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曉瓊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針對語文課堂上出現教師滿堂灌的現象,許多有識之士呼吁閱讀教學要返樸歸真,實行"以讀為本",要讓朗朗的書聲回到教室。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組織教學時,能始終引發學生的閱讀需要,激發學生讀課文的高漲熱情,有效地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一、通讀感知。
我們拿到課文,毫無疑問,總是先通讀一遍,對課文進行“整體感知”,這是最自然不過的。然而以往的課堂教學,我們很少聽到教師課始就說“自由高聲朗讀,把課文讀準確、讀流暢。”的,而是想方設法地巧設導語,或創設情境,或改變教學程序,出其不意地“直奔中心”等。當然,做得好,這樣會使課堂更靈活,更能發揮師生的創造性,提高閱讀效益。但也有許多課前的導入,不是從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而標新立異,讓人有一種“作秀”之嫌。譬如課堂伊始,教師就問學生:“你最喜歡讀那個段落?為什么喜歡?”試想,學生沒有對課文的充分閱讀,何來的感悟?
假如,我們能更多地從培養學生的讀的能力出發,這個階段,不管你怎樣設計導語,你必須要給學生提供讀充裕的通讀課文的時間,讓學生借助各種閱讀工具自由地、充分地朗讀課文,感知課文中的語言信息,把課文讀通并初步讀懂。很多教師,在第一課時,總是讓學生反反復復地讀課文,自由讀,指讀,“開火車”輪讀,對于難讀的長句,教師還進行示范輔導。我覺得,花這個時間,是非常有必要的。為了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可采用以下幾種方式:
(一)這種讀具全面性全體性。讓全班同學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自由地朗讀課文,他想怎么讀就怎么讀,但注意要出聲讀、大聲讀。這時速度快的可以多讀幾遍。
(二)選擇讀。這種讀是在點上著力。在自由讀的基礎上,讓同學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段來讀,或選擇認為自己讀得最好的一段來讀。這一環節可以激發學生的表現欲望,充分地展示自己。學生會無形中學會選擇,學會評價。同時,也可促進同學間的互相學習與共同提高。
(三)接段讀。這是點面結合式的朗讀。因為課堂時間有限,選擇性地讀范圍較小,不能讓大多數學生都得以展示,因此無法滿足全班同學的愿望。這就可采用接段讀的方式,即讓學生喜歡讀第一段的同學站起來讀,讀完后坐下,再讓喜歡讀第二段的站起業接著讀。這樣一段一段接下去,到最后一段時,可提醒一下,還沒讀過的同學請抓住機會來站起來讀。一輪下來,全班同學都能讀到他最喜歡的一段,有的同學可能還會讀好幾段。這就為他們創造了充分讀的機會。有的課文段落數較少,而每個段落又較長的,不宜用接段讀,可選段改為接句讀。
(四)分角色試讀。俗話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可見讀書感悟是一種個性化的行為,在閱讀教學中我們要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自己讀課文,在自讀課文中有所發現,有所感.悟,并尊重學生的閱讀體驗,讓學生進行交流,在交流中受到啟發,得到提高。這樣學生有了閱讀的自主權,他們也就更愛讀了。
二、細讀悟語
“細讀悟語”階段的教學最能反映出教師的創造力,往往是課堂教學中最精彩之處。我們教師在評課時,常是用“高潮迭起”“異彩紛呈”等詞加以贊美。但教師在追求這些效應時,卻往往犯這樣的毛病,語言訓練不扎實,忽略了學生深入地“讀”課文的過程,使分析架空,也就是忽視了學生語感能力的培養,不是教師拼命地講解與分析,就是學生游離了課文的語言,高談闊論。
這一過程的開展,教師必須引導學生對課文的仔細閱讀,問一問學生讀懂了什么?建立在學生自讀自悟的基礎上,開展學生、教師、文本的對話,這些"對話"反過來,又促進學生對文章的細讀,發展了學生的語感。要保證學生細讀的質量,細讀必須體現以下三個特征。
(一)讀思結合。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讀。問題有時可以是教師點撥的,但更需要培養學生自己發現問題的能力。讓學生有意識地將課文與先前的生活經驗、閱讀經驗聯系起來,就能找到所學課文的異點,從而發現問題。有了問題,學生帶著問題讀書,目標明確,就讀有所得,讀有所悟,達到教材所要求的"在閱讀實踐中逐步學會獨立思考,學會讀書"。
(二)讀議結合。課堂就是同學們交流的平臺,讀書要與討論交流相結合,要強調師生、生生互動。沒有交流,與文本的對話就無法開展,交流會促使閱讀活動更加深入,交流也會使學生在一些閱讀誤區中返回過來。教師適時點撥、導讀,正確處理"自主感悟"與"價值觀導向"之間的關系,肯定正確,糾正錯誤,平等對話,又發揮好"平等中的首席"的作用。讀議結合,以議促讀,以讀促悟,以悟導讀,讓學生在課堂上充分自由地開展閱讀活動。通過讀議結合,讓學生加深對語言文字的感悟,在瑯瑯的讀書聲中,課文的優美意境、思想感情得到了充分的展現,學生的語感得到了培養。
(三)讀練結合。閱讀教學離不開語言文字的訓練,各種訓練都要以讀為基礎。練習并非都是要學生拿起筆來寫,通過比較讀、對比讀、換詞讀、刪詞讀等的精心設計,都是體悟語言,培養語感,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有效的訓練。
課堂里師生平等共同學習,在讀中思議,在讀中質疑釋疑,在讀中理解感悟,學生學得自主,學得愉悅,學得扎實。
三、品讀悟情
有了對課文內容和作者語言特色的理解,我們就會自然地從心中產生一種與課文內容相和諧的激情,有一種與作者心靈的溝通的需要,這就要通過有感情地朗讀來實現。對課文進行品賞玩味地讀,更深入地去感悟作品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從而更進一步地升華思想,陶冶情感。這一環節的讀,教師往往出于自己對課文的感,悟,精心輔導學生“應該怎樣讀好課文”,刻意采用“渲染導情”“范讀激情”等手段教學,但有時效果卻不一定好,因為學生的感悟與教師不一定是同步,這樣做也忽略了學生的主體性。這時,我們不妨放手讓學生自已品讀,采用“讀中悟情”、“評讀促情”的辦法進行輔導,教師在學生讀完課文后,這樣問“你為什么這樣讀?”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感悟,自覺地糾正不正確的朗讀方法。為了提高朗讀興趣,活躍氣氛,教師就設計多種形式的表演性朗讀。如分角色讀、表演讀、游戲讀等。也可組織小組、女生組、男生組、全班等不同范圍的齊讀,有時也可配合進行錄音或教師的范讀,在品讀中加強感情交流,實現共同升華。
當然,教無定法,要體現以讀為本,也并非都要有這樣一個讀的過程,還是要以本文開頭提到的兩個“本”為基礎,教師要根據文章體裁,寫作特色,學生年齡特征,知識水平等具體情況,組織學生的讀的過程。文章難易程度不同,以及學生對這類文章的接觸程度不同,教學方法也應有所不同,或省略一些步驟,或改變一些讀的順序,這樣的課堂才會有活力,有生氣,深得學生的喜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