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順
(防城港市第一人民醫院,廣西 防城港 538021)
傳統手術與微創手術治療小兒疝氣的效果對比
張新順
(防城港市第一人民醫院,廣西 防城港 538021)
目的:對比用傳統手術與微創手術治療小兒疝氣的臨床效果。方法: 將防城港市第一人民醫院在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期間收治的100例疝氣患兒 按隨機數表法分為傳統組和微創組,每組各有50例患兒。對傳統組患兒用 傳統的開放手術進行治療。對微創組患兒用微創手術進行治療。治療結束后,觀察對比兩組患兒手術持續的時間、術中的出血量、從術畢至自主活動的時間及住院的時間,同時比較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結果:微創組患兒手術持續的時間、從術畢至自主活動的時間及住院的時間均明顯短于傳統組患兒,其術中的出血量明顯少于傳統組患兒,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明顯低于傳統組患兒,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用微創手術治療小兒疝氣可顯著減少患兒在術中的出血量,縮短其手術持續的時間和住院的時間,降低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
傳統手術;微創手術;小兒疝氣;并發癥
小兒疝氣是兒科臨床上的常見病。該病是由嬰兒腹腔內的網膜、小腸、卵巢及輸卵管進入其未閉合的鞘狀突形成的。據相關資料顯示,該病的發病率約占兒科疾病總發病率的0.8%~4.4%,且在男孩中的發病率高于女孩[1-2]。手術是臨床上治療小兒疝氣的主要方法,包括傳統的開放手術及微創手術等。為了進一步對比用這兩種手術治療小兒疝氣的臨床效果,本文對近年來防城港市第一人民醫院收治的100例疝氣患兒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研究。
選取 防城港市第一人民醫院在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期間收治的100例疝氣患兒作為本文的研究對象。將其按隨機數表法分為傳統組和微創組,每組各有50例患兒。在傳統組患兒中,有男孩35例、女孩15例;其平均年齡 為( 4.7±2.1)歲;其中,有42例腹股溝斜疝患兒,有8例疝氣合并鞘膜積液的患兒。在微創組患兒中,有男孩36例、女孩14例;其平均年齡為( 5.1±2.5)歲;其中,有44例腹股溝斜疝患兒,有6例疝氣合并鞘膜積液的患兒。 兩組患兒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存在可比性。
1.2.1 用傳統的開放手術對傳統組患兒進行治療 使患兒取仰臥位,對其進行吸入性全身麻醉。待麻醉起效后,對術野進行常規的消毒鋪巾。在患兒右下腹的位置沿皮紋做一個長約2.5 cm的橫切口,依次切開其皮膚及皮下組織。將患兒的腹外斜肌腱膜剪開一個小口,小心地保護好其神經、顯露其疝囊,同時保護好其精索及輸精管,將其疝囊游離至疝囊頸,然后用4號絲線縫合疝環、用1號絲線結扎疝環。對患兒遠端疝囊組織的創面進行止血,并檢查有無活動性出血。在清點完手術器械后,依層次縫合患兒的切口,并用5-0號可吸收線為其進行皮內縫合,然后對切口進行加壓包扎。
1.2.2 用微創手術對微創組患兒進行治療 使患兒取仰臥位,對其進行吸入性全身麻醉。待麻醉起效后,對術野進行常規的消毒鋪巾。在患兒的臍部做一個長約0.5 cm的小切口,依次切開其皮膚及皮下組織,在直視下向其腹腔內置入5 mm的Torcar。將患兒氣腹的壓力設定為6 mmHg,經Torcar向其腹腔內置入5 mm的腹腔鏡,探查其腹腔內的情況,并確定其疝環的位置。在患兒臍部小切口的左側做一個長約3 mm的切口,經該切口將分離鉗置入其腹腔內。在腹腔鏡的引導下,在患兒左側內環口體表的投影位置置入疝修補針(患兒若為男孩,應避開其輸精管及精索?;純喝魹榕?,應避開其子宮圓韌帶)。用7號絲線、疝修補針及分離鉗互相配合對患兒的腹膜進行高位縫合。在縫合完成后,用疝修補針將縫線從患兒的腹腔內帶到腹腔外,然后按荷包縫合法對其疝環口進行縫合,并對線頭進行皮下打結。在完成上述的操作后,為患兒解除氣腹,逐層縫合切口,并對切口進行加壓包扎。
觀察兩組患兒手術持續的時間、術中的出血量、從術畢至自主活動的時間及住院的時間,同時對比其陰囊腫脹、切口感染及疝復發等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
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對本文中的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用t進行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用χ2進行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微創組患兒術中的出血量明顯少于傳統組患兒,其手術持續的時間、從術畢至自主活動的時間及住院的時間均明顯短于傳統組患兒,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細情況見下表:

表 兩組患兒相關臨床指標的對比
在傳統組患兒中,有3例患兒(6.0%)發生陰囊腫脹,有2例患兒(4.0%)發生切口感染,有3例患兒(6.0%)發生疝復發,其并發癥的發生率為16.0%(8/50)。在微創組患兒中,有1例患兒發生陰囊腫脹(2.0%),有1例患兒發生疝復發(2.0%),其并發癥的發生率為4.0%(2/50)。微創組患兒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明顯低于傳統組患兒,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7.021,P<0.05)。
小兒疝氣又叫“脫腸”。該病不僅可導致患兒出現腹脹、腹瀉及便秘等癥狀,嚴重影響其消化系統的功能,而且可導致其生殖系統因被疝囊擠壓而無法正常地發育。同時,疝囊內部的網膜、腸管在疝囊被擠壓和碰撞的情況下,還可發生炎性水腫,甚至形成疝氣嵌頓,使患兒出現腹部疼痛、腸管壞死等嚴重的并發癥,危及其生命[3]。目前,臨床上常用手術的方法對疝氣患兒進行治療,包括傳統的開放手術和微創手術。用傳統的開放手術治療小兒疝氣具有可完全顯露疝囊、操作空間大、操作過程更為靈活等優點。不過,由于患兒的年齡小,其身體器官發育尚不完全,故其對手術的耐受性差,其在術中及術后出現感染等并發癥的幾率也較高。這些并發癥不僅可損害患兒身體的機能,還可延緩其恢復的速度,增加其痛苦。
近年來,隨著微創醫學的發展,用微創手術治療小兒疝氣逐漸受到患兒及其家長的青睞。該手術具有以下幾方面的優勢:1)手術的切口小,故可有效降低患兒術中感染的發生率。2)手術可充分地顯露疝囊,準確地定位疝環的位置,從而在小范圍內完整地剝離疝囊,故對患兒造成的創傷小、安全性高。3)手術持續時間短,故可減少患兒體內臟器被暴露的時間,降低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4-5]。
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微創組患兒術中的出血量明顯少于傳統組患兒,其手術持續的時間、從術畢至自主活動的時間及住院的時間均明顯短于傳統組患兒,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微創組患兒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明顯低于傳統組患兒,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用微創手術治療小兒疝氣可顯著減少患兒在術中的出血量,縮短其手術持續的時間及術后康復的時間,降低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
[1] 程新來.傳統手術與微創手術治療小兒疝氣的效果比較[J].當代醫學 ,2014,18(21):22-23.
[2] 王文強,楊月明.傳統手術與微創手術治療小兒疝氣的效果比較[J].醫學信息 ,2014,33(25):172.
[3] 周曉紅.傳統手術與微創手術治療小兒疝氣的效果比較[J].母嬰世界 ,2015,21(14):144-145.
[4] 朱峰.傳統手術與微創手術治療小兒疝氣的臨床價值[J].當代醫學 ,2014,17(11):75.
[5] 駱小芳.傳統手術與微創手術治療小兒疝氣的療效對比[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2,23(7):1066-1067.
R656.2
B
2095-7629-(2017)14-0114-02
張新順,男,漢族,1983年1月21日出生,主治醫師,湖北武漢市人,學歷為大學本科,研究方向為胃腸及小兒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