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 惠
(海南省平山醫院,海南 五指山 572299)
對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臨床路徑護理的效果觀察
吉 惠
(海南省平山醫院,海南 五指山 572299)
目的:探討對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臨床路徑護理的效果。方法:對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間海南省平山醫院收治的84例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研究。隨機將這84例患者分為基礎護理組(JC組)和臨床路徑護理組(LJ組),每組各有42例患者。對JC組患者進行基礎護理,對LJ組患者在進行基礎護理的同時實施臨床路徑護理,然后比較兩組患者入院時及入院4周時的BPRS評分、住院的時間和對護理的滿意度。結果:入院時,LJ組患者與JC組患者的BPRS評分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入院4周時,LJ組患者的BPRS評分低于JC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JC組患者相比,LJ組患者住院的時間更短,其對護理的總滿意率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臨床路徑護理的效果顯著,能有效地緩解其病情,縮短其住院的時間,提高其對護理的滿意度。
精神分裂癥;臨床路徑護理;BPRS評分
精神分裂癥是臨床上常見的精神類疾病。該病在青壯年中具有較高的發病率。有數據顯示,近年來,該病在我國的發病率有所上升。目前,臨床上尚未完全闡明該病的病因,考慮可能與個體心理的易感素質和外部環境的不良刺激有關。情感、思維、知覺、意志行為及認知功能障礙是該病患者最典型的臨床癥狀。臨床路徑護理是依照臨床護理路徑表對患者進行有序和有效護理的一種護理模式,其護理效果已得到了臨床醫生和患者的普遍認可[1]。在本次研究中,筆者主要探討對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臨床路徑護理的效果。
擇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間海南省平山醫院收治的84例精神分裂癥患者作為本文的研究對象。隨機將這84例患者分為JC組和LJ組,每組各有42例患者。在JC組中,有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18例;其最小年齡為21歲,最大年齡為76歲,平均年齡為(38.3±4.5)歲;其病程為2個月~5年,平均病程為(2.1±0.7)年。在LJ組中,有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16例;其最小年齡為23歲,最大年齡為74歲,平均年齡為(39.7±4.8)歲;其病程為3個月~5年,平均病程為(2.4±0.9)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中患者的納入標準是:1)病情符合WHO規定的精神分裂癥的診斷標準。2)伴有不同程度的情感、思維、知覺、意志行為及認知功能障礙。3)自愿參與本研究。其排除標準是:1)臨床資料不全。2)患有惡性腫瘤。3)合并自閉癥。4)無法進行有效的溝通。
對JC組患者進行基礎護理,方法是:密切觀察患者病情的變化情況,遵醫囑對其進行藥物治療。同時,做好患者的飲食護理、環境護理和健康教育工作。對LJ組患者在進行基礎護理的同時實施臨床路徑護理,具體的方法是:由護士長、主管護師和責任護士組成護理小組。護士長全權負責對各級護理人員進行臨床路徑護理相關知識的培訓、護理方法的指導以及護理成效的評價,主管護師擔任各小組的組長,責任護士負責具體落實各項護理工作。小組成員查閱與精神分裂癥相關的文獻,并結合患者自身的病情為其制定有針對性的臨床護理路徑表。在對患者進行護理前,護理人員要提前向患者發放臨床護理路徑表,并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其講解路徑表上的內容,以提高其對護理的配合度和依從性。對患者進行臨床路徑護理的具體方法是:1)在患者入院的1周內,帶領患者熟悉醫院的環境和相應的功能分區,以減輕其對醫院的陌生感和恐懼感。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向其講解精神分裂癥的相關知識,告知其只要堅持治療就會取得良好的療效。對患者的病情進行觀察和評估,督促其按時服藥。2)在患者入院后的第2周,協助其進行各項常規檢查。對患者進行心理評估,并根據心理評估的結果對其進行心理疏導。加強與患者進行交流,讓其感受到被關心和被尊重,從而消除其戒心和自卑感,使其徹底敞開心扉。3)在患者入院后的第3周至第4周,遵醫囑對其進行藥物治療。并在患者用藥期間密切觀察其是否出現不良反應,一旦發現其出現藥物不良反應要讓其立即停藥,并及時通知醫生。同時,加強對患者進行飲食護理,根據其飲食習慣為其制定個性化的食譜。指導患者進行適當的運動,如跑步、打太極拳、打球、騎自行車等,運動的強度以其不感到疲勞為宜。4)在患者入院后的第5周至出院前,積極鞏固其前期的治療成果,并加大對其進行情感支持的力度。同時,要求患者的家屬在固定的時間對患者進行探視,讓其感受到來自家人的關心和支持。
入院時及入院4周時,用簡明精神病評定量表(Brief Psychiatric Rating Scale,BPRS)評價兩組患者精神分裂癥狀的嚴重程度。患者的得分越高表示其精神分裂的癥狀越嚴重。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住院的時間。調查其對護理的滿意度。總滿意率=(滿意例數+比較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用SPSS19.0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對護理的總滿意率用%表示,用χ2檢驗,BPRS評分和住院的時間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入院時,LJ組患者與JC組患者的BPRS評分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入院4周時,LJ組患者的BPRS評分低于JC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入院時及入院4周時兩組患者BPRS評分的比較
與JC組患者相比,LJ組患者住院的時間更短,其對護理的總滿意率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住院的時間及對護理滿意度的比較
精神分裂癥是一種發病率較高的精神類疾病。該病患者可喪失正常的思維能力,導致其對事物的理解扭曲并產生自理困難等問題。該病患者的治療周期較長,往往給其家庭乃至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2]。近年來,隨著護理觀念的轉變,以患者為中心的臨床路徑護理模式得到廣泛的應用。此護理模式可使診療、護理工作井然有序,最大程度地減少護理工作中遺漏的程序,從而顯著地提高護理工作的質量[3]。在本研究中,筆者對42例精神分裂癥患者實施臨床路徑護理,取得了顯著的療效。這與李彩玲等[4]的研究結論基本一致。
綜上所述,對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臨床路徑護理的效果顯著,能有效地緩解其病情,縮短其住院的時間,提高其對護理的滿意度。
[1] 陳小慧,周作霞.臨床護理路徑的概念及應用.護理實踐與研究,2010,7(22):123-124.
[2] 蔣菊芳,費靜霞,姚敏紅,等.臨床護理路徑在精神分裂癥患者標準化管理中的應用[J].中華護理雜志,2011,46(10):970-973.
[3] 歐紅桃,歐小燕,黃曉玲,等.臨床護理路徑在膀胱癌手術患者健康教育中的應用.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1,27(14):56.
[4] 李彩玲,張素平,曹慧瑛.臨床護理路徑在首次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護理中的應用[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2,6(14):113-115.
R473
B
2095-7629-(2017)14-016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