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寒
《搏擊俱樂部》中的自我重建
徐小寒
本文注重討論了人格分裂在小說中的體現,探討了人應當如何在當代社會中正確認識本我與自我間的關系,并提出對自我進行重建是解決身份認同危機的可行方法。
人格分裂 自我重建 本我 自我
自我,是一個獨立的人最為重要的東西之一。沒有了自我的人,宛如在大海中航行卻沒有了舵。因此,了解自我是我們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的,長達一生的終極任務。然而并非人人都能完成這項艱巨的任務,有些人甚至會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陷入困惑與迷茫。縱觀歷史,就曾有些人被稱為“分裂”了的人。
分離性身份識別障礙,也稱為人格分裂,是“一種個人的自我破碎分為兩個及以上不同人格的狀態”(《搏擊俱樂部》與分離性身份識別障礙)。人格分裂最早可追溯至1833年,那一年法國醫師皮埃爾·簡妮特著手研究了第一起嚴謹的人格分裂實例。兩種靈魂居住在一個身體內的情形是如此少見和神奇,難怪無數的文學媒體作品都以人格分裂為主題。在眾多的作品中,恰克·帕拉尼克的作品雖引起了巨大爭議,但毫無疑問是十分經典的。小說《搏擊俱樂部》中,主人公因無法承受生活壓力而衍生了第二人格——泰勒。恰克·帕拉尼克運用簡單卻有力的語言,通過小說《搏擊俱樂部》向我們傳遞了一個信息:當個體面對人格分裂時,自我進行重組和救贖才是可行的解決方式。
患有人格分裂的人們可能承受了巨大的壓力,而導致此狀況的原因也是多種多樣,包括社會方面和心理方面。社會方面來說,人類屬于社會動物,一個人在社會中的地位對于自我認知來說是十分重要的。普萊斯在他的文章中提到“對自我身份形成來說,人是否能被群體(即社會)所接受是十分重要的,因此,一個健康完整的本我是不可或缺的”。在《搏擊俱樂部》中,主人公所生存的社會教導男性應當表現硬朗、事業有成并且富有吸引力。這些條件主人公都欠缺,在這種情況下,真實世界對主人公的期望與他對自己的認知產生了越來越大的落差,因此他變得無法承受社會的壓力,繼而患上了人格分裂癥。博客分析,主人公“因現代社會而產生感到焦慮和局促感造成了自身的人格分裂”(《搏擊俱樂部》與分離性身份識別障礙)。同樣的還有《化身博士的奇案》中的杰基爾博士。故事發生在維多利亞時代的倫敦,在那里“體面和腐敗形影不離;放縱伴隨著壓抑;誠信離不開欺騙。倫敦本身也擁有兩面性,它那令人尊敬的街道旁邊便存在著因貧窮和暴力而臭名昭著的區域”。這種的特定的背景要求人們壓制情感,遵守社會條約,不得尋歡作樂。作為一個英國上層階級的男性,杰基爾博士因他的正直、禮貌和善良而被眾人愛戴擁護,然而在內心深處他卻秘密渴望著犯罪。正是杰基爾博士對自我的錯誤認知導致他走向了人格分裂。除去社會因素,很大程度影響個人的還有心理因素。
事實上,內在的壓力就是指人內心的兩面性。杰基爾說道“人不僅僅只有一個身份,而是兩個”,帕拉尼克也說到“泰勒和我看起來越來越像雙胞胎兄弟”。《搏擊俱樂部》的主人公沒有顯赫的社會地位,也從來不敢追求他所渴望的東西,但人類是需要表達欲望與情感的,當主人公面對他真正的本我時,本我與自我間的沖突就逐漸浮現。而泰勒作為這種沖突的衍生物,為主人公說出了內心一直渴望卻不敢表達的東西,這樣的內在壓力使人格分裂逐漸惡化。
盡管造成人格分裂的原因有多種,解決方法似乎只有一個,那就是對自我進行重組。在《搏擊俱樂部》中,自我的重建是最終的解決方法。普萊斯在他的文章中傳遞了這樣的信息:“只有將終極自我毀滅,主人公才能重獲新生”。帕拉尼克也通過泰勒表達了自己觀點,那就是“只有通過毀滅我自己我才能發掘自身更大的力量”。盡管在最開始時,泰勒是兩種人格中更具優勢的那一個,隨著故事發展,主人公逐漸占據了上風。從最開始,泰勒的形象便是充滿野性、放蕩不羈,而主人公則是唯唯諾諾,毫無自信。但故事發展,泰勒在做服務生時向客人的食物中加入小便,這體現了他絲毫不尊重他人。事實上,很多細節告訴我們,泰勒不僅反叛、粗魯,還十分殘忍、極端。與此同時,主人公卻試圖組織搏擊俱樂部,說服人們趕緊回家,他甚至真心愛上了瑪莎。種種轉變體現出主人公逐漸能掌控生活中的事務,心理上也變得足夠獨立強大。而主人公對于泰勒的態度也產生了變化,起初他視泰勒為最好的朋友,但后來卻將他看成最大的敵人,這些都是主人公克服人格分裂的不可避免的過程。事物存在都有其道理,泰勒也不例外。在最終一章,主人公用手槍射殺了泰勒,吸收了他的力量并變得更強大,告訴我們成功融合兩種人格能治愈人格分裂。與主人公不同的是,杰基爾博士在重建自我時無法消滅他的黑暗人格海德,而他的失敗導致他永遠地消失了。因此,正確的自我重組對身患人格分裂的人來說無疑是一個理想的治療方式。
人的一生不過是一場征途。在這場征途中,我們逐漸學會認識自己、了解自己。盡管自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個人如果無法正確處理生命中的壓力,就極有可能初現身份認同危機,而人格分裂就是身份認同危機種種表現的其中一種。面對人格混亂的情況,我們應當勇敢與欲望作斗爭,哪怕代價是犧牲我們所擁有的一切。通過《博擊俱樂部》,作者恰克·帕拉尼克技藝嫻熟地表達了他的觀點:當個人出現多重人格傾向時,可行的解決方法便是對自我進行重建。
[1]Palahniuk.Chuck.Fight Club[M].Great Britain: Vintage, 2003:109~113.
[2]Price.Marc A.“The Fight for Self: The Language of the Unconscious in Fight Club.”[R].Milearnsonline,2002:11~14.
[3]Psychology2.“Fight Club and 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Z].WordPress,2010.
(作者單位:西南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