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科技的進步與發展,微信購物走進了我們的生活,成為了當今流行的購物方式。但是作為新興事物,由其引發的法律問題逐漸顯露出來。本文認為如何利用法律手段對其進行規制,從而更好的保護消費者權益,同時引導其健康有序的發展,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 微信購物 微商 消費者 權益保護 法律法規
作者簡介:朱芃抒,天津市河東區人民檢察院反貪局干部。
中圖分類號:D920.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7.130
近年來,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移動終端的不斷成熟,網絡購物已經成為了人們生活中最為普遍且不可缺少的購物方式。當微信成為當前最為流行的社交軟件,無孔不入的網絡購物也走進了微信的“朋友圈”,微商也成為了當前最為流行的兼職職業之一。
微商是通過互聯網進行經營活動的概稱,可以通過微信,可以通過qq,微博等等移動終端來實現。并且,不僅從事商品交易的叫做微商,從事網絡服務的,也屬于微商范疇。微商“低門檻、輕成本、微創業”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隨著手機越來越智能,移動網速越來越普及,人們的社交活動慢慢從傳統的計算機終端轉移到了手機軟件上。據統計,截止到2015年6月,微信的注冊用戶數量已達9億,微信早已成為中國甚至全亞洲地區擁有最多用戶群體的移動社交工具。如此可見,如此大規模的用戶群體,帶給電商巨大的商機。同時,由于通過手機軟件經營電子商務的模式方式靈活,交流方便,付款便攜,且成本低廉,無行業限制,傳播速度快,在當今這個崇尚創新的時代中迅速發展起來。但是,由于新興事物的法律滯后,微商沒有準確的法律定位,沒有相應的法律監管,導致很多諸如知假買假,網絡詐騙,維權難等問題凸顯出來,引起社會普遍關注。
一、主要問題
(一)個人信息及隱私的泄露
冒充熟人進行詐騙短信以個人信息的泄露為前提,可見,個人信息泄露已經成為網絡詐騙的主要原因。通過微商進行購物,需要提供給對方自己的住址電話等基本個人信息,同時,往往需要將經營者拉入自己的朋友圈,有些沒有隱私意識的用戶,對于朋友圈的陌生人不進行隱私設置,這時,自己的個人生活狀態,社交圈子以及個人愛好等個人信息都會暴露在陌生人面前,一些不法分子就利用了這一點獲取他人隱私,掌握強大的個人資料,更有甚者將他人個人資料隱私進行交換與買賣,為網絡詐騙提供了方便。
(二)侵犯消費者知情權
微信購物的一大弊端就是消費者根本見不到摸不到實物,最多只是從手機上看到圖片或者視頻,其他的基本信息只能通過賣家的描述進行了解。所以,極有可能出現知假買假,提供虛假信息等情況,買家很容易因賣家的虛假描述而蒙蔽自己的雙眼。總而言之,微商的運營主要依賴的是賣家的口碑及買家的信任。一旦買家錯誤判斷而買到質量不合格或與描述不符的“假貨”,也只能通過社交軟件與賣家理論進行維權,賣家完全可以不予理睬甚至將買家拉黑,維權難由此體現出來。
(三)缺乏監管,導致微商三大毒瘤“變相傳銷、假貨泛濫、過度營銷”
現在微商圈子中普遍存在的三大“毒瘤”——即“變相傳銷,假貨泛濫和過度營銷”。現階段,這三大“毒瘤”儼然成為微商發展的絆腳石。由于缺乏網絡監管,形形色色的品牌代理不斷涌入我們的朋友圈,但是這些品牌,往往是質量不過關,甚至是三無產品,而我們的代理甚至都對這些不得而知。雖然媒體一再報道,“微傳銷”也只停留在被識破的階段,由于網絡監管的不完善,打著“代理”旗幟的傳銷仍然活躍于微店之中。據業內人士透露,有一種軟件被稱作“刷單神器”,這種誤導行為,理論上已經構成欺詐。
二、微商界消費者維權難的現狀
(一)消費者缺乏維權意識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微信購物后被騙卻不維權,真正拿起法律的武器主動維護自身權利的寥寥無幾。可能是礙于朋友間的情面,可能是因為消費金額不高,所受損失不大,也可能覺得維權費時費力,殊不知,這便更縱容了不法商家,導致了“朋友圈”中假貨泛濫,助長了不良商家侵犯消費者權益的囂張氣焰。
(二)消費者維權取證難
由于微信購物并非“親眼見摸的著”的購物模式,而是完全在一個虛擬平臺上購物,所以消費者若想獲得真實的商品信息很難。而購物的過程憑證也只能是一些聊天記錄截圖,支付截圖等等。且不說這些證據并無現有的法律規定確認其有效性,這些證據隨時可能被刪除或者被破壞,而且其可偽造性強,很難判斷其真實性。所以,一旦上當的消費者想要維權,往往被拉黑不說,單舉證這一點已然不易,后續更無法開展。
(三)主體很難確定
由于微信購物完全置身在虛擬平臺,賣家和買家的名稱都是“網名”,當然更是見不到“廬山真面目”,所以一筆交易完成,往往除了微信號,得不到對方的任何真實信息。一旦消費者買到假貨想要維權,除了舉報微信號,往往沒有任何有效信息可以提供。而通過這個僅有的微信號,最多是對其進行封號處理,后續也無法找到不法經營者本人。所以,維權難再次被體現出來。
(四)責任主體難劃分
微商的經營有很多模式:有直銷模式;有代購模式,從國外購買商品直接郵寄給國內的消費者。這其中,除了直銷模式中,是廠家直接接觸消費者,廠家是直接責任主體外,其他模式中,至少都有生產商,和銷售商。當然大多還有經銷商,代購商,投遞商等等主體,這時的責任主體很難確定。因為在后幾種模式中,廠家信息無法直接獲取,都需要中間商進行間接獲取,所以其是否有工商登記,是否有獨立人格以及廠址等信息,有些中間商都不知道,消費者更不得而知。一旦消費者權益受到損害,消費者連起訴誰都無法確定,維權從何而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