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金鳳
發揮地理學科特色、對初中生展開“低碳、環保”教育
向金鳳
開展環境教育成為學校義不容辭的責任,利用課堂教學滲透環境教育,讓學生從書本上、從課堂上了解環境保護知識。初中的很多學科都涉及了環境教育,作為教師,我們應結合各自的學科特色,找到環境教育的切入點,有針對性地進行環境教育課堂滲透,讓環境教育成為學校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教學中貫穿環境教育,培養學生新型環境道德觀、樹立可持續發展理念。在教學中貫穿環境教育,培養學生新型環境道德觀、樹立可持續發展理念。理論聯系實際,引導學生踐行低碳、環保生活。利用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對學生開展多層次的環保教育、培養良好的環保行為習慣
地理 低碳 環保教育
隨著全球環境污染、生態破壞問題日益嚴重,開展環境教育成為學校義不容辭的責任,利用課堂教學滲透環境教育,讓學生從書本上、從課堂上了解環境保護知識。初中的很多學科都涉及了環境教育,作為教師,我們應結合各自的學科特色,找到環境教育的切入點,有針對性地進行環境教育課堂滲透,讓環境教育成為學校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初中的地理教材涉及的人口問題、氣候問題、土地問題、水資源的合理利用和保護、森林資源的環保和利用現狀、礦產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等內容都與環境保護密切相關,我們可以利用這一優勢使地理學科成為“低碳、環保”教育的主渠道。地理學科的環境教育和滲透主要有如下兩個方面。
初中地理教材涉及了大量環保教育的題材和內容,在教學中、我們應充分利用這些內容、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比如著名的黃土高原,地表千溝萬壑、支離破碎,然而歷史上卻草豐林茂、沃野千里。是我們長期不合理的墾殖、植被遭受嚴重破壞,造成大量水土流失,生態環境惡化,黃河也由母親河變成了“中國的憂患”。地理教材告訴我們,自然資源的總量是有限的!環境能容納的廢棄物也是有限的!如若我們仍然無節制的、掠奪式地開采資源,肆意破壞環境,我們必將受到大自然的懲罰。近年來頻發的霧霾、酸雨、沙塵暴……都是大自然的“回饋”!是我們自食惡果!當代人的發展不能以破壞環境為代價危及子孫后代的生存,我們要引導學生樹立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培養學生“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的新型環境道德觀念。
要求學生從自己做起,從小事做起,如在講到水資源的問題的時候,我就引導學生:我們這上里水源是否缺乏,又是否存在水污染問題?學生列舉了許多許多。并且就“石羔鎮南壩旅游的環境問題”要求學生寫了一份詳細的調查報告,學生們發現了諸多的環境問題;如,部分茶館的茶水直接倒入河里;部分餐館的廢水未按要求進行廢水處理而直接排入河里;隨著游客的增多,帶來的垃圾增多,那大量的生活垃圾又該如何正確處理……等等問題。這樣更有效地激發了學生自身保護環境意識,養成良好的環保行為習慣,并從而樹立正確的環境保護觀念。把地理知識與周圍看得見、摸得著的環境緊密聯系起來。如在講到我國水資源缺乏時,引導學生從自身做起:“那你家里的家庭用水又是如何的處理的呢,是否也做到循環使用呢?”所以,要學生理論聯系實際,提倡節約用水,要從自己做起,并且要在環保觀念缺乏的農村扮演好知法、懂法的小角色,帶動農村居民環保意識的提高。
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是進行環境教育的第二陣地,課外活動是課堂教學的繼續,課外活動形式多樣、生動活潑、針對性強,效果顯著。“世界地球日(4.22)”“世界無煙日(5.31)”“世界環境日(6.5)”“中國人口日(6.11)”這些重大節日,都是開展環境教育的良好媒介。配合各節日主題,通過黑板報、墻報及廣播等校園媒體進行宣傳展覽,針對學生存在的部分問題,一事一題,進行相關的環境保護知識講座及法制法規的教育。如:針對校園里的“長流水”,開設“水—生命之源”知識講座,用具體的數字向學生說明:水并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從而讓“節約每一滴水”不再是一句空話,讓它牢固地樹立在學生的心中。針對我校少數學生嘗試吸煙現象,利用“無煙日”,組織學生觀看“吸煙與健康”的視頻,教育學生不可因好奇而去吸煙,號召學生參加“家庭無煙”活動。
總之,作為地理教師,我們應該充分利用學科優勢,在地理課堂教學中,培養中學生正確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同時積極組織課外實踐活動,讓學生體驗、感悟各種環境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環保意識,引導學生踐行低碳生活。
(作者單位:湖南省龍山縣石羔鎮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