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紅梅
(江蘇省邳州市人民醫院CT室,江蘇 邳州 221300)
綜合護理在對急危重癥患者進行CT檢查中的應用效果
柳紅梅
(江蘇省邳州市人民醫院CT室,江蘇 邳州 221300)
目的:探討綜合護理在對急危重癥患者進行CT檢查過程中的應用效果。方法:對2014年3月至2016年7月在江蘇省邳州市人民醫院CT室進行CT檢查的100例急危重癥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隨機將這些患者分為研究組和參照組,每組各50例患者。對參照組患者進行常規護理,對研究組患者進行綜合護理,然后對比分析其CT檢查的完成率及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結果:與參照組患者相比,研究組患者CT檢查的完成率、對護理服務的總滿意率均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接受CT檢查的急危重癥患者進行綜合護理可幫助其順利完成CT檢查,并能顯著提高其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
CT室;急危重癥患者;有效護理措施
進行CT檢查是診斷急危重癥患者病情的主要方法之一。對此類患者進行快速的CT檢查,及早確診其病情可使其獲得更多接受搶救的時間,提高對其進行救治的成功率。但是,在對急危重癥患者進行CT檢查時其發生不良事件的幾率較高。臨床實踐證實,在對急危重癥患者進行CT檢查期間對其實施有效的護理干預可顯著降低其不良事件的發生率。本次研究主要探討綜合護理在對急危重癥患者進行CT檢查過程中的應用效果。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2014年3月至2016年7月在江蘇省邳州市人民醫院CT室進行CT檢查的100例急危重癥患者。本次研究已經上報本院的倫理委員會,并獲得批準。在這100例患者中,有男51例,女49例;其年齡為3~81歲,其平均年齡為(30.15±12.8)歲。這些患者的致病原因為:發生車禍傷的患者有53例,從高空摔落受傷的患者有14例,自殺未遂受傷的患者有3例,發生爆炸傷的患者有3例,與他人斗毆受傷的患者有27例。這些患者均排除未簽署知情同意書、存在精神障礙的可能。隨機將這些患者分為研究組和參照組,每組各50例患者。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為兩組患者使用德國西門子公司生產的單排螺旋CT機進行CT檢查。
1.3.1 參照組患者的護理方案 在參照組患者接受CT檢查期間對其進行病情觀察、遵醫囑用藥、呼吸道護理等常規護理。
1.3.2 研究組患者的護理方案 為研究組患者在采取參照組患者護理方案的基礎上實施細節化護理。進行細節化護理的方法是:1)備妥搶救物品。在CT室內備好急救藥品及器械,將其放在便于拿取的地方。定期檢查CT室內的氧氣筒、吸痰器等設備的性能。確保在對患者進行搶救時所用的設備齊全且無故障。2)進行生命體征監測。在急危重癥患者進入CT室后迅速對其進行護理風險評估。協助醫生為患者查體,并向患者講解進行查體的必要性。觀察患者的意識、呼吸頻率、血壓等生命體征的變化情況,評估其是否發生休克、活動性出血等嚴重病變。觀察患者肢體的活動情況及病情的嚴重程度。3)進行呼吸道護理。在對患者進行CT掃描時使其取仰臥位,在對患者進行CT檢查前徹底清理其口腔內的異物,若其戴有假牙需將其假牙除去,若其發生舌后墜需及早為其建立口咽通氣道,并對其進行吸氧治療。隨時調節患者吸氧的濃度,定期更換其氧氣袋。患者若發生呼吸驟停可對其進行氣管插管,并使用簡易呼吸皮囊對其進行治療。4)進行導管維護。妥善固定患者的氣管導管、胸腔引流管、導尿管等導管,防止其發生堵塞。5)正確地搬運患者。在搬運患者時,應根據其病情的不同為其采取相應的措施。對于發生頸椎外傷的患者,應為其佩戴頸套,并由4個人平穩、緩慢地將其搬運至目的地。患者若發生顱腦外傷,在搬運的過程中應注意保護其頭部。患者若發生胸椎骨折,應由3~4人共同對其進行搬動,在搬動的過程中應防止其受傷的胸椎發生移位。患者若發生四肢骨折,可用夾板暫時固定其骨折端,然后平穩緩慢地對其進行搬運。患者若發生腹部穿通傷,在搬運的過程中應加強對其腹部的護理,防止其發生感染。6)進行CT檢查期間的護理。在對患者進行CT檢查時,護理人員可通過掃描室的觀察窗對其一般情況進行觀察。患者若發生昏迷或年齡幼小,可要求其家屬陪同其進行檢查(需讓其家屬穿防護鉛衣)。患者在進行檢查期間若突然停止呼吸,應馬上停止掃描操作,就地對其進行搶救。患者若意識不清或發生較嚴重的躁動,應加強其防護措施,防止其發生從床上跌落等意外,在必要時可采用鎮靜劑對其進行治療。在對患者進行CT掃描時可應用快速掃描法,并囑其家屬在陪護患者時保持安靜。7)進行CT室現場搶救及復蘇干預。CT室的護理人員應全面掌握心肺復蘇術的操作流程和技術要求,了解簡易人工呼吸器的應用方法。在對患者進行CT檢查時,護理人員應嚴密觀察其生命體征的變化情況,及時對其進行吸氧、吸痰等對癥治療。在患者發生危急情況時,護理人員需臨危不亂,根據患者的病情和標準搶救程序對其進行搶救(應詳細記錄搶救過程),及時向患者家屬解釋患者病情的變化情況,并迅速通知相關科室的醫務人員協助本科室的醫務人員完成搶救工作。8)進行心理護理。急危重癥患者的發病較急、病勢兇險且預后不理想,因此常可出現恐懼、緊張等不良情緒。護理人員應及時與患者進行溝通,向其講解對其進行治療的目標、方案和步驟,使其安心接受治療。患者若發生昏迷或意識不清,可對其家屬實施心理護理,促使其家屬積極配合醫務人員對患者進行救治。
分析兩組患者CT檢查的完成率及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采用我院自擬的調查問卷(主要內容包括對護理人員的護理技術、工作態度、病房環境等的滿意度)評估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并將其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分為非常滿意、一般滿意及不滿意。總滿意率=(非常滿意例數+一般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采用SPSS20.0統計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50例患者均順利完成CT檢查,其CT檢查的完成率為100.0%。在參照組患者中,有46例患者順利完成CT檢查,其CT檢查的完成率為92.0%。與參照組患者相比,研究組患者CT檢查的完成率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對護理服務的總滿意率為98.0%。參照組患者對護理服務的總滿意率為74.0%。與參照組患者相比,研究組患者對護理服務的總滿意率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對護理服務滿意度的比較[n(%)]
急危重癥患者的病情變化迅速,難以控制,隨時會面臨生命危險。研究發現[1],急危重癥患者在各科室之間進行轉送的途中發生不良事件的幾率約為68%,在進行治療期間發生不良事件的幾率為4.2%~8.9%。據報道[2],與未進行院內轉移的急危重癥患者相比,曾進行院內轉移的急危重癥患者其病死率可增加9.6%左右。進行CT檢查是對創傷外科患者(尤其是急危重癥患者)進行病情診斷的主要方法。但是,在對急危重癥患者進行CT檢查的過程中其也可能發生不良事件。CT室的護理人員應幫助急危重癥患者快速、安全地完成CT檢查,提高其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降低其死亡率。
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與參照組患者相比,研究組患者CT檢查的完成率、對護理服務的總滿意率均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對接受CT檢查的急危重癥患者進行綜合護理可幫助其順利完成CT檢查,而且能顯著提高其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在臨床工作中,CT室的護理人員應努力提高護理技能和心理素質,積極配合急診醫師對患者進行CT檢查,同時對患者進行有效的綜合護理[3],并與患者及其家屬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以降低護患糾紛的發生率。
[1] 羅小東.急危重癥患者CT室護理體會[J].中國臨床新醫學,2014,10(1):70-71.
[2] 劉莉.急危重癥患者CT檢查的護理體會[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4,13(7):1000-1001.
[3] 申曉春.急危重癥患者做CT檢查的護理[J].中國實用醫藥,2011,20(33):197-198.
R47
B
2095-7629-(2017)14-015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