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消費者在市場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消費者群體龐大,且消費引導生產,但在現實生活中由于各種限制,使消費者處于被動的劣勢狀態,消費者的權益也時常受到侵犯。因此,本文認為應從我國實際出發,順應時代的發展和需要,切實保護消費者權益,完善消費者權益的保護途徑,增強消費者的維權意識,加強消費者的消費教育,使消費者合理運用有效途徑來保護自己的權益。
關鍵詞 消費者 劣勢地位 權益保護 實現途徑
作者簡介:程利敏,河南科技學院新科學院經濟法學碩士。
中圖分類號:D923.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7.163
一、 消費者權益保護制度的基本理論
(一)消費者權益的含義
消費者權益包含兩個層次,一是消費者的權利,二是消費者的利益。這是消費者在進行購買、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務時所擁有的權利和利益,兩者互相區別又互相聯系。作為消費者,我們在知道自己都享有什么權利后,才能在權利遭到損害時,更好地保護自己的權利。消費者的目的是為了得到自己所需的東西,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明確擁有的權利才能保護自己的利益。
(二)消費者處于劣勢地位的原因
1. 信息不對稱
市場經濟的迅猛發展使得消費種類越來越多,交易方式多樣化,消費者的選擇增加,可消費者沒有辦法全面掌握相關信息,也沒有足夠的能力和時間去對一些具有復雜技術的產品性能進行深入的了解。所以大部分消費者只能依賴于經營者提供的產品說明書、廣告、促銷或網上提供的商品信息對商品進行了解。因此,相對于經營者來說消費者對于商品信息的接收和處理都是不充分的,使消費者在消費時面臨很大的不確定性和風險。再加上,經營者通常會為了自己的利益進行虛假宣傳、夸大宣傳或者隱瞞商品真相,以引誘消費者消費,這些行為都加劇了消費者在消費時與經營者之間的不對等狀態。“信息不對稱的弱勢是消費者弱勢地位中最為根本的弱勢,它是消費者權利生成的主要理論基礎。”
2. 消費者具有個體性,組織分散
消費者進行消費是為了滿足個人需求,是個體化的消費,相對于經營者來說是分散的、弱小的。有位學者描述消費者與經營者之間的交易時說:“一個手無寸鐵的弱者在一個手持尖刀頂著其喉嚨的強者面前達成的交易。” 消費者在進行消費時不能及時發現商品的缺陷或者瑕疵,經營者卻可以立即獲得出售商品、提供服務的報酬。這樣的交易一旦完成,消費者很難憑借自身的力量保護自己權益。消費者的個體性使消費者在財力、資源、專業性等方面都要低于經營者,這導致了消費者維權能力的弱勢。
二、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途徑存在的不足
我國法律明文規定了五種保護消費者權益的途徑 。包括雙方協商和解、調解、行政申訴、仲裁、訴訟。《消法》第34條雖然為消費者提供了五種糾紛解決途徑,但效果并不好。為了更簡潔的敘述我國消費者權益實現途徑的不足,我將從消費者自我保護,國家給予的立法、行政和司法保護,還有社會保護,這三大方面進行論述。
(一)消費者的自我保護能力弱
每一個消費者都要有自我保護意識,這也包括消費者能形成正確、理性的消費觀,對于自己的權利有充分的了解,并準確有效的運用權利來保護自己合法的利益。雖然現代社會人們的法制意識得到了普遍提高,但是實際生活中,消費者權益被侵害的事實時有發生,法制觀念較強的消費者會比較好的運用法律的武器維權,但大多數都是自認倒霉,保持沉默。并且消費者并非每次都是理性消費,常常也會為了圖方便而妥協于商家開出的一系列條件,對自己的權利沒有充分認識而造成了損害。再者消費者權益受到傷害時,單個消費者實力單薄,無法與實力相對雄厚的生產經營者相抗衡,不能夠形成有效的自我保護。
(二)國家保護
1.立法保護不健全
立法保護是指國家通過立法活動制定相關法律以保護消費者的相關權益。由于消費者在市場經濟中處于弱勢地位,為了讓雙方盡可能的平等,立法上應該給予消費者更多的保護。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消費方式不斷豐富,消費者類型也在不斷變化,我國《消法》所規定消費者的權益已經不能滿足于現今經濟社會的需求,而且其規定的權利的保護面過于狹窄,保護力度明顯不夠。
2013年的《消法(修正案)》增加了關于電視購物和網絡購物的規定,但是懲罰規定不明確,使執法部門在執法過程中難以執法,也給經營者鉆空子的機會。另外,消法修正案對產品召回制度進行了規定,但這僅是對缺陷產品召回制度的確認,并沒有對召回程序做出規定,對應的法律責任的規定也不完善。生產者或經營者往往是在事故發生后,事后采取措施,法律規定的不完善,使得該制度缺乏強制力和拘束力。
《消法》中一些名詞界定過于模糊,使得經營者常常鉆法律的空子,不便于維護消費者的權益,也削弱了《消法》的作用。
2.行政保護執法主體多,分工不明,執法困難
行政保護是保護消費者權益的重要方式,它有很多優點是其他方式所不能替代的,但是在具體實施時卻有很多困難。政府部門種類繁多,各部門分工不明確,使保護消費者權益時有不能覆蓋到的地方或是兩個甚至是多個部門對同一糾紛都有管轄權,而發生部門之間“踢皮球”和搶著管的現象。這中間也會存在行政部門接受生產經營者的好處,草草了事,消費者的權益常常收到損害。行政部門應該做好防御工作,在生產經營的源頭就應該嚴格控制,并全程監督,做好人民的公仆。
3.司法保護成本高
司法保護是消費者權益保護最直接、也是最后的保護方式。雖然我國一些仲裁機構進行了小額消費糾紛的仲裁,《消法(修正案)》也規定了消費者協會的公益訴訟職能,但消費者公益訴訟制度主要糾正的是污染環境和損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行為,對于單個消費者的訴訟保護還是不足的。并且在司法實踐中,冗長的訴訟過程和較高的訴訟成本讓消費者就算贏得訴訟,也常感到得不償失。高額成本超過了糾紛本身的價值,這非常不利于保護消費者權益目的的落實。endprint
(三)社會保護
社會保護主要表現形式是消費者協會。在我國消費者協會是“亦官亦民”的非政府機構。但是,消費者協會大部分保護消費者權益活動的宣傳都集中在打擊和曝光偽劣產品上,忽略了對消費者進行權利的宣傳教育。
社會輿論在保護消費者權益中有著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媒體往往不敢曝光相應的違法事件,更有甚者通過獲取證據之后與違法生產經營者談判,用證據和經營者“交易”從而換取不法利益。
生產經營者本身和消費者就是利益的相對方。雖然有很多的企業聯盟等組織督促生產經營者完善自己的經營方式,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但是生產經營者終歸是為了獲得利益的,所以很少會有生產經營者為了維護消費者的利益而放棄自己的利益。更有甚者會為了本身一點點的利益,而去損害眾多消費者的利益。
三、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途徑的完善
(一)加強立法方面的保護
為更有效的保護消費者的利益,首先要明確消費者概念的范圍。我們可以參考外國對于消費者概念的界定,“它不僅包括為滿足最基本的生活消費需要而購買、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的人,同時也包括為滿足其他各種個人需要而購買、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的人。” 對消費者的完整定義讓保護對象的范圍,更加全面和明確,符合立法的目的。
完善懲罰性責任規定,每一項規定都要有明確的懲罰措施和相應的金額,能更好規制經營者的行為。同時也就解決了執法部門執法難的問題,使執法人員在執法的時候更有權威,更有說服力。現在我國市場上偽劣產品、假冒產品泛濫,而我國現有的法律規定對不法生產者和銷售者的懲罰措施太輕,若是商品價值低,三倍的懲罰賠償根本不會引起生產者和經營者的重視。消費者本來就在弱勢地位上,所以更應該加重對不法生產者和經營者的懲罰。因此,可以實施高額賠償制度,規定執法部門可以根據不同的違法程度和影響大小,來決定賠償多少,使違法的生產者和經營者沒辦法從中獲取利益。這樣不僅可以調動消費者積極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而且違法成本過高可以有力減少生產經營者的違法行為,也使消費者在解決糾紛進行談判時處于有利地位。
(二)發揮行政監督的力量
對于缺陷產品的召回制度進行優化。將商品進行分類,跟消費者健康、生命密切相關的缺陷商品應從源頭上最大限度的杜絕,如藥品、電器,汽車,兒童玩具等。相關部門就該嚴格注冊和審批工作。質檢、衛生、工商行政管理、藥品監督等部門在商品流通中應當加強對產品的監督和不定期抽查,一旦發現有缺陷產品的存在,要及時采取相關措施,最大程度的降低消費者權益被侵害的危險。并及時通過新聞媒體向社會發布召回公告,并監督生產者經營者的召回過程。
利用政府的力量使消費者和生產經營者在談判時能處于相對平等的地位。提高行政部門的權威形象,從執法人員做起不斷學習,提高自身的素質,認真對待工作,加強服務意識,積極主動地調查、暗訪、監督。公正執法,不偏袒,不拖延,廉潔公正。由這樣的執法人員組成的行政部門,才是真正為人民服務的機關,才能更切實的保護公民的利益。
(三) 減少消費者的維權成本
目前國際上通行的有兩種快速的小額糾紛解決途徑。一是小額仲裁,二是小額訴訟。我國仲裁制度缺少強制的仲裁合議,糾紛發生時,當事人雙方又很難達成仲裁條款。可以借鑒英美法系中的專門小額消費糾紛制度,再結合簡易、特別程序,高效的解決消費糾紛,減少消費者的訴訟成本。小額消費糾紛訴訟過程簡單,高效且成本低,在這樣的模式下可以強化法官的職權,讓法官的自由裁量權變大,還可以進行不公開審理或者可以書面審理。實行一裁終局的方法會減少非常多的不必要的麻煩。這能更穩妥地保護消費者的權益,也更方便、更公平。
對于調解不成的糾紛,法律規定可以選擇仲裁,但我國的仲裁機構較少,且仲裁受理要求高,給消費者帶來不便,所以可以在消費者協會設立仲裁辦事處。2002年,重慶仲裁委正式批準設立消費爭議仲裁辦事處,受理標的額在五萬元以下,實行一裁終局,仲裁結果具有法律效力。這降低了消費者的維權成本,有利于鼓勵消費者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推動我國法制的進步。
(四)充分發揮社會保護的作用
充分發揮消費者協會的教育、引導作用。使其有正確的消費觀念和消費方式,改善社會消費結構,最終推進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消費者協會有為消費者提供咨詢的職能,消費者協會提供的信息應該真實而全面,不得提供虛假信息或對某種商品做夸大和虛假宣傳。消費者協會應作為消費者和政府之間的橋梁,消費者協會不僅要監督生產者經營者的行為,對政府行政部門工作也理應監督。將政府工作傳達給消費者,幫助行政部門展開保護消費者權益的相關工作。
發揮輿論監督的力量。將產品的質檢結果及時公布于眾,對于不合格產品及時曝光,勇于曝光非法產品,化身成為一把利劍,幫助消費者保護合法權益,為維護社會健康平穩發展提供幫助。
注釋:
李海霞.論消費者的弱勢地位.學術論壇.2011(2).250.
曹攀.消費者保護法律問題研究.西南政法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2.4.
我國法律規定的五種保護途徑:雙方協商和解;消費者協會調解;申訴;仲裁和訴訟。
袁高宏.消費者權益保護問題研究.新疆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參考文獻:
[1]劉璐.論消費者權益保護中的懲罰性賠償制度.東北財經大學碩士論文.2015.
[2]王德山、呂雁華.論消費者權益保護制度的完善.中國市場.2009.
[3]王晨光.論消費者權益保護中經營者的告知義務.山西財經大學碩士論文.2016.
[4]許志敏、楊威.論消費者權益保護的公益訴訟制度.法制與社會.20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