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郁菲嚴 歡
關于大學生在線學習平臺現狀的調查
林郁菲1嚴 歡2
在線學習已經作為一種學習手段逐步在高等教育中凸顯其作用,作為教育產業化發展的重要渠道,受到教育界的廣泛關注。本文從在線學習平臺的發展,在線學習平臺在高等教育中的運用現狀展開論述,提出對未來大學生在線學習平臺的發展展望。
在線 學習 現狀
在線學習模式能夠擴大教學規模,打破時空限制,創造彈性的教學方式。受眾不僅僅局限于在校師生,也為在職人員的學習培訓創造條件。隨著在線學習發展日益完善,在線學習的教學模式、教學策略和教育應用呈現高速發展。在針對在線學習平臺關于支持技術、社會軟件、教學策略和教育應用方面發展較為突出。在我國,各大網站紛紛開展了關于在線學習平臺的有關活動。如網易APP中的網易公開課、MOOC學院、萬門大學等,高校教師利用這些平臺開展執教科目的相關在線學習課程。通過這些課程,受益的不僅僅是其所帶領的本班學生,外校學生同樣能夠借助這類平臺享受優質的教學服務。
當今高等教育中,更傾向于為提升學生的學習參與度。學生能夠主動參與學習,在課堂中投入探索,深入參與學科學習,并試圖將學生的個人經歷同課程之間創造聯系。讓學生能夠更快地產生知識遷移,將所學的知識更好得運用到實際中去。利用建構主義的“自主”理念,將學生作為學習的中心,目的在于讓學生能夠更加牢固的掌握知識,加強反饋的概率以提升學習效果。
在線學習平臺的授課方式多樣,有以教師授課為主導的課堂,同時也有以學生探究為主的課堂。除了教師本身的教學特點之外,學科內容也對授課方式產生導向作用。理論型學科主要還是以教師授課為主,實驗型課堂主要是學生利用軟件或者根據視頻學習。在整個課堂中,學生對比與之前的被評價者的身份,更多是一個評價參與者。因為在線課堂的學生群體沒有局限性,各種類型的學生都有可能出現,學生可以通過不同同伴的評價,結合教師的課后評價,同學間互相學習,揚長避短。在互相的溝通中,增加自身鍛煉的機會。有些學生可能在教室中因為心理原因無法同身邊的教師同學面對面溝通,但是在在線學習平臺則沒有這種顧慮,與同學暢所欲言,分享自己的心得體會。
實現在線學習已經不是空想,我國已經開展了類似的學習活動。學習場所和學習對象已經學習工具已經教之前的設想有所變化。學習工具已經從最開始的PC端延伸到了移動學習工具,只需一部可以上網看視頻的智能手機就能跟隨老師的課程。教師的授課方式會影響學生使用的學習工具,但是大部分情況還是學生通過計算機學習。時下我國高校比較普遍的還是教師、網絡教學模式和教師個人組織教學模式。
(一)教師網絡教學模式
這類模式適合大范圍的教學,受眾廣,且教學時間彈性。
中國大學MOOC學習網站是比較典型的教師網絡教學模式的案例,網站對學習者沒有要求限制,只要對其中的某門課程感興趣,就可以申請加入學習。網站的課程涵蓋了中國大學的大部分學科,具體學科教授的內容都能在網站中找到,學生需要做的則是根據教師的開課時間安排自己的學習計劃,開課的教師會根據自身的教學特色安排課程的設置,教師在自己規劃的模塊區內進行這門課程的內容設置。有些學科可能需要安排大量的實驗視頻,有些課程則是在學習區域上傳了配合課程的學習資料。在教師授課期間,學生可以在討論區同教師和其他學生進行交流,教師同樣會在課后布置作業,這類作業都是通過網絡收發,學生在課下能夠通過留言等方式同教師進行溝通。如果在教師的規定時間內無法按時學習,還有額外的視頻進行學習,學習的時間就更具有彈性。除了中國大學MOOC學習網站,時下各類網校也陸續開展技能學習,如滬江網校、萬門大學等。在青少年群體中頗受歡迎的bilibili彈幕網,也有學習愛好者通過開設直播間的形式進行學習。
(二)教師空間教學模式
這類教學通常是作為高等學校教師授課的輔助手段運用于教學。教師通常在本校的學習平臺開通個人空間,將學期內需要學習的內容提前發布到個人空間,資料主要為視頻和文獻。教師在課堂上按照自己的授課方式進行教學,課下學生可以利用教學空間內的資料進行自學,查缺補漏。學生可以在平臺上完成教師布置的課堂作業,隨堂測試等,小組成員在劃分的區域內進行討論,交流想法,教師會隨機進入討論區參與學生的討論。
通過計算機話聯網或是手機無線網絡,在虛擬網絡教師內進行學習,在線學習平臺引發了一場教育變革。在線學習平臺能夠改善因環境局限的教學條件,改變教學資源分布不均的現象,平臺本身在學習時間和學習地點上的靈活性利于學生自主安排學習。但是,在線學習平臺在發揮優勢的同時也帶來許多問題。因為在線學習需要學生主動參與才能產生效果,許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呈現一種應付的狀態,只完成任務,沒有投入到討論中去。
在線學習平臺在教育領域依然屬于熱點,過去對其盲目推崇的風潮已經減弱,教學者根據課堂本身的定位和學生需求等進行了理性思考,根據實際需要選擇恰當的網絡教學模式,在線學習平臺作為課堂教學的一種輔助形式而存在,我們可以欣賞其所帶來的優勢但不應該取代現在的基礎教育模式,它只能作為傳統教學的顛覆性延伸而不是替代。它有能力創造較傳統教學更為廣闊的的市場,如何創造出更大的價值正是作為當代教育者所需要思考的問題。
(作者單位:1.西北師范大學;2華南師范大學教育信息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