頡志厚
摘 要:在新課程改革的理念下,要求教師改變過去傳統的單向傳輸課堂教學模式,構建起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課堂教學新模式,讓語文課堂真正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主陣地。本文主要闡述實踐中有哪些措施可以幫助學生培養這方面的能力。
關鍵詞:自主性學習;培養;能力
新課程理念帶來學習方式上的變革,即“自主、合作、探究”。長期以來,傳統的語文教學一直沿襲教師教、學生學的方式,進行著教師對學生單項的“培養”活動,學生只能跟著教師學,復制教師講授的內容。教學由共同體變成了單一體,學生的獨立性、自主性喪失殆盡。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教學不用于外部控制人的行為,而應該用于創造條件能夠促進人獨立自主和自由學習的條件。”這就要求教師善于創設自主學習情境,把學習的權利和時空留給學生,讓學生真正具有終身學習能力及學會學習。那么,如何有效的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筆者根據幾十年來的教學經驗和體會總結了以下幾點看法,寫出來與同仁們共同探討。
一、激發自主學習的興趣,使學生擁有“想學”的欲望
學習興趣是影響學生學習活動的重要因素,它不僅影響學習的發生,而且還影響到學習的進程和學習的結果,是構成學習積極性的基本因素。因此,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必須充分創造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我們可以采取的策略有:
(一)創造情境,激發興趣
比如在學習《皇帝的新裝》一課時,我讓學生預習課文后,自己在臺上繪聲繪色的表演,通過動作語言來深刻的把握人物特征,揭示主題思想。學生們滑稽的動作和夸張的諷刺語言,加強了對人物性格的了解,在這種活躍的氣氛下,教學效率大大提高。這樣的教學實踐如果能長期堅持,必然會激發并鞏固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有了這種興趣,就會樂于學習。
(二)創設氛圍,民主教學
面對一個個生龍活虎而又充滿了好奇心的學生,我們每一個環節的設計都應充滿對學生的尊重、理解和信任,這樣才能達到啟發心智,激發潛能,感染學生的目的。事實證明,在平等、和諧、民主的教學環境下,學生的求知欲旺盛,思維活躍,精神飽滿,心情舒暢,學生就會敢想、敢說,這正是萌發創造力所需要的環境和土壤。
(三)激勵評價,關愛差生
激勵評價是創新教育的動力,催動學生學習的驅動力。對待一些相對后進生表現出的暫時不盡如人意之處,激勵評價就顯得很重要,經常性地使用“不錯”“很好”“你能行”“試試看”等激勵性課堂用語,對幫助學生確立自信很有幫助。
二、培養自主探究的能力,使學生掌握“會學”的方法
(一)自主預習
學習一篇課文前,讓學生查找有關的資料,不但能在教學時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更能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預習有利于提前作好心理準備,學生帶著預習中不解的問題進入課堂;有利于構建新的學習起點,大大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更有利于課堂的精彩生成。學生充分感知教學內容后,會形成更成熟的想法,通過交流、思維碰撞,精彩的闡述會在課堂引發,智慧的火花會在課堂迸發。所以我們要利用好這一環節,促使學生自主預習,促進學生自學能力的形成。
(二)自主閱讀
葉圣陶先生說過:“學語文主要靠學生自己讀書,自己領悟”。在閱讀教學中,一要引導學生根據教學要求與年級特點,設計自己的閱讀目標;二要培養學生自主閱讀的方法。我們與學生一起總結出“自我閱讀五步法”,即:一讀,感知內容;二讀,解詞賞句;三讀,理思路習方法;四讀,質疑釋疑;五讀,閱讀鏈接,以課文為圓心進行拓展閱讀。這樣,學生在自讀、自悟式的語文學習中,和同伴交流心得,交換思想,生成新的認知,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
.(三)自主觀察
告訴學生應該觀察什么,指導學生怎么觀察。集中精力觀察,力爭做到看準、看細,避免感知信息的片面性,同時還要善于帶著問題,抓重點、抓本質,對于一些異常現象也不放過。
(四)獨立思考
上課時盡可能使學生眼、腦、手并用;課后作業要督促學生獨立完成,克服依賴教師講的習慣;每次考試之后,進行試卷講評,可由學生自己先評。
(五)自主整理、歸納
在進行完一個單元,半個學期、一個學期的學習之后應該讓學生學會總結的方法,主要有畫知識結構圖、概括歸納、比較總結等。
三、營造自主質疑的氛圍,使學生養成“善學”的習慣
(一)自主質疑
“疑乃思之源,思為智之本”。有疑才有思,有思才有問,有問才有悟,對教材質疑,對同學質疑,對師長質疑,在一切有疑處質疑。教學中,文章的主要內容、詞句段的隱含義、言盡而意未盡處等,都要著力引導學生關注。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質疑,不但活躍了學生的思維,更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因此,我在教學中總是創造機會讓學生質疑問題。例如:在教學《再塑生命的人》時,我鼓勵學生質疑。學生經過思考后,會提出很多問題,有的同學問:“為什么生命要“再塑”呢?”這個問題問的非常好,對于理解課文內容和主題有很大的幫助,因此,我就組織學生討論、解決問題。這個問題解決了,學生不但從中體會到了沙莉文老師高超的教育藝術,而且也幫助學生很好地理解了“再塑生命”的深刻含義是什么,加深理解了課文.
(二)自主釋疑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可見,勤于思考對于求知是多么重要。學生不會思考,不掌握學習的方法,必然失去求知的興趣。教師要重方法的指導,輕結果的給予,凡學生能自己解決的問題一律讓學生去探詢結果,讓學生充分展開想象的翅膀,去“標新立異”“異想天開”,讓學生在釋疑中體驗思考的樂趣。對于學生的質疑,教師不一定都親自給予解答,有的問題,如能讓學生互相討論、互相啟發,不僅能提高他們的解疑能力,而且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參與意識,使他們得到充分地發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