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王瑩)
試論我國轉型時期國民道德教育的舉措
劉(王瑩)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是我國經濟領域中的一場革命,它給中國社會帶來的變化是巨大的、深遠的。這場經濟變革強烈地沖擊著人們原有的道德觀念體系,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道德觀和價值觀。因此,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提升人們的道德境界,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緊迫的任務。
轉型時期 道德教育 舉措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是我國經濟領域中的一場革命,它給中國社會帶來的變化是巨大的、深遠的。這場變革強烈地沖擊著人們原有的道德觀念體系,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道德觀和價值觀。在新的道德觀念體系沒有建立起來時,最容易出現道德真空和道德無序的現象。鄧小平曾經指出“經濟建設這一手我們搞得相當有成績,形勢喜人,這是我們國家的成功。但風氣如果壞下去,經濟搞成功又有什么意義?會在另一方面變質,反過來影響整個經濟變質,發展下去會形成貪污、盜竊、賄賂橫行的世界。”[1]因此,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提升人們的道德境界,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緊迫的任務。
第一,從國家層面提升人們的道德境界。從國家層面看,政府的行政行為與社會生活聯系緊密,行政能力的觸角已經延伸至社會生活的每個角落,行政權力的道德狀況直接影響著整個社會。一方面,國家公職人員的行政行為是否合理合法、合乎道德的要求,更容易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其影響力也影響到社會的方方面面,乃至每個社會成員。另一方面,國家掌握著大量的社會資源,對社會成員控制的能力也是其他社會組織不能相比的。我們的社會需要使奉獻者得其所得,即使做出奉獻的人并不期望得到相應的報酬,但作為承受風險并倡導道德精神的社會,有義務對奉獻者予以回報,是履行道德義務的人,做出奉獻的人,在社會上得到他所應有的道德權利。[2]
第二,加強社會公德的建設和教育。社會公德是社會公共生活中共同遵守的行為準則,規范和調節公共場合中人們的相互關系,反映了人們公共生活的共同需要,適用于全體社會成員。它是社會道德體系體系的基礎性道德,是人類在早期社會實踐中逐步積累起來的最簡單、最基礎的人與人之間相互約束的公共生活
道德規范,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社會公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著社會秩序、社會風氣和社會凝聚力,是一個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在一個國家的社會轉型過程中,良好的社會公德對于維護社會的正常秩序和社會生活的有效運轉,發揮著重要的保障作用。
第三,加強職業道德的建設和教育。從社會的角度來看,每種職業都承擔著一定的社會責任,對社會大存在和發展具有特殊的作用和意義。從個體的角度來看,職業是個體謀生的必要手段,同時還承擔著相應的責任和義務。職業是社會分工的結果,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由于職業道德信念具有集職業道德知、情、意三種品格于一身的特點,所以它不僅是從業人員選擇符合職業道德原則和規范要求的道德行為的根本保證,而且還是其將職業道德行為真正付諸實踐的強大推動力量。這些都是加強職業道德建設和教育所要達到的目的。
第四,加強家庭美德的建設和教育。家庭美德是調節家庭內部成員及其同家庭生活密切相關的人際交往關系的行為規范。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人類生活的基本單位。強家庭美德的建設和教育,就是要把家庭美德成為普遍的風尚,從而促進社會穩定和諧的發展,同時也為每個社會成員的個人生活營造出幸福的氛圍。加強家庭美德的建設和教育,首先要大力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中華民族歷來注重傳統美德,重視家庭教育和家庭道德的培養和建設,崇尚“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由個人到社會,由家庭道國家,都是值得承續的優良道德傳統。
第五,加強學校道德教育。在各級學校推進道德建設,是提升人們道德境界的陣地。學校除了要向學生傳授科學知識,還要教育、引導其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幫助學生培育正確的價值觀念和高尚的道德品質。首先,讓學校道德教育回歸生活。學校的道德教育的組織、內容、手段等方面都必須以學生的實際生活為邏輯起點,必須和社會生活保持一致,促進其人格的健康發展。其次,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師生之間在民主、平等的氛圍中進行交流和溝通,更容易提高道德教育的實施。最后,發揮學校、家庭和社會三者的合力作用。對學生而言,道德教育所發生的環境包括學校、家庭和社會,因此,在道德教育的實踐過程中要使三個方面相互配合,發揮其合力的作用。針對“90后、00后”青少年理性務實、關注自我發展的特點,道德教育要符合他們的接受特點和表達方式,讓他們在實踐中思考和增長才干。
[1]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54.
[2]馬莉萍.道德制度的建設[J].理工高教研究,2002(04).
(作者單位: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劉(王瑩)(1973-),女,北京人,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思政課教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