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秀媛

[摘要] 目的 比較研究常規與規范管理妊娠期糖尿病所致母兒并發癥發生率的差異性。方法 以2015—2017年該中心管理的80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化原則將其分為對照組和管理組各40例,分別給予常規和規范管理措施,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母兒并發癥發生率之間的差異性。結果 對照組患者妊高癥、羊水過多、胎膜早破、孕期感染、早產和產后出血發生率分別為27.5%、25.0%、22.5%、37.5%、35.0%和17.5%,管理組分別為7.5%、17.5%、12.5%、17.5%、15.0%和7.5%;對照組圍生兒胎兒窘迫、新生兒低血糖、新生兒窒息和巨大兒發生率分別為25.0%、37.5%、42.5%和7.5%,管理組分別為7.5%、17.5%、15.0%和5.0%,兩組妊高癥、孕期感染、早產以及胎兒窘迫、新生兒低血糖和新生兒窒息發生率之間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羊水過多、胎膜早破、產后出血和巨大兒發生率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規范管理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能有效降低妊高癥、孕期感染、早產以及胎兒窘迫、新生兒低血糖和新生兒窒息等母兒并發癥發生率,改善妊娠結局,進一步提高新生兒健康狀況,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 妊娠期糖尿病;規范管理;母兒并發癥;發生率
[中圖分類號] R19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7)07(b)-0175-02
妊娠期糖尿病是指婦女在妊娠前糖代謝水平正常或存在潛在糖耐量減退,在妊娠期間罹患糖尿病[1]。中國大陸該病發生率在1%~5%之間,近年有明顯增高的趨勢。此類患者糖代謝多數在產后能恢復至正常水平,但會提高分娩后罹患2型糖尿病的幾率。如果血糖控制效果不理想,會嚴重威脅母嬰生命安全[2]。因此,應加強管理,控制血糖在適宜范圍。此類患者應采取健康教育、飲食管理、運動療法等常規管理措施,否則應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藥物降糖治療。用藥前要充分了解患者具體情況,合理選擇分娩方式,強化產后管理,以降低母兒并發癥發生率,改善妊娠結局[3]。為此,該研究以2015—2017年該中心管理的80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化原則將其分為對照組和管理組各40例,分別給予常規和規范管理措施,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母兒并發癥發生率之間的差異性。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以2015—2017年該中心管理的80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為研究對象,患者均符合妊娠期糖尿病診斷標準[4],按照隨機化原則將其分為對照組和管理組各40例。對照組患者中,初產婦32例,經產婦8例;年齡在20~45歲之間,中位年齡29歲;管理組患者中,初產婦30例,經產婦10例;年齡在22~43歲之間,中位年齡30歲。兩組患者的初產婦比例、平均年齡、管理前血糖均值等一般資料之間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管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常規管理方法:給予營養治療、健康教育或胰島素皮下注射治療等。管理組患者規范管理方法:①營養和飲食管理。根據患者的年齡、身高和體重等情況,通過計算得到應供給患者的熱量,然后根據計算結果制定個體化的飲食方案。②運動管理。在掌握患者及胎兒基本情況下,為患者制定具體的運動計劃,飯后定時散步20 min,如出現疲勞狀況應該立即讓患者停止運動。③皮下注射胰島素。患者餐后血糖高于6.6 mmol/L或餐前血糖高于5.5 mmol/L時,應皮下注射胰島素。應從最小劑量開始,根據血糖檢測值合理調整每次注射劑量,維持血糖在正常范圍。
1.3 觀察項目和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管理期間妊高癥、羊水過多、胎膜早破、孕期感染、早產和產后出血的例數,觀察兩組研究對象胎兒窘迫、新生兒低血糖、新生兒窒息和巨大兒的發生例數[5],并計算各種孕婦并發癥和圍生兒并發癥的發生率。
1.4 統計方法
計數資料、計量資料分別用[n(%)]、(x±s)表示,行χ2檢驗、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孕婦并發癥發生情況的比較
對照組患者中,出現妊高癥、羊水過多、胎膜早破、孕期感染、早產和產后出血的例數分別為11例、10例、9例、15例、14例和7例,發生率分別為27.5%、25.0%、22.5%、37.5%、35.0%和17.5%;管理組患者中,出現妊高癥、羊水過多、胎膜早破、孕期感染、早產和產后出血的例數分別為3例、7例、5例、7例、6例和3例,發生率分別為7.5%、17.5%、12.5%、17.5%、15.0%和7.5%,見表1。
假設檢驗表明,兩組患者妊高癥、孕期感染和早產發生率之間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羊水過多、胎膜早破和產后出血發生率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圍生兒并發癥發生情況的比較
對照組圍生兒中,出現胎兒窘迫、新生兒低血糖、新生兒窒息和巨大兒的例數分別為10例、15例、17例和3例,發生率分別為25.0%、37.5%、42.5%和7.5%;管理組圍生兒中,出現胎兒窘迫、新生兒低血糖、新生兒窒息和巨大兒的例數分別為3例、7例、6例和2例,發生率分別為7.5%、17.5%、15.0%和5.0%,見表2。
假設檢驗表明,兩組圍生兒胎兒窘迫、新生兒低血糖和新生兒窒息發生率之間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巨大兒發生率之間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妊娠期糖尿病在國內篩查異常率在10%~35%之間,發病率在5%~10%之間。隨著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絕對數量和發生率不斷提高,隨之會出現相應的母兒并發癥,嚴重影響孕婦和新生兒的健康。所以,為了保證母胎和母兒健康,應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患者血糖在正常范圍,保證母嬰安全[6-7]。endprint
常規管理孕婦易出現早產、羊水過多、妊高癥等并發癥,妊娠期糖尿病孕婦的胰島素分泌量增加,過多的胰島素會導致胎兒的脂肪和蛋白合成過多,最終早產巨大兒。同時,胎兒活動代謝加快,增加耗氧量,胎兒可出現缺氧癥狀。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接受規范管理,通過飲食控制能很好改善血糖狀況,有效降低血糖水平;合理的運動能加強細胞新陳代謝,有助于降低血糖。對飲食控制和運動管理無效者應皮下注射胰島素,這不僅能保護胰島細胞,還能有效降低血糖水平。
在藥物治療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時,以往多選用胰島素制劑。因為胰島素有確切的控制血糖作用,不會透過胎盤組織對胎兒產生不利影響,一直被視為治療妊娠期糖尿病的首選藥物。由于2型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的主要特征為胰島素抵抗,故臨床亦深入研究了應用不能通過胎盤屏障的口服降糖藥物治療該類疾病。二甲雙胍、格列本脲等口服降糖藥能有效控制血糖,可取得與胰島素一致的療效,治療過程中無明顯藥物不良反應,亦不會導致胎兒畸形[8]。約99%的格列本脲以蛋白結合的形式存在的,不出現代謝也不受到胎盤的分解作用[9],還存在自胎盤負運轉情況[10],孕期予以格列本脲對胎兒是安全有效的。胰島素給藥方法具有一定的復雜性,會引起孕期體重增加、妊娠期低血糖等不良反應,患者治療依從性較差,因此應探索口服降糖藥物治療妊娠期糖尿病的理想方案。
以2015—2017年該中心管理的80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化原則將其分為對照組和管理組各40例,分別給予常規和規范管理措施。結果表明,對照組患者妊高癥、羊水過多、胎膜早破、孕期感染、早產和產后出血的發生率分別為27.5%、25.0%、22.5%、37.5%、35.0%和17.5%,管理組分別為7.5%、17.5%、12.5%、17.5%、15.0%和7.5%;對照組胎兒窘迫、新生兒低血糖、新生兒窒息和巨大兒的發生率分別為25.0%、37.5%、42.5%和7.5%,管理組分別為7.5%、17.5%、15.0%和5.0%,兩組妊高癥、孕期感染、早產以及胎兒窘迫、新生兒低血糖和新生兒窒息發生率之間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高于管理組;羊水過多、胎膜早破、產后出血和巨大兒發生率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規范管理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能有效降低妊高癥、孕期感染、早產以及胎兒窘迫、新生兒低血糖和新生兒窒息等母兒并發癥發生率,改善妊娠結局,進一步提高新生兒健康狀況,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謝平.妊娠期糖尿病規范化治療對妊娠結局的影響探究[J].延邊醫學,2015,10(13):245.
[2] 張淑芬.格列本脲和胰島素治療妊娠期糖尿病的療效比較觀察及安全性評價[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5,4(26):98-100.
[3] 鄧科勝.格列本脲治療妊娠期糖尿病30例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4,23(1):70,72.
[4] 羅靜,常青,王廷洲,等.新妊娠期糖尿病診斷標準與圍生期母兒結局分析[J].實用婦產科雜志,2012,28(9):755-758.
[5] 沈愛紅,孫桂君,楊永紅,等.妊娠期糖尿病規范化干預對妊娠與圍生兒結局的影響[J].中國綜合臨床,2015,31(7):650-653.
[6] 許嶺翎,Kristi W Kelley.系統性綜述和薈萃分析在需要藥物治療的妊娠糖尿病婦女中,格列本脲可能優于胰島素和二甲雙胍:二甲雙胍(需要時加胰島素)的表現優于胰島素[J].英國醫學雜志中文版,2016,8(1):52-53.
[7] 高曉棠.妊娠期糖尿病規范化治療對妊娠結局的影響[J].臨床醫學,2013,33(2):70-72.
[8] 廖敏,李春亮.妊娠期糖尿病口服藥物治療進展[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6,27(8):1427-1429.
[9] 文立蓮.妊娠糖尿病的篩查診斷和臨床藥物治療進展[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6,29(12):1571-1572.
[10] 李冰,王心,尚麗新.個體化醫學營養療法聯合運動療法治療妊娠期糖尿病的療效觀察[J].山東醫藥,2014,54(36):87-89.
(收稿日期:2017-04-1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