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衛豐
心理學教學中PBL教學模式的應用分析
孔衛豐
由于經濟水平的不斷攀升,我國教育行業也受到了積極影響,教學水平不斷提高,引進了許多國外先進的教學理念,在國內掀起了一股以問題為中心的改革浪潮。隨著各項教學理念的引進,以PBL為典型的教學模式被應用到各個學科各個領域的教學中來。本文主要就PBL教學模式在國內教學的優勢、以及其在心理學教學中的應用情況和效果進行了簡要的探討和分析。
心理學 教學 PBL教學模式 應用
由于心理學的社會科學屬性,因此在心理學的教學中經常會有涉及到咨詢、管理、消費等應用型的內容。但是縱觀傳統教學模式,大多是以心理學相關的理論知識教授為主要內容,盡管教師能夠努力將完整的知識框架傳遞給學生,且學生能夠最大程度的吸收和消化這些知識,也只是在理論基礎知識上較為成熟,但是對于社會所青睞的應用型人才,培養度很是不夠,而這種應用型人才對于學生的獨立思考問題能力以及解決問題能力是要求很高的。而PBL教學模式則是以問題為中心,改變了傳統模式中以傳授知識為中心的教學特點,發展,促進了國內應用型人才的培養。
首先,所謂PBL教學模式,就是在教學過程中,以問題為中心,在分析和解決一項問題的時候,老師向學生提出一系列問題,由學生自己獨立思考向老師提出質疑,這樣就可以促進學生與老師之間進行雙向交流,而在解決這個問題的過程中,不僅僅老師向學生傳授了一些解決問題的理論知識、思維方法和解題經驗,學生也通過這種模式鍛煉了自己的思辨能力。
其次,PBL教學模式是以PBL教學法理論為基礎,而這種理論是由瑞士的一名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提出的,屬于一種建構主義的理論,而在建構主義理論的基礎之下,人們普遍認為知識的獲取不是我們認為的教師的傳授實現的,而是在特定的情景設定之下,通過教師、學生一級學習伙伴的共同努力,以及參考一些相關資料來完成的,并且,這項理論認為,教學活動的主體是學生而并非教師,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一般充當引導與輔助的作用,而對于知識網絡的構建則是由教師與學生之間雙向的互動來完成的。
另外,在PBL教學模式下的學生往往具有跨專業性的趨勢,他們對于知識與技能的學習往往不限制于某一學科或課程,而是涉及許多其他與此相關的專業知識。
首先,小組設置是實施PBL教學模式在心理學上應用的第一步,解決一個復雜的問題,往往需要一個團隊的智慧,而且在實際的社會職場中,通常是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工作和運營,因此,設置小組學習,不僅僅對于PBL教學模式在心理學教學上的實施與應用意義重大,對于學生在未來職場的工作發展也是很有必要的。小組設置的過程中,學生應該與各組員積極溝通與交流,為后續學習討論做好基礎。此外,教師在設置情景問題難度或是小組工作難度的時候要根據小組人數為依據。除此之外,教師在引導、輔導學生進行分析、解決問題的同時要更加注重對于學生的傾聽,根據他們的疑問和想法來與他們進行互動交流。
其次,設置新的問題,也是教師需要考慮的地方,適時應該給學生設置一個新的問題情景,盡量少給或者不給學生信息,讓其獨立的思考、分析,并以此為根據來提出一些更為復雜的問題,學生可以選擇以自己提出的這項問題做更加深入的分析和探討,在解決這個難題的過程中,學生要自己獨立的查找資料,將現有的復雜條件劃分為幾項簡單的條件,再不斷的進行分解和突破。
最后,進行成果展示及反思,在經過學生以小組形式解決一個難題之后,學生對于怎么樣分析問題、討論問題、搜集資料、整理資料、以及中途遇到難以突破的點,都可以以PPT或是其他形式在課堂上進行展示,這種分享不僅僅可以整理學生在整個事件中的思路,還可以學生學習到自己組可能沒有遇見的難點,對于實踐能力的培養也是不言而喻的。教師應該要求學生在完成一項任務的之后寫一份反思報告,讓學生思考或許怎樣做可以得到更好的結果,或是當時怎么做,某些疑問就可以被解答出來,讓學生未下一項任務積累更多的經驗。
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的角色都發生了改變,學生在解決問題中擔任主體,教師負責引導、輔助的作用。學生在任務經歷過程中增強了自己的綜合能力,因為,解決一項專業問題,不僅僅需要豐富的專業知識,還需要有思辨能力、分析能力、團隊協作能力、表達能力、溝通能力甚至領導能力,學習通過訓練可以從專業知識豐富的學生轉變為符合社會需求的應用型人才。
總而言之,PBL教學模式不僅僅可以改變傳統心理學教學中的主體對象,還可以促進學生朝著跨專業應用型人才的方向發展,對于學生未來職業發展也是非常有意義的,除此之外,這種模式對于教師的改變也是極大的,教師要從以往傳授知識的主題變為更加注重傾聽與引導的輔助作用對象,根據學生的需要,有針對性的講解相關知識以及傳授經驗,學生的教師都在其中得到了提高和進步。本文主要著重于對PBL教學模式的優點、特點,在心理學上的應用情況和效果的探討和分析,希望對相關方面的學生和教師有所幫助。
[1]杜閏平,馬祥凱.PBL教學模式在高校公共心理學教學中的應用[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2(10):25~26.
[2]王楓,陳端穎,王娟.醫學心理學PBL教學中的“問題”設計[J].醫學教育探索,2010(11):1466~1468.
(作者單位:濟源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