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麗
試論無公害農產品監管現狀
王紅麗
在社會高速發展的現今,人們的生活水平正在逐漸的提高,對食品的安全問題也越來越重視,保障食品的安全,加強無公害的農產品監管是我們現今不得不重視的重要問題,本文將根據無公害農產品監管現狀的研究進展進行分析并提出建議。
無公害農產品 監管現狀 研究
無公害農產品即指產地符合一定條件、生產符合一定規范、產品符合一定標準,認證符合一定程序的,取得合法環境品質優良特征標志的農產品。自2001年開始,“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就已經在我國政府的推動下展開,經過不斷的努力,無公害食品一直保持著良好的發展勢頭,有效的改善和提高了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為我國人民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農產品的監管關系著國家的利益、人民的利益,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對于無公害農產品的質量要求只會越來越高,我們應加強重視無公害農產品的監管現狀,為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作出貢獻。
“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從2001年開始啟動,直至2003年到2007年之間進入了飛速發展時期,2003年,認證畜牧業產品253個,企業241家,產量達到267.6萬噸;2004年認證畜牧業產品1050個,企業964家,產量達到412.79萬噸;2005年,認證畜牧業產品538個,企業495家,產量達到135.41萬噸;2006年,認證畜牧業產品643個,企業583家,產量達到260.04萬噸;2007年,認證畜牧業產品1585個,企業1029家,產量達到340.79萬噸;2008年8月31日之前,認證的畜牧業產品1352個,企業928家,產量達到260.2萬噸;截止2008年8月31日,全國一共認證畜牧業產品5569個,企業4184家,總產量1676.83萬噸。
在認證企業和產品數量不斷的擴大規模的同時,我國的農業部也在不斷的加強對無公害農產品的監管,最大限度的保證無公害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可靠性。在2007年我國展開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專項整治行動”和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的例行監督抽檢工作中,無公害畜產品抽檢的合格率達到了百分之百,而我國的無公害農產品監管機構和人員隊伍也在不斷的壯大,無公害農產品的監管體系將不斷的進步與完善,為無公害農產品的監管提供支持。
無公害農產品的標準是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和質量監管的基礎,有環境質量、生產技術、質量標準三部分組成。環境質量的評價則由土壤、灌溉水、空氣來依據國家行業標準相關要求來評定。生產技術則是由耕地凈化、品種優質高抗、投入品無害化、栽培管理等關鍵技術和檢測與加工等配套技術組成,生產必須嚴格按照技術規范來生產,才能產出高質量的無公害農產品。而質量標準,則是《無公害蔬菜安全要求》《無公害蔬菜產地環境要求》《無公害水果安全要求》《無公害水果產地環境要求》《無公害畜禽肉產品安全要求》《無公害畜禽肉產品產地環境要求》《無公害水產品安全要求》《無公害水產品產地環境要求》等八項國家標準,只有按照這些無公害農產品標準來認證和監管,才能產出高標準、高質量的無公害農產品,滿足大眾的安全與消費。
無公害農產品的監管是依據我國在“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實施時,國家質檢總局和農業部聯合頒布的法律法規,分別有《無公害農產品標志管理辦法》《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程序》《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程序》等等,在此基礎上,實施我國無公害農產品監管工作,而隨著后來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法》《農產品包裝和標識管理辦法》《食品安全法》等等法律法規的陸續出現,我國無公害農產品的各個方面正在逐漸的細節化、規范化,越來越多的規范化的標準,使得無公害農產品的監管工作實施起來更加的標準化,法律化,為無公害農產品的監管工作制定了更健全的流程。
產品的好與壞,很大程度要取決于產品生產地的好與壞,無公害農產品的產品質量和它的生產地有很大的關系,我們應該加強無公害農產品的生產地的監管,只有從源頭上把關,才能從根本上保證無公害農產品的產品質量,這是所有監管工作的先決條件。保障無公害農產品應首先對農產品的生產基地進行嚴格的監督,仔細調查產地的土地、水源、大氣等各個方面是否合格,以及產地周邊的污染源控制的情況,了解產地周邊相關單位生產操作和相關標準實施的狀況,杜絕出現違規的行為。對于農民對農畜產品的農藥以及獸藥的使用情況要嚴格的把關,嚴禁出現農藥獸藥使用過量的情況,規范藥品在農畜產品中的使用劑量,對無公害農產品的生產進行嚴格的把關,保證產出時的質量,保證農產品的合格。
在保證產地產出的質量合格的前提下,我們也應同時保證無公害農產品在產品運輸、產品檢驗中的監管,爭取杜絕無公害農產品的偽造作假現狀。
無公害農產品的生產是為了保障消費者的安全,讓公眾能吃到放心無危害的食物,但是一些農民對無公害農產品的意識很模糊,只是單純的知道是綠色食品,是無害的食品,但是不了解他們之間的區別,以至于無法理解那些在生產中需要遵守的各種操作規范,缺乏安全意識,用自己以往的一些從事農業生產的經驗來進行種植或者畜養動植物,放棄采用那些安全的操作規程,這樣生產出來的產品產品質量無法保障。
同時,因為無公害農產品的認證是屬于公益性質的,認證和監管又必須同時進行,否則同樣無法保證無公害產品的質量,我國人口基數大,生產經營流通模式又比較分散,這直接導致了認證產品的數量大,產品的監管難度更大,認證與監管無法保證,就容易滋生一些假冒偽劣產品,披著無公害農產品的皮,質量卻完全無法保證,這嚴重違背了無公害農產品監管的初衷,是我們堅決無法容忍的事情。假冒偽劣無公害農產品的出現,同時人們對于假冒偽劣的無公害農產品又無法有效正確的辨別,這嚴重影響了無公害農產品在公眾之中的正面形象,只有在有效的認證和監督中,杜絕假冒偽劣的無公害農產品流入市場的可能性,將假冒偽劣的商品拒之門外,才能避免假冒偽劣的無公害農產品流入市場擾亂市場秩序。
包裝標識的管理,也是加強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和市場監管的有效手段。標識往往是一個品牌的形象,規范的標識標志對于無公害農產品的監管來說必不可少?,F如今有很多生產者和經營者因為成本或安全意識不到位等等各種原因,對標志和標識的完成不夠重視,甚至是完全不按規范來使用,混亂的標識往往會讓消費者購買起來很不放心。
無公害農產品的生產離不開生產者,經營離不開經營者,消化離不開消費者,這些都是與無公害農產品的監督息息相關的,所以我們應該提高生產者、消費者以及經營者對無公害農產品的認識,不僅要相關管理部門的監督,更應該讓民眾了解無公害農產品,認可無公害農產品,只有認識到無公害農產品對廣大人民的益處,民眾才會自發的在日常生活中自覺遵守并且監督無公害農產品的生產消費。
除了讓無公害農產品在民眾之中“透明”化,我們也應該不斷的加強一直以來對無公害農產品的監管,加強其標志與標識的管理,加大宣傳的力度,讓相關單位和企業充分了解并嚴格執行標志標識的正確使用,同時加大對標志標識是否規范使用的檢查,對查處的偽造以及錯誤使用標識給予嚴厲的處罰,杜絕標志標識的錯用亂用偽造現象,維護無公害農產品認證標志的權威性,建立一個穩定的市場秩序。
[1]鹿永華,單洪國.青島市無公害農產品發展研究[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2):153~155.
[2]陳曦.黑龍江省無公害農產品標志使用與監管的現狀和對策[J].中國食物與營養,2009(9):12~13.
[3]馮麗君.加強無公害農產品監管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J].現代化農業,2009(5):17~18.
[4]楊瑛,王鶴平,陳慶生.著力構建江蘇無公害農產品長效監管機制[J].農業環境與發展,2006(3):61~63.
[5]劉雅寧,田春梅.寶雞市無公害農產品發展現狀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09(22):370~371.
(作者單位:宿遷市宿城區雙莊鎮農業經濟技術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