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蘭貞 李榮華


摘 要:書院是我國古代社會特有的一種文化教育機構,是千百年來傳播文化、孕育思想的學術平臺。據史料記載,江西書院曾有近千所,占中國古代書院總數三分之一,可見其散布廣泛。而且江西書院始建時間早,歷朝多且影響大,有名列古代中國四大書院之首奠定書院教育規章制度基礎的白鹿洞書院,有首創學術自由爭辯之“鵝湖之會”的鵝湖書院,有培育了民族英雄文天祥的白鷺洲書院,還有陸九淵的象山書院……書院的發展必然促使其建筑的興盛。書院建筑是書院文化的載體,與之相應的建筑美術裝飾圖案則是構成古代建筑藝術風格的重要元素。書院的建筑裝飾作為書院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書院人文內涵的外在表現,不但能提升書院的文化底蘊,還能強化它的精神功能。江西書院在歷史上的地位,首推白鹿洞書院。以白鹿洞書院為代表,希望能一窺江西書院建筑美術裝飾的造型內容及其藝術特色。
關鍵詞:江西書院;建筑裝飾;藝術特色
古代書院是古代讀書人以研學為目的,從事讀書、教書、藏書、著書、刻書等活動的文化傳承之地,大多選址在風景優美的名勝之地。白鹿洞書院也是如此,書院位于“世界文化景觀”江西廬山東南,是一座“始于唐、盛于宋、沿于明清”的古書院。書院傍山而建,清邃環合,古樹掩映,隱逸寧謐,一水中流,串聯東西。書院建筑以禮圣殿為中心,由欞星門、泮池(又稱蓮池)、禮賢殿、明倫堂、文會堂、朱子祠、御書閣、思賢臺、碑亭、碑廊等古建筑群組成。古代書院多為民間開辦的“私學”性質機構,屬于“非官方”范疇,即使有部分書院有官學的成分,也只屬于“非官非私”模式。因而在建筑裝飾上既不同于官學的營造模式,其深厚的文人文化內涵,使其又不同于普通的民間建筑裝飾風格。
一、屋頂裝飾
在傳統建筑中,屋頂是整個建筑占比較大的部分,它的形式也多樣而講究,大致分為六類:廡殿式屋頂、懸山式屋頂、歇山式屋頂、硬山式屋頂、卷棚式屋頂、攢尖式屋頂。白鹿洞書院建筑大多為人字硬山式屋頂,為“五脊二坡”,屋頂只有前后兩面坡,山墻直上,此樣式主要應用于建筑群中的次要建筑,就如作為書院正門的禮圣門、書院講堂明倫堂、朱子祠和報功祠。在禮圣門的屋脊東西兩頭飾陶龍,尊貴而不俗。而用作祭祀孔子及其門徒場所的禮圣殿,見臺思賢的思賢臺,紀念朱子的丹桂亭建筑皆屬于歇山式。歇山式是廡殿式和懸山式相結合而形成的屋頂樣式,屋頂有一條正脊,四條垂脊,四條戧脊,所以又叫九脊殿。這種屋頂形式在漢代石刻中已經出現,級別僅次于廡殿式屋頂,也用于規格較高、較為重要的大建筑物。御書閣收藏數位皇帝御賜之書以及書院各類藏書,有說御書閣建筑應為廡殿頂,也有說是歇山頂的,總之它的等級也是較高的。屋頂翹角掛鈴,鴟尾飾脊。鴟尾在佛經中又稱為摩羯魚,是雨神的坐騎,除裝飾之外更重要的是有祈求降雨避火之愿;正脊中有寶珠頂,朱欄畫棟,斗拱托檐,莊嚴宏偉。
二、門窗
門樓作為建筑入口,是建筑的構件之一。書院門樓為磚木結構,檐下磚墻上裝飾的是蓮花花瓣紋飾,朱熹紀念館“先賢書院”匾額上的磚飾也是同類紋樣,彰顯出書院的正直、高潔氣韻。
作為書院現存最古老的建筑之一的欞星門,是由原來的木結構改建為石牌坊。傳說“欞星”即“文星”,以它命名,意即此處人才輩出,為國家培育棟梁之才。上下額坊間有鏤空菱形、方形和八邊套方圖案,欞星門的中梁刻有纏枝牡丹,造型飽滿,立體感強,左右延伸,寓意書院繁榮昌盛之美好愿望。牌坊六根石柱的護柱為夾桿石,石上皆飾以云紋和水波紋,云代表祥和。老子言“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有借水襯托文人淡泊之意,水也可以海納百川,厚德載物,彰顯書院教育的兼容之態。
書院里建筑多,門窗也多。院落相互獨立,內部又相互貫通,洞門、拱券門、長窗既可以借景又可以溝通彼此空間。洞門是中國傳統園林具有獨特裝飾效果的門,裝于院墻上,沒有門扇,有圓形、六角、八角、長方、葫蘆形、蕉葉等不同形狀。白鹿洞書院中應用的就是最常見的圓形,叫月亮門或是月洞門。
長窗,又稱“隔扇”,通常落地,安裝在上檻與下檻之間,既有窗的功能也有門的作用,故亦稱它為“落地長窗”或“落地門窗”。長窗分為上下兩部分,上半部叫格心,下半部叫裙板。格心部分為了采光的需要,用了透空的設計,裝飾平欞和菱花圖案。書院中的長窗大多采用了簡潔素雅的平欞裝飾,有回紋、燈籠框花紋、十字套方紋圖案。此處下半部分的裙板皆為素面板,無雕花圖案。然而,禮圣殿的隔扇不同一般,格心部分飾以套錢紋,筆者覺得應該稱其為套圓紋。圓形在民間視為寶鏡,具有鎮妖辟邪威力,以保平安;圓形又象征著太陽,也可寓光明,忠誠之意。絳環和裙板上雕有瑞草紋飾,寓意吉祥。御書閣的橫披窗裝飾的步步錦花紋,暗示事業上事事成功,步步高升的愿望。
三、匾額和楹聯
匾額和楹聯都是中國古代建筑的必然組成部分,是一種特有的建筑裝飾形式,充分發揮了文字書法來強化裝飾藝術的感染力作用。它們融合了中國古典文化中的詩文辭賦、書法篆刻、建筑藝術、雕刻技藝,儒雅之氣與生俱來。匾額有建筑之眼的稱謂,一般題字有名人或文人題字的,有御賜表彰的,有祝愿祈福的等。書院內懸有提學副使邵寶顏體書“正學之門”,康熙手書“萬世師表”,清康熙書“學達性天”匾額,禮圣殿外有豎額“禮圣殿”三字……楹聯一般懸掛于建筑的門口或是廳堂墻壁之上,在書院建筑當中,楹聯更多是以教化為主,當然還具有很強的鑒賞性,反映出文人士子的的高雅情趣及精神向往。書院禮圣門有聯,“詔有格言,求真才與真學;教無異術,體至理于常行”,“古往今來,先圣后賢同脈絡;天高地下四時百物共流行”, 禮圣殿的“德冠生民溯地劈天開咸尊首望;道隆群圣統金聲玉振共仰大成”,都表現出對孔子先師的尊崇。白鹿洞書院西碑廊的“千古余波流圣澤,四周深翠護儒關”,既描繪了書院四周的山林景致,又點明了書院文化的源遠流長。明倫堂中的“鹿豕與游,物我兩忘之地;泉峰交映,仁者獨得之天”, 物我兩忘,體現的是一種消除塵慮而豁達超脫的心態。
四、其他裝飾
柱礎是中國傳統建筑構件的一種,俗稱“柱頂石”,是木質柱子下墊的石礎,有減少柱子的壓力,使建筑更加穩固和防潮的功能。柱礎分為單層式柱礎和多層式柱礎,其形狀和裝飾花紋豐富多樣,有鼓式、覆盆式、鋪地蓮花式、獸式、覆盆蓮花式、海石榴花式等。書院的柱礎多為單層式的鼓式柱礎,禮圣殿柱礎為明代遺存,上刻有浮雕纏枝紋飾,工藝精美,美輪美奐。
欞星門旁邊的泮橋(現稱狀元橋),橋有花崗巖欄桿和欄板,應為后世重修的建筑,方形望柱和圓形柱頭,天圓地方,簡潔莊重,沒有更多的裝飾。書院的庭院路,一般以淺灰色調鵝卵石或青磚鋪面,由小石料鋪成幾何圖案,在形式上讓人感覺更精致。整個書院建筑白墻灰瓦,墨柱朱梁,僅部分斗拱略施幾點紅和綠,整體色彩和諧,純樸淡雅。
五、結語
文人學士崇尚優雅、風骨、淡逸的審美追求,力求正心、修身的內在品質與氣韻。他們反對在建筑上過分裝飾,更傾向于淡雅而內斂的風格,多用平實的裝飾手法表現穩重樸實的效果。可以看出書院建筑美術裝飾的特點:形式上多樣化,制度上有禮有序,內涵上與中國傳統文化密切相通,裝飾元素可相通用,實用性與審美性統一。“整個書院建筑及裝飾糅合了民間思想的表達、對傳統文化的尊重、天人和諧的自然觀以及授人以道的教育觀。”[1]
書院建筑,作為中國傳統建筑獨有的發展體系和藝術特征成為古代建筑遺存的一泓清泉。不得不說“建筑也是有氣質的!白鹿洞書院猶如一本古典的書籍,攤在了青山綠水之間,渾身散發著儒雅清新的書卷氣質,書院里那文采紛呈的匾額,那哲思綿綿的古碑,構成了強烈的文化氣場”。[2]書院的建筑裝飾與書院文化融為一體,既是物質上的美化,更是精神上的彰顯。
注釋:
[1]經典中國編輯部.江西-經典中國[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15:32.
[2]經典中國編輯部.江西-經典中國[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15:36.
參考文獻:
[1]楊慎初.中國書院文化[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李才棟.白鹿洞書院史略[M].北京:教育科技出版社,1989.
[3]李振宇,包小楓.中國古典建筑裝飾圖案選[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