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通高等師范學校第三附屬小學 張紅明
這一課可以這樣上
——如何創設思維的課堂
江蘇省南通高等師范學校第三附屬小學 張紅明
【教學案例】

以上是四年級下冊教材第26頁內容,教學三角形按角的大小分類,教材首先呈現了6個不同形狀的三角形,要求學生仔細觀察各個三角形的每個角是什么角,并把觀察結果填在預設的表格里,然后引導學生分析研究表格里的數據信息,發現有些三角形的三個角都是銳角,有些三角形里有一個直角和兩個銳角,有些三角形里有一個鈍角和兩個銳角,從而引發給三角形按角分類。在此基礎上再用準確而精煉的語言總結什么樣的三角形是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鈍角三角形。這樣的教學流程,以教師為主導,看似都是學生自己發現的,但細細想來,這樣的教師主導還不如說是學生被老師牽著鼻子走,老師設好套兒,引導學生往里鉆,學生只是解決問題的機器,老師提出一個問題,學生回答一個問題,在老師這樣的指引下,學生都是“一身正氣”,絕不可能走旁門邪道。在這條筆直的求學之路上,學生的創新精神逐漸消失,探索欲望也逐漸消減。殊不知,真正的科學探究中怎可能沒有困難,怎可能一點不走彎路?關鍵是在遇到困難、走彎路時,如何及時調整自己,找到正確的解決辦法。一旦通過自己的努力解決了難題,那是多么快樂、多么興奮呀!我們怎么能剝奪孩子的這些權利?基于以上理念,我重新設計了《三角形的分類》,如下:
1.畫一個鈍角,問:“這是什么角?”再連接兩點,問:“你知道這個三角形叫什么三角形嗎?”學生如果不知道,就告訴學生:它叫鈍角三角形。
2.再畫一個直角,問:“這是什么角?”并連接兩點,問:“你知道這個三角形叫什么三角形嗎?”學生如果不知道,就告訴學生:它叫直角三角形。
3.再畫一個銳角,連接兩點(畫成了鈍角三角形),問:“你知道這個三角形叫什么三角形嗎?”(學生由于剛才的規律,毫不猶豫地大聲地回答:“銳角三角形?!逼鋵嵨夜室猱嫵闪蒜g角三角形)
4.再畫一個銳角,連接兩點(畫成了直角三角形),問:“你知道這個三角形叫什么三角形嗎?”(由于上一次說錯,有些學生開始猶豫不答,有些已發現奧秘,大聲回答是直角三角形)
5.最后畫了一個銳角三角形。
6.根據黑板上的三角形,四人一組討論:什么樣的三角形是鈍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銳角三角形?
【比起教材上的設計,這個問題有很大的跨度,已省去了中間幾個問題,它就像一塊巨石激起千層浪,在沒有任何導向下,學生能不能找準方向,找到問題的本質呢?我有點為學生擔心。事實證明,我低估了學生的發現能力?!?/p>
生1:我看最大的角,最大的角是什么角,就是什么三角形。
生2:每個三角形中,兩個銳角不看,剩下的角是什么角,就是什么三角形。
……
學生的回答是多么精彩呀!竟然一下子找到了問題的本質,從學生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們在沒有引導的情況下也發現了每個三角形都有兩個銳角,要判斷是什么三角形,只要看最大的角就行了。我抓住學生的發現及時進行了講解和總結,學生原本模糊的印象一下子清晰明確,從而扎實地掌握了本課的學習內容,因為知識是他們自己發現的。這樣自主生成的知識,易記、易用、受益終生,更為重要的是,學生不僅得到了知識本身,而且還掌握了一套完整的發現研究方法,這樣,學生就會有能力在新的情境下生發新知識。也可以說,這種方式培養的是知識的創造者和研究者,是知識的主人。
【教學隨想】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在人的心理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開拓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因此,我們在課堂上要盡量放手,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給學生營造自主探究的課堂教學氛圍,提供協作互動的平臺,讓孩子們在探索奧秘的過程中發展數學思維,并從中獲得學習的樂趣。
學生的成長固然需要老師的引領,但歸根結底是學生自己在成長,我們永遠無法代替他們成長。過去,我們做好心的“警察”,當勤勞的“保姆”,剝奪了多少本應屬于學生自己的時間,侵占了多少本應學生自我發展的空間。這種“管教”式的教育,使學生處在被動的狀態,學到了知識,但失去了自我。放開孩子的手腳吧!讓他們自己走路,也許他們能夠更快地奔跑起來!
一、創設思維空間,激發思維活力
我們聽到很多精彩的公開課,老師精心的設計可以說滴水不漏,完美無缺,學生在這樣的課堂上表演精彩,不會出現任何意外。但細想這完美離不開老師精心的預設,公開課千萬不可出岔子,在眾目睽睽下,意外萬一處理不適,豈不丟臉?所以,問題層層鋪設,步步引導,絕不敢跨越半步。殊不知,每個孩子都是在磕磕碰碰中跨出了人生的第一步,在口齒不清時說出了人生的第一句話,第一步、第一句話也許都不完美,要達到完美,不完美是必經之路。但在經歷不完美到完美的過程中,他們看到了最美的風景,體驗了人生的精彩。能讓孩子自己走的路,一定不要攙扶;能夠跨過的溝塹,不要給孩子鋪板設橋。李希貴老師說:“學生的潛能就像空氣,可以壓縮于斗室,可以充斥于廣廈,就看我們給他們提供什么樣的空間?!币虼耍n堂上我們創設的問題情境要有適當的跨度,要富有挑戰性,要有足夠的思維空間,能激發學生積極思維,在學生自主思維之時,學生思維的創造性、靈活性都得到了發展。
學生的思考、動手操作需要時間。在課堂四十分鐘里,去掉老師的引導和講解,真正留給學生的時間是多少?由于教師對所教知識已經達到非常熟練的程度,可以說是“先知先覺”,所以在教學時千方百計地讓學生很快地獲得這一知識,教學設計站在自己的認知角度,常常高估孩子的思維速度、動手速度,不考慮學生的認知心理水平,在這種“為我”的課堂中,孩子就像被操縱的木偶,由于來不及深入思考只好照本宣讀,依葫蘆畫瓢,長期下來就失去了思考能力。常??吹揭恍┕_課,想上得豐富多彩,內容安排得滿滿的,由于時間緊,教師提出問題后便急于讓學生回答,動手操作探究只有一部分同學完成就匆匆收場。這樣看似學生自主探究,其實學生由于思考的時間不夠,無法對問題進行深入探究,最后變成匆匆過場,從而養成動手不動腦的習慣;也有老師認為學生探究“很費時”,從而設計了很多問題滔滔不絕地講解,使學生喪失了獨立思考的時間,失去了自主探究的機會,這樣就達不到學生積極自主地進行學習的目的。所以,課堂上要多給學生一些學習的主動權,留給學生充足的思考時間,充分挖掘學生的思維潛力,讓他們在自主探究的時間里任意馳騁,也許還會有意外的收獲,這時他們才能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自教改開始就極力推崇,但至今仍收效甚微。是什么原因呢?我想到曾經聽說過的一則發人深思的故事:日本、美國、中國的孩子畫蘋果,由于教的方法不同,結果也不一樣。中國的孩子畫蘋果,則是由教師先在黑板上畫一個標準蘋果,規定出先畫左后畫右,這里涂紅,那里涂綠;日本的孩子畫蘋果,由教師擎蘋果,讓孩子觀賞后作畫;美國的孩子畫蘋果,教師提一藍蘋果,任小朋友拿一個畫。結果中國孩子筆下的蘋果畫得最像。這故事給我的觸動很大,我認為:向孩子傳授知識的方法,應該向日本、美國的教師學習,給學生們創造條件,讓學生認真觀察,積極思考,教師不能把自己的觀察、分析注射給學生,把學生變為機械的接收器。齋藤喜博說得好:“教學倘是真正創造性的、探究性的,那么它就會達到藝術般的高度,給人以藝術般的魅力。”讓我們放開孩子的手腳,讓孩子大膽想象和創造。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魚媽媽給小魚們一片汪洋的大海,小魚們才學會了搏擊風浪的技巧;鳥媽媽給小鳥們一片廣闊的藍天,小鳥們才練就了搏擊長空的本領。我們的學生也需要一片廣闊的天地,任他們自由發展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