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雪梅
“孩子們將自己的思維和認知放置于中華歷史文明的長河中,從中所尋找到的自我身份認同與歸屬感,會形成孩子的終身記憶”
2014年3月2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發表演講:“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聞聽此言,業界為之一振。
作為世界上單體建筑面積最大的博物館,中國國家博物館已成立100余年,收藏文物130多萬件:新石器時代的人面魚紋彩陶盆、商王祭祀其母的后母戊鼎……國家博物館館長呂章申說,“中國國家博物館是中華文化的祠堂和祖廟”。
記載了中華民族五千年燦爛文明的珍貴文物,如何才能“活”起來?
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古代中國”展廳,一群來自北京史家小學的學生在博物館老師的帶領下,參觀新石器時代的人面魚紋彩陶盆、商代刻辭牛骨等珍貴文物。看完展品后,每位同學自己動手,在仿制牛骨上刻甲骨文,在竹簡上摹寫小篆,切身體會漢字的漫長歷史演變過程。
中國國家博物館社會教育宣傳部主任黃琛介紹,這堂“漢字的起源與統一”課程,是國博“社會大課堂”系列課程中的一課,與史家小學合作開發,專門為小學三至六年級學生量身打造。類似的課程還有美食美器、服飾禮儀、音樂辭戲等。
為配合課程講解,雙方還組建專家團隊,合作推出《寫給孩子的傳統文化·博悟之旅》系列叢書,讓學生在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獨特魅力的同時,領悟五千年中華文明的深邃與博大。
“我在博物館工作多年,深知要想減少文物與現實社會之間的時空隔膜,需要我們既有深入的研究,又要有生動的闡釋。能夠將兩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院長杭侃說。
2016年,中國國家博物館共接待觀眾700多萬人次,其中未成年人觀眾占到18%;接待上課學生近20萬人次,為北京130余所中小學提供了博物館課程師資培訓,可謂“人氣十足”。
“孩子們走進博物館可以窺探一個更為廣闊的世界。在由國寶構建的廣闊時空里,孩子們懷著敬畏之心,向智慧敬禮,向文明鞠躬。我們相信,在這里,孩子們將自己的思維和認知放置于中華歷史文明的長河中,從中所尋找到的自我身份認同與歸屬感,會形成孩子的終身記憶。”史家小學校長王歡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