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互聯網的發展為社會提供了極大的便利,網絡環境更是時刻影響著公民的生活方式,對于我國這一擁有全世界最大網民數量的網絡大國,網絡安全文化環境構建的迫切程度不言而喻,在當下構建網絡安全文化環境時,本文認為應采用科學的法治思維,完善網絡管理的立法模式,嚴格管控網絡活動的合法性,加大對非法網絡行為的打擊力度,引導公民自覺依法使用網絡,綜合管控,防治結合,從而保障我國網絡環境的健康與安全,實現網絡法治。
關鍵詞 網絡 安全 法治
作者簡介:胡小宇,三峽大學法學與公共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D920.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7.151
網絡安全文化這一概念是世界經合組織(OECD)于2003年發布的《OECD關于信息系統與網絡安全的指南:文化安全趨向》一文中首次提出,這一概念旨在倡導“通過推進安全文化的進程,對時刻變化的安全環境作出迅速的反應”?;ヂ摼W的極速發展極大影響了人類社會的生活方式,網絡文化以其方便快捷的獨特優勢,引領著社會運行與發展的節奏。然而,優勢鮮明的網絡文化,其缺陷也對應產生,開放的信息場所,龐大的信息量與迅捷的信息傳遞速度使其成為新的社會結構下憂患產生的溫床。由于網絡是一個虛擬的社會,人們在網絡中的各種言論和行為很難被現實中的法律所約束,宏觀到國家政府間的網絡攻擊與信息戰,微觀到社會上網絡詐騙的擴散,色情暴力信息的傳遞及非法信貸的猖獗,網絡環境的惡化直接對公民的生活質量甚至人身安全構成了直接威脅。
因此,網絡安全的保障及網絡文化環境的凈化成為全世界范圍內的重大課題。我國是毋庸置疑的網絡大國,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3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數字作為依據,截至2016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7.31億人,相當于歐洲的總人口數量。同時,整個社會的網絡依存度也在不斷提升,2017年初我國互聯網普及率已達53.2%,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這一比例仍將保持持續增長的勢頭,構建形成具有我國社會主義特色,以科學文明,積極健康內容為主導的網絡文化環境已然是刻不容緩的公眾任務與國家使命。近年來網絡安全的戰略價值更是不斷升溫,自2014年起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網絡安全和信息化是重大戰略問題,我國要努力成為網絡強國,不斷增強安全保障能力,并強調維護網絡安全需要“樹立正確的網絡安全觀”。
筆者認為,根據我國依法治國十六字方針“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我國網絡安全文化環境的構建也可采用相似的法治思維,即要“完善網絡管理的立法模式,嚴格管控網絡活動的合法性,加大對非法網絡行為的打擊力度,引導公民自覺依法使用網絡?!?/p>
一、完善網絡管理的立法模式
網絡是社會環境不可分離的一部分,為網絡安全構筑法治屏障,不僅是依法治國不可或缺的一環,同時也是維護國家安全和保障人民合法權益的切實途徑。網絡管理的立法需要針對網絡空間的特點,把握網絡環境的發展趨勢,從而找到科學的網絡管理方法,不斷健全和完善網絡立法的制度標準,進而建立網絡管控的合理模式,實現網絡環境從無序自治到規范法治的轉變,最終實現依法治網。
我國現行針對網絡的法律法規存在可操作性不強、結構分散、部分相互沖突、法律級別低下等問題。于2016年11月7日召開的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我國針對網絡文化環境有了相對全面的立法保護依據。新出臺的網絡安全法有著明確運營者義務、完善個人信息保護、建立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保制度、確立關鍵信息跨境傳輸規則等新視野,是我國網絡立法進程中的一次重要創新與進步。但需要直視的是,我國網絡環境保護立法趨于完善的同時,仍存在一些欠缺,如概括性的宏觀內容較多,針對性的具體內容較少,這樣就極易被不斷“發展”的非法牟利鉆了空子。那么針對非法牟利手段之矛不斷的“進化”與“升級”,我們網絡環境保護的法治之盾也要不斷根據社會的實際情況而進行更新,所以筆者認為,保護網絡文化環境的法律法規不同于其他法律法規的特點在于其穩定性需求較低,而需要較為頻繁的修訂,這樣才能確保我國網絡法治的科學性與先進性。
二、嚴格管控網絡活動的合法性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確定了網絡管理十六字方針,即“積極利用、科學發展、依法管理、確保安全”。與此同時,《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第九條規定網絡運營者開展經營和服務活動,必須遵守法律、行政法規,尊重社會公德,遵守商業道德,誠實信用,履行網絡安全保護義務,接受政府和社會的監督,承擔社會責任。不可否認的是,我國對辦網入網的管控重視度不斷加大,力度不斷加強,幅度不斷加深,但在具體的管控過程中,還是存在許多弊端。針對網絡環境的管控依靠法律法規作為主要手段,但這一手段目前是主要以方便政府管理的角度出發的,所以對辦網的合法性管控主要從市場準入和行政處罰兩方面入手,而且我國還沒有完整的網絡市場法律規范,僅僅依靠出臺的一些指導意見(如商務部2010年發布的商商貿發〔2010〕239號《關于促進網絡購物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等),并不能達到有效的強制力來約束網絡行為。現今非常流行的“微商”,其商品量與交易熱度已經達到了一定級別,但卻沒有對其進行監管的直接法律依據,僅依靠2015年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授權發布的《即時通信工具公眾信息服務發展管理暫行規定》,用以針對微信等自媒體為主的即時通訊公眾信息服務運營進行管控。與此同理,我國工商部門在針對網絡市場的監管過程中,主要的法律依據也是《網絡交易管理辦法》,輔以《民法通則》及《合同法》等法律法規的相關內容,這樣會導致法律對網絡環境監管的范圍與力度均不足,從而達不到真正實現嚴格監管的目的。
同時,現今的網絡管控仍然以傳統的禁止性規范為主,屬于強調責任義務的固化模式,缺乏獎勵性與引導性內容。我國現行對網絡環境的管控有較強的行政監管色彩,網絡法律法規用于調整行政類法律關系的比重過大,這會直接導致不同的部門形成重疊管控,浪費網絡管控的人力物力資源。綜上所述,我國在網絡活動合法性的管控上,還缺乏對于細節的關注與全面科學的統籌,因此我國應對網絡活動的管控模式及具體方法進行改革,不僅是簡單粗暴的要求網絡活動遵紀守法,同時要嚴把管控質量關,加強提升技術手段,明確專門的監管部門,充分管理和利用好網絡管控的資源。endprint
三、加大對非法網絡行為的打擊力度
2017年度315針對網絡不良現狀的曝光一時間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與熱議的話題,例如某百科利用詞條宣傳虛假夸張內容進行商業牟利,任何人可利用其漏洞以科學名義將違禁產品公然進行推廣,甚至用戶可以自發創建內容虛假夸張的詞條等現象,令民眾嘩然。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表示,安全是我國大數據產業的短板,存在技術與管理的雙重風險。居民個人隱私被公開販賣,正反映了這兩大風險,應從源頭上追溯非法數據倒賣案例,打擊“黑產”。2016年10月,北京市豐臺法院公開審理了中國聯通員工肖某利用工作便利非法獲取并出賣公民個人信息的案件,涉案的公民信息達129400條之多,令人發指,電信詐騙的泛濫更是令無數公民深受其害,這些同樣屬于網絡活動的非法行徑得不到有效的管控,不僅對公民生活水平造成了不利的影響,更是直接對公民的安全感形成了直接威脅。而網絡非法活動又有偵查取證困難,監管協調不明與反制手段落后等特征,成為了公認的“網絡頑疾”。
《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第六章法律責任中,以多達十七條的內容明確了各類非法網絡行為,另外網絡安全法第二十四條關于“網絡實名制”的內容,因其作為打擊網絡違法的重要武器而備受公眾關注。我國網絡安全法規定,網絡運營者為用戶辦理部分業務時,應當要求用戶提供真實身份信息,用戶不提供真實身份信息的,網絡運營者不得為其提供相關服務。這是我國針對非法網絡行為加大監管和打擊力度的切實體現,也是網絡文化環境法治的重大進步。然而,部分的網絡犯罪并不是行為人故意為之,是由于法律意識的薄弱導致,由此要從根本上解決此類問題必須加強網民的法治意識。除此之外,針對網絡犯罪,在處罰上可進行一定程度的加強,例如針對個人賬戶、銀行卡、信用卡等信息的竊用,在進行裁量時可定為盜竊罪,在利用網絡進行的非法盈利處罰時,可根據案件性質,對其作案過程中的網絡違法和現實違法行為進行并罰等。司法機關與公安機關也可加強合作,共同進行網絡專項打擊、定時清查、實戰演練與安全自查等工作,切實加強對網絡犯罪的預防與打擊,做到防治結合,維護網絡文化環境的健康與安全。
四、引導公民自覺依法使用網絡
這里的引導主要指除立法與處罰等強效措施之外,使用一定的規則確立與技術更新等手段,對維護網絡環境的健康實現的導向作用。以對網絡隱私權的保護為例,除立法保護模式是由國家和政府為主導作用外,世界范圍內,主要還有行業自律模式與軟件保護模式等途徑。當今世界網絡最發達的美國,就是采取行業自律模式最具代表性的國家,美國始終對網絡環境采取較為寬松的政策,對網絡隱私權的保護主要通過網絡經營者自律的方法來實現。1996年美國政府發布的《全球電子商務政策框架》之中表明針對隱私權保護的立場是:“只有個人隱私和信息流動帶來的利益達到均衡時,全球信息基礎設施上的商務活動才可能興旺。政府支持私人企業開發有意義且使用方法簡便的自律機制。政府將與產業合作,共同研討,制定策略,解決自律機制所不能解決的問題。”這一立場表明了美國政府對網絡活動減少法律限制,采取行業自律的鮮明態度?,F代法學研究者普遍認為,美國政府這一舉措是為了達到避免給網絡服務的供應商施加多余的壓力,從而促進網絡產業發展的效果。
軟件保護模式則是依據技術手段,由互聯網使用者采取自我選擇與控制為主的保護模式,這種被西方網絡大國廣泛使用的保護模式實際上即是通過軟件來實現用戶個人隱私的自我保護,值得一提的是,這種軟件保護模式非常適應于當今電子技術突飛猛進的大環境之下。舉例來說,消費者在公共場所的手機加油站進行充電后,他人可利用惡意程序對使用加油站的手機進行遙控從而取得使用者個人信息,甚至直接控制進入手機支付系統或發送支付短信。在微信等社交媒體上發布的自拍照片,只需利用技術將這些照片稍作處理,就可以通過人臉識別登錄他人的賬號,利用他人賬號向公眾發布不良信息或廣告等。這些由電子設備及電子技術而產生的隱患直接威脅消費者個人信息及財產安全。如果單一依靠強制性立法進行約束,難以對其達到“通治”的效果,這時軟件保護模式的優越性就有了直觀的體現。
通過對隱私權保護為例的分析,不難發現除了自上而下的管控以外,通過引導方式,使公民及以公民為主體的企業與公司自發使用合法手段使用網絡,是一條構建網絡環境合法健康的可行之路。且這種方式對自上而下的管控還具有積極的互補作用,互聯網經濟無疑已經是一個發展方向,隨著電子商務蓬勃開展,網絡經濟已經不再是純粹的虛擬經濟,而是已成為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結合經濟模式。在嚴把合法關的前提下給予經營者一定的自主權,能從根本上調動經營者與消費者的積極性,激活市場潛在活力,進而達到促進經濟的發展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周麗.以法治網,維護網絡安全.商情.2013(2).
[2]封欣言.法治中國背景下的“網絡實名制”.廣角鏡.2015(2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