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婧
一、概念界說
1.“傾聽”
所謂“傾聽”,就是讀者閱讀文本,然后理解文本。“在閱讀過程中,“傾聽”即讀者以文本為本,憑借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書本知識和思想感情,從語言文字入手,理解所寫內容,進而理解思想內涵,從而達到準確、全面、深入地把握文本。此過程中,教師應該遵循文本的觀點,以文本為本,立足文本,指導學生去“傾聽”,進而讀好文本、理解文本。
2.“言說”
閱讀對話中的“言說”,包括文本對讀者的“言說”,讀者“傾聽”文本的“言說”,在本文中所謂的“言說”更多的指讀者在“傾聽”文本之后,產生的主觀感受。
《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在充分尊重學生個性的前提下,立足文本,產生自己的主觀感受。
二、閱讀對話存在問題
(一)“傾聽”中存在問題
1. 學生自身閱歷淺,感悟少
小學生由于閱歷不豐富,大多數人沒有經歷過課文所寫事物,沒有此類生活經驗,難以有自身的感悟,從而“傾聽”只是停留在課文的表面信息上,沒有閱讀文章后的真情實感。
2. 教師重交流,輕過程
在日常閱讀教學過程中,許多教師沒有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閱讀,學生在還沒有深入思考課文內容,就讓他們說出自己的理解,并且讓發表看法。閱讀匆忙結束,小組交流討論如火如荼地展開,課堂看似熱鬧非凡,其實學生所“傾聽”的只是課文所寫表面內容,而不是課文所反映的深層思想內涵。
(二)“言說”中存在問題
1. 將“深入拓展”當作“言說”
在閱讀對話中,有些教師將讓學生“言說”理解成讓學生進行“深入拓展”,將“深入拓展”當作“言說”。有些課后練習,不是閱讀對話中的“言說”,而是課文學完后對于練習的“深入拓展”。
2. 將“傾聽”所得當作“言說”
“言說”不是講述“傾聽”后對課文原意的理解,而是在“傾聽”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談自己主觀感受。這對小學生是有難度的,所以在課堂教學中,當教師讓學生談談對課文的主觀感受,學生所說大多仍是“傾聽”后對課文原意的理解。
三、閱讀對話中的策略應用
(一)“傾聽”的策略
1. 朗讀是基石
在“傾聽”中特別強調朗讀,首先,“傾聽”要求學生準確、全面、深入地理解課文。不仔細朗讀就不能準確、全面地感知課文,理解也就會有問題。朗讀時要求讀正確,使學生讀書時心無旁騖,集中注意力。其次,小學文學作品中蘊含著作者和文中人物豐富的思想感情,只有采用朗讀的方式才能體會。最后,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指導學生“傾聽”時要強調朗讀,要書聲瑯瑯,要多讀、要讀好。
2. 研讀是重點
“傾聽”的主旨是把握課文的思想內涵,而課文的思想內涵往往深藏于課文所寫內容之中,并不明顯,只有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研讀才能把握主要內容,所以說研讀是重點。
小學課文有部分還是含義深刻,閱讀這些課文,必須深入理解。如三年級的《小露珠》,六年級的古詩《石灰吟》。教師要設計深入理解的課堂提問,指導學生邊默讀邊思考,進行研讀,然后討論交流,從而把握課文的深刻內涵。
3. 教閱讀方法是目標
在閱讀教學中,指導學生“傾聽”的目標應是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如何培養閱讀能力?在指導學生閱讀理解課文思想內容的過程中,教給學生各種各樣的閱讀方法,然后指導學生運用閱讀方法,遷移到閱讀中,從而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二)“言說”的策略
1. 創造課文情境談體會
課文由語言文字組成,而語言文字又是抽象的符號,令學生難以產生獨特體驗。如果將課文中語言文字這抽象的符號轉化為具體可感的形象,形成活生生的課文情境,便容易讓學生產生主觀感受。在閱讀教學中,讓學生“傾聽”課文后,憑借文中語言文字再造想象,在腦中浮現課文所描繪的人、事、景、物,從而形成情境,讓學生“言說”自己的主觀感受。
2. 抓住課文空白進行想象
在閱讀教學中,我們會遇到許多可以指導學生對課文空白進行再想象的例子,如教學二年級《小動物過冬》,最后“小動物們商量好了,約定第二年春天還在這里相見。”指導學生閱讀這篇課文,首先是“傾聽”理解“本體”,然后再讓學生“言說”第二年小動物們再次相見的場景。
3. 抓住課文爭議處談想法
“言說”的內容之一是不同的見解,如課標中所說:“在交流和討論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在小學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尋找能引起爭議的地方,在課堂上指導學生談各自的看法。
對于小學語文閱讀對話中,如何指導學生“傾聽”和“言說”,許多教師已有多年的實踐和研究。由于本人理論水平有限,只能提出一些自己淺薄的看法,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之中,還將繼續研究,努力探求閱讀對話中關于“傾聽”和“言說”更好的教學策略。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溧水區石湫中心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