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琴
摘要:良好的學習習慣有利于小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那么作為教小學師,如何在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呢?本文主要從學生書寫習慣;傾聽的習慣;勤思好問的學習習慣;完成作業和檢查的習慣;讀書看報的習慣等方面進行論述。
關鍵詞:培養;學生;學習習慣
習慣是一種長期訓練而慢慢形成的良好行為,好的習慣使人受益終身。習慣不是某種知識,也不是什么超強能力,但它是一種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具有永久性的推動力,能使人變得越來越具有內涵修養。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我國近代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十分注重習慣的培養,他認為:“教育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可見學習習慣培養的重要性、必要性。
一、培養學生良好的書寫習慣。
寫字是一項重要的語文基本功,是鞏固識字的手段,對于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起著重要作用,必須從小打好基礎。俗話說:字如其人。寫字的過程就是學習做人,培養學習態度、習慣的過程,孩子們的情感會從中得到熏陶。郭沫若曾說過“培養中小學生寫好字,不一定人人成為書法家,總要把字寫得合乎規范,比較端正、干凈、容易認。這樣養成習慣有好處,能使人細心,容易集中意志,善于體貼人。”可見抓好寫字教學,對培養學生良好的書寫習慣是何等重要!良好的書寫習慣包括認真的書寫態度,正確的執筆運筆方法和寫字姿勢等。在這幾年的教學實踐中,我針對剛入學的一年級小學生可塑性很強和“先入為主”的特點,首先向學生示范正確執筆寫字的姿勢,然后進行嚴格的訓練,使學生真正做到書寫時“頭正、身直、肩平、足穩”。再把書寫姿勢的基本要求和執筆方法寫在黑板上,要求熟記,自我檢查。每節寫字課和學生作業時我先抽查學生的書寫姿勢,然后讓學生按要求擺好姿勢再開始寫,以強化學生養成良好書寫習慣的意識。在寫字過程中,我經常表揚書寫姿勢好的學生,糾正差的,并提醒學生觀察糾正自己的寫字姿勢。我還在班級中定期舉辦“寫字”優秀作品展,要求每個學生在做到姿勢正確的基礎上才可以參評參展,以促進班級群體重視寫字習慣的養成。在經過長期的訓練之后,學生養成了較好的書寫習慣,書寫質量也不斷提高。
二、學會傾聽的習慣。
聽老師說,聽組內同學說,聽他組同學說。 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學會傾聽他人的講解,只有認真傾聽才能提出不同的見解,讓學生在“自助、互動”中學習,當然小組長要監督易“開小差”,精神不集中、貪玩的組員,給予及時引導,從而幫其改正不良習慣。在其他組發言時更要認真傾聽,聽其正確觀點,糾其錯誤觀點,或補充發表自己的見解。
三、勤思好問的學習習慣
要學好知識,學生必須具有強烈的求知欲,濃厚的學習興趣,積極的探索精神,頑強的意志品質。為此,教師就應充分利用一切機會穿早條件,使學生在課堂教學中集中精力,專心聽講,勇于鉆研,大膽發言,并逐步養成習慣。
1.以榜樣做示范,激發學生思考。
根據小學生好模仿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及時地發現一些學生可以效仿的事例,多一些激勵性的詞語觸動孩子的心靈。如:“因為你肯思考,所以你的發言很精彩”、“你的想法真是與眾不同”、“你很善于傾聽”、“你的作業是同學們學習的榜樣”,“你提出的問題很有研究價值”等等。這樣,就能讓學生在榜樣的影響下,養成勤于思考的良好習慣。另外,我班也有一些各方面表現優秀的學生,她們在班中有一定的威信,平時讓學生以她們為榜樣,做到勤學善思、作業認真、上課積極發言
2.多鼓勵學生主動質疑。
從低年級帶市,先要培養學生不懂就問的良好習慣。低年級學生還比較敢問,對不懂就問的學生要表揚。到了中高年級,學生由于心理上的原因,怕問。因此,教師一旦發現學生練習中的錯誤,要耐心詢問學生哪里不懂,要以鼓勵、誘導、啟發等尊重、愛護學生的發法,使學生樹立學習的信心,切忌責怪。對學有所長的學生,則還要鼓勵他們提出不同見解。如果學生不會質疑,教師要要設疑。通過經常訓練,學生就從無疑到有疑,從不會質疑到會質疑。教師在教學中,要積極引導學生思考,滿腔熱情地鼓勵學生發問。啟發學生在閱讀課本和聽課時,把疑難的地方隨時畫出來,特別是對書上的新課敘述部分,使學生養成逐字逐句細看深究的習慣,哪怕對一個詞產生疑問也要提出來。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學習實際,幫助學生克服自卑不敢發問,滿足與一般理解的傾向,教師對各類學生的質疑都要給予鼓勵,樹立學生的自信心,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習慣。
四、重視培養學生養成認真完成作業和仔細檢查的習慣
作業是學生加深識記和理解的過程,是幫助教師及時了解和檢查教學效果的過程,也是學生最基本的實踐活動的過程。學生寫作業明確要求:(1)正確;(2)速度要快;(3)潔凈;(4)自己仔細檢查;(5)相互檢查;(6)及時交;(7)自覺改正。完成作業,是學生最基本、最經常的學習實踐活動。學生的學習習慣尤其差,學生不完成作業司空見慣,實在令老師頭疼。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也正要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一點一滴地加以耐心培養。學生一旦養成了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那他們也就可謂是學會了學習,教師也就做到了:“教是為了不教”。抓學生作業是一個長期的工作,但是“萬事開頭難”,只要能采取適當的方法,堅持不懈,一抓到底,并設法調動他們學習的興趣,學生不完成作業的“頑疾”便會得以救治,作業管理便步入正軌了。
五、讀書看報的習慣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凡是那些除了教材以外什么也不讀的學生,他掌握的知識就非常膚淺。”他還說,讓學生變聰明的辦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量,而是閱讀,再閱讀。我國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在談到自己語文能力的獲得時,說課內學習、課外閱讀應是"三七開"。在信息化時代,閱讀將是人們搜集、處理信息最重要的方式之一,會不會閱讀將決定一個人向社會獲取智慧的能力。要學好語文,光讀幾冊教材是遠遠不夠的。因此,要增加學生的知識,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必須重視課外閱讀,必須大量地閱讀課外書籍,從書中獲取豐富的精神養料。
有人說,兒童的心田是塊神奇的土地,你播種了一種思想,便會有行為的收獲;播種了行為,便會有習慣的收獲;播種了習慣,便會有品德的收獲;播種了品德,便會有命運的收獲。也有人說,行為養成習慣,習慣造就性格,性格決定命運。可見良好習慣的養成對人生的重要,我們相信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肯定會讓學生在語文學習方面受益匪淺,乃至會影響學生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