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澤芳
(威遠康寧醫院,四川 威遠 642450)
·中醫中藥·
中醫辨證治療眩暈的臨床效果探討
李澤芳
(威遠康寧醫院,四川 威遠 642450)
目的:分析用中醫辨證法治療眩暈的臨床效果。方法:將2013年2月至2016年8月威遠康寧醫院收治的120例眩暈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治療,為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上進行中醫辨證治療,然后分析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結果: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采用中醫辨證法治療眩暈可取得顯著的臨床效果。
眩暈;中醫辨證
眩暈是一種臨床上常見的癥狀,往往與惡心嘔吐、大量出汗等癥狀同時出現。此癥患者多為中老年人群,在發病時其易出現跌倒及摔傷。因患腦血管病變而發生眩暈的患者若未進行及時有效的治療可發生腦梗死等嚴重病變,甚至可危及生命安全[1]。臨床實踐證實,采用中醫辨證法對眩暈患者進行治療可取得理想的臨床效果。本研究進一步分析用中醫辨證法治療眩暈的臨床效果。
本研究中的120例患者均為2013年2月至2016年8月威遠康寧醫院收治的眩暈患者。在這些患者中,有男性48例、女性72例;其年齡為37~78歲、平均年齡(56.9±6.0)歲;其病程為1~6個月,平均病程為(3.4±0.3)個月;其中合并有高血壓的患者有48例、合并有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的患者35例、合并有腦動脈粥樣硬化的患者有21例、合并有梅尼埃病的患者有16例。將這些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有60例患者。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為對照組患者應用鹽酸苯海拉明片及地巴唑片進行治療。鹽酸苯海拉明片的用法是:每次服25 m g,每天服3次,共用藥4周。地巴唑片的用法是:每次服10 m g,每日服3次,共用藥4周。為觀察組患者在采取對照組患者治療方案的基礎上進行以下中醫辨證治療:1)為痰濁上擾型眩暈患者采用化痰降逆止暈湯進行治療,其處方為:白術10 g,茯苓5 g,半夏6 g,天麻15 g,澤瀉10 g,旋覆花9 g,生姜6 g,水煎服,每日服一劑,分早晚兩次服下,用藥一周為一個療程,共用藥4個療程。2)為肝腎陰虛型眩暈患者采用滋陰平肝定眩湯進行治療,其用法是:珍珠母30 g,菊花10 g,沙參30 g,白芍24 g,枸杞15 g,山茱萸15 g,水煎服,每日服一劑,分早晚兩次服下,用藥一周為一個療程,共用藥4個療程。3)為氣虛清陽不升型眩暈患者采用益氣溫陽補虛湯進行治療,其處方為:黃芪10 g,白術9 g,黨參10 g,當歸15 g,陳皮9 g,升麻10 g,仙靈脾6 g,蔓荊子10 g,甘草15 g,水煎服,每日服一劑,分早晚兩次服下,用藥一周為一個療程,共用藥4個療程。
根據《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相關的評定標準將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分為以下級別:1)顯效。經治療,患者頭暈目眩、視物模糊、惡心、嘔吐、大量出汗、面色蒼白、四肢冰冷等癥狀完全消失,經隨訪6個月其病情未復發。2)有效。經治療,患者的臨床癥狀基本消失,經隨訪3個月其病情未復發。3)無效。經治療,患者的臨床癥狀未得到改善,甚至在加重。
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的比較[n(%)]
眩暈是一種較常見的臨床癥狀,也是患者常見的主訴之一。據統計[2],在老年人群中約有20%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眩暈。眩暈是造成老年人群生活質量下降的重要原因[3]。西醫在治療眩暈時主要采用對癥療法及對因療法,所用的藥物包括鹽酸苯海拉明片、地巴唑片等。鹽酸苯海拉明片屬于抗組胺藥,具有抗眩暈、抗震顫麻痹的作用。地巴唑片具有改善外周顏面神經麻痹、抗眩暈的作用[4]。中醫認為,眩暈的辨證分型主要為痰濁上擾型、肝腎陰虛型及氣虛清陽不升型。在治療痰濁上擾型眩暈時應堅持化痰降逆的原則,可采用化痰降逆止暈湯。在治療肝腎陰虛型眩暈時應堅持滋補肝腎、平肝定眩的原則,可采用滋陰平肝定眩湯。在治療氣虛清陽不升型眩暈時應堅持益氣補陽、溫陽補腎的方法,可采用益氣溫陽補虛湯[5,6]。
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采用中醫辨證法治療眩暈可取得顯著的效果。此法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1] 李國銘,華榮,曾茜,等.基于數據挖掘劉茂才名老中醫治療眩暈的臨證經驗初探[J]. 時珍國醫國藥,2016(7):1752-1755.
[2] 沈繪華,隋克毅. 中醫情志護理在痰濁上蒙型眩暈作用的臨床觀察[J]. 中國民間療法,2015(11):82-83.
[3] 葉潔,顧小華,許金海,等. 頸性眩暈的中醫證型與腦血流動力學的相關性研究[J]. 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2014(3):7-10.
[4] 鄢澤然,劉金民,王爍. 后循環缺血性眩暈急性發作期的中醫證候類型初探[J]. 中國中醫急癥,2012(5):710-711,764.
[5] 王媛,賈建平,趙勇,等. 中醫刁氏技法治療梅尼埃病眩暈癥狀的DHI量表評估[J]. 中國神經免疫學和神經病學雜志,2011(6):428-430.
[6] 劉紅梅,楊霞,司維,等.中醫辨證治療眩暈的隨機對照研究臨床療效分析[J]. 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11(9):996-998.
R255.3
B
2095-7629-(2017)14-014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