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各方面有較大發展,但客觀上卻存在一系列不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實現“十三五”時期的發展目標,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隨著我國城鄉人口二元制結構逐漸被打破,人口城鎮化進程的加快,需要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持續發展,營造出有利于創新創業的宏觀環境。
關鍵詞 “五大發展理念” 創新 創業
作者簡介:林秋君,重慶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C91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7.224
一、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在錯綜復雜經濟全球化的國際大浪潮之中,我國經濟的發展動力不足、發展變緩,需要依靠創新驅動。約瑟夫·熊彼特提出,創新乃經濟發展的本質,通過內生性創新所引發的“創造性破壞”來打破原有“循環流轉”的經濟體系,實現經濟生活內部蘊含的質的突破,進而實現非均衡的動態式發展 。可見創新可以激活發展的動力,如今創業需要創新來帶動,進而提升專業型創業和產品創新型創業的比重。
專業型創業主要有這兩類:一是類似于師范類專業的高校畢業生創辦各種各樣的培訓學校,為消費者提供比較強的專業性和服務性業務這方面;二是畢業生創辦一個和所學專業相關的公司,來進行生產、供應、銷售、服務性的商業活動,服務對象是專業內產業化相關的企業或者個體的生產者 。專業型創業的難易程度、創業投入、競爭程度、開拓新市場等都是適中的,并且還會彌補我國的企業服務行業的創業不足的問題,進一步推動我國的經濟增長。由此可見,專業型創業是具備一定專業技能知識和技術的人才進入的領域,而不具備相關技能的人是很難進入的。因此,很好的印證了創新的基礎在于教育,而創新的支撐在于人才的培育。 產品創新型創業也是包括了兩種類型:一是開發新生代的營銷模式——戴爾公司開發“終端到終端”的集成化電腦銷售模式;二是研發和生產出新生代產品,如蘋果公司的創立。對于產品創新型創業來說,缺點主要有:不易創辦,還比較不容易實現,并且需要很大的創業投入。優點是開拓新市場的可能性大,創造的就業崗位較多,對經濟的拉動作用較大。產品創新型對于各方面的要求都比較苛刻,雖然社會性評價非常理想,但是從可行性的角度來講,適宜的人群很少,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不管是哪種創業類型,都需要我們肯定其積極作用,鼓勵大眾增強其創新創業的意識,轉變就業創業的舊觀念,走“以創新促進創業,以創業促進就業”的道路。習近平同志曾指出:“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源泉,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稟賦?!?由此可見,我國非常重視創新的作用,謀求長遠的發展需要創新,謀求創新就是謀求未來立于不敗之地。
二、協調是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
堅持協調發展,需要協調城鄉、區域、以及物質精神文明等發展問題,改變以前發展的不合理、不平衡、不持續問題。習近平同志還指出,“協調既是發展手段又是發展目標,同時還是評價發展的標準和尺度,是發展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是發展平衡和不平衡的統一,是發展短板和潛力的統一?!?協調發展是為了整體和部分之間達到平衡可持續的健康發展,同時這也體現我國制度的優越性。雖然我國城鎮化進程加快,為我們創造了更大的消費和投資需求,但其中的發展有諸多不協調要素。例如,很多農村人口進入城鎮生活,這時會出現新入住城鎮人口的就業問題。需要發展城鎮的特色區域經濟,以及促進附近村舍的農產品深加工和農村服務業的開拓性發展,落實城市支持農村,工業反哺農業產業的發展、加快農業的現代化進程。如城鎮附近村舍大棚蔬菜和水果種植的產業化經營,既為城鎮提供了果蔬等生活用品,又為附近的居民提供了工作崗位,對于保證社會的和諧穩定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針對不同區域發展的基礎和發展的歷程有較大差異,對于西部的發展,要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使其天然的資源優勢轉化成經濟產業化的發展。對于建設不同區域的經濟圈,帶動經濟的長足發展,促進不同地域的優勢資源進行整合。首先,需要推進交通的一體化,諸如:長三角、京津冀、珠三角等經濟圈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不斷完善。其次是城市空間布局和產能結構的優化。推進城市空間功能性建設——居民區、商業區、工業區等具體功能性相關設施的完善;鋼鐵、水泥等傳統制造業產能過剩,因此需要“去產能化”,發展依靠網絡科研等新興高科技產業來優化產業結構。
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就是我們社會發展的兩條腿,不能只重視一種文明,而應該協調發展兩種文明,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戰略路線。例如,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文化產業體系,以及文化市場的體系等加強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政府和社會層面應該加強相關文化遺產保護的宣傳,以及為發展相關文化產業的有志之士提供資金、技術等方面的支持。對于生產創作優秀文化產品要大力扶持,開發一系列文化產業,使其在市場上繁榮發展。
三、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
地球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唯一環境,因此發展經濟的同時要堅持綠色發展。我們產業發展要實現綠色化,隨著我國資源環境壓力的加劇,許多傳統產能過剩的產業面臨著結構重組的局勢。而新興產業的興起,以及人們環保意識的逐漸增強都為綠色經濟的發展提供了生長的土壤。發展綠色經濟,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培植,實行綠色經濟補貼,促進綠色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逐步增加綠色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份額。綠色經濟作為一種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并會隨著科技的進步,綠色經濟取代傳統經濟是必然趨勢。企業在綠色化轉變的過程中,經歷了從躲避到治理,最后到開發的過程。對于企業的長久發展來說,發展綠色經濟才有生存權,因為只有綠色產品才有廣闊的市場,占得市場份額,取得經濟效益。部分有超前意識的企業會在綠色化轉變的過程中抓住新的發展機會,例如,海爾公司率先樹立綠色發展經營的理念,推出了綠色環保冰箱,實現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有機統一。不少企業為我們創新創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模式,接下來分析下南海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暨華南環??萍籍a業園,它是我國于2001年10月28日在廣東南海成立的第一個區域性的生態工業園區。該園區以科技為依托,循環經濟思想為核心內容,旨在建立一個適應二十一世紀發展要求的集環??萍籍a業的研發、生產、孵化,科技創新等多方面功能為一體的國家級環保產業基地。園區有環境科技咨詢服務器、環保設備和材料制造區、綠色產品生產區和資源再生區,實現產業化的循環利用的生態工業體系,并試圖為全國樹立一個體現循環經濟理念的生態工業園區的示范模式。 通過招商引資吸引企業或者項目的入住,同時對相關入住的企業或者項目進行篩選,允許各方面符合生態發展的入住生態園,以此來確保生態工業鏈的逐步形成。在網絡大數據時代,探索及發展網絡虛擬型園區。因為現實生活中集中建設有困難的地方可以通過現有的不同工業園區或者區域之間建立起虛擬的生態工業網絡體系,根據資源和廢棄物之間的流動關系,提高廢棄物和資源之間的順利流通,提高資源的利用率。依托林業來發展綠色產業系統,林業不但為社會的發展提供綠色原材料產品(木材、藥材等)產生社會效益,還有會帶來生態效益(保持水土、保護生物多樣性等)。要實現林業產業的成功轉型,就需要充分發揮林業的社會生態功能,逐漸實現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相統一的綠色經濟系統。人們需要轉變以前的舊觀念——林業就是利用木材,而生態利用就是禁止運用。因此林業發展要以現代科技為推力,整合經營森林生態系統,將之前主要利用木材的經濟系統轉變為生態系統的運用為主。充分利用林業系統的天然資源擴展生態效益實現的形式:首先,規劃材林基地,立足于現在市場需求,規范樹種和基地建設為重點,培育高效優質的用材林。其次,需要科技興林,建立林業科技園,依靠現代科技實現產、學、研相結合的科技園區。最后,要大力創新發展森林旅游業,集度假、保健、休閑等特色一體化帶動系列相關產業的興起。endprint
四、開放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深化,我國對外開放需要不斷完善。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齊頭并進,堅持互利共贏的開放策略,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現全球范圍內進行資源的優化配置。對于國內阻礙經濟發展的制度要進行改革,堅持引進資金和技術相結合。針對某一領域的核心技術很難引進,因此需要加強自主研發,實現“彎道超車”戰略。經營國際化,推動了開放的深度和廣度,使中國經濟與全球經濟融為一體,積極參與國際競爭,把我國建設成開放型經濟強國。隨著人民人均收入的進一步提高,勞動力逐漸向第三產業轉移,我國“一帶一路”戰略推動資本的輸出,由以前產品輸出國轉為資本輸出國。創新了我國外貿發展的模式,運用現代化網絡技術提高傳統優勢產品在國際貿易市場的競爭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踐告訴我們,要發展壯大,必須主動順應經濟全球化潮流,堅持對外開放,充分運用人類社會創造的先進科學技術成果和有益的管理經驗。” 對外的開放發展促進社會各方面進行交流碰撞,實現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轉型,提高我國創新能力,進而推動創業的發展和帶動就業。
加強經濟自由貿易區的聯合作用,構建有利于我國經濟轉型和外貿投資的社會大環境,充分利用全球資源。依托高科技發展信息產業、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的同時,對我國傳統產業進行技術創新,逐步建立起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工業體系。 還有發揮人力資本在產業中的作用,擁有一支高素質的勞動者團隊,才有可能將科技成果轉化成現實生活中的生產力,最終做出產品。因此,加強國際之間人才的流動及引進先進人才,需要進行分配體制和人事體制的創新,為新興產業的繁榮提供人才激勵機制。
五、共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
共享體現了我國社會制度的優越性——增進人民團結和社會和諧。改革開放三十幾年以來我國各方面取得重大進步。但貧困問題仍然存在,目前正處于脫貧的攻堅階段,使其7000萬貧困人口脫貧就是實現改革成果大家共享的最佳體現。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因地制宜實施政策,落實脫貧政策。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效率,構建覆蓋面廣、多層次銀行機構,降低企業借貸問題和融資問題。萬科集團的王石認為,共享經濟的思維,對于豐富萬科下一步的想象力具有重要作用。其最大的特點是激活存量以及強大的后臺支持。” 企業轉型發展需要更多的是站在消費者的角度來分析,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務,創造新價值。共享經濟是全球化現象,所以共享經濟企業的國際化擴張也是必然趨勢。我國企業擁有市場規模的優勢和廣大的消費者需求的驅動,能夠讓創新成果迅速實現商業化,與此同時,我國共享經濟企業也在復雜的消費者需求中不斷創新。政府提供公共融資平臺,提供融資渠道,優化創業大環境,發揮互聯網平臺作用,依托互聯網平臺實現人才、技術、資金、信息等要素的有機整合,推動創新創業共同發展。
“五大發展理念”堅持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是我國今后五年甚至更長時期的發展思路、發展方向與發展著力點,實現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并為我國未來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注釋:
約瑟夫·熊彼特.經濟發展理論.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64-105.
孫長纓.當代大學生就業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2008.214.
詹璐遙.淺談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路徑選擇.河南工業大學學報.2016(3).
習近平. 在同各界優秀青年代表座談時的講話.中國高等教育.2013(10).3 -5.
總書記新年第一課:必須下功夫領會透“五大理念”.http://cpc. people.com.cn/xuexi/n1/2016/0119/c385475-28067574.Html.2016-01-19.
張春霞.綠色經濟發展研究.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2.203.
伍華佳、蘇東水.開放經濟條件下中國產業結構的演化研究.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7.346.
倪云華、虞仲軼.共享經濟大趨勢.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5.26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