,設置課程目標,課堂主題,課堂效果驗證等;此外,還要求教師對課堂內容的背景知識進行深入了解,以便課堂上對主題進行擴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
總之,只有正確地應用新的教學模式和方法,才能真正發揮新教學模式和方法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陳勵潔.”主題式”教學模式下的高中歷史教學活動設計研究[J].考試周刊,2016,(53):112-113.
[2]肖志波.主題式教學在高中歷史復習課的應用分析[J].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學研究,2017,(4):126-12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