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
中圖分類號:G812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009-9328(2017)03-000-02
摘 要 運用文獻資料與邏輯分析的方法,以當前新形勢下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為著力點,從社會學的角度初步探討群眾體育的發展與社會建設的關系,為今后體育社會化的發展道路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關鍵詞 群眾體育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社會建設
一、前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通過經濟建設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促使我國的經濟得到了長足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出現了許多的矛盾和問題,比如教育、醫療衛生、就業問題、民生工程等方面,群體性事件不斷增多,引發諸多社會問題。雖然當前我國在推進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過程中面臨不少的問題和挑戰,但是也存在很多難得的有利條件。要解決這些社會問題,我們必須注重并重現社會建設。我們要充分整合社會建設的有利條件,抓住機遇,進一步推進我國社會主義社會建設,從而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打下扎實的社會基礎。社會建設的重點在于人的建設,這就不難看出許多的社會問題的源頭都來自于人,如社會風氣欠佳,道德失范現象普遍;社會分配不公,貧富懸殊加劇;公共政策有待加強,上學難看病難住房難等攸關國計民生的矛盾依然突出;權力制約失缺,腐敗現象嚴重等。社會建設注重以人為本的理念,這恰好與發展群眾體育的理念是一致的,因此積極參與和開展群眾體育對社會主義社會建設具有促進作用。
二、我國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主要內容
社會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總體布局的有機組成部分,其目標是社會和諧,要求社會系統的各要素之間、各要素內部之間都保持一種和諧狀態,各個階層、各個利益群體的需要都能得到有效的滿足。社會建設是一個系統的整體,其基本內容大體包括如下部分:社會體制、民生工程、社會事業、社會管理、社會規范、社區建設、社會組織、社會結構[1]。在我國,社會建設通常包括國家教育事業、科技事業、文化事業、醫療衛生、體育事業、勞動就業、社會保障、社區建設、旅游事業、人口與計劃生育等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具有公眾性、公用性、公益性和非營利性的主要特征,無不與人有著密切的關系[2]。總的看來,社會建設的主體是人或者是由人組成的單位或群體,簡而言之社會建設就是完善人的建設的過程。
三、我國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有利條件
社會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的有機組成部分,其目標是社會和諧,要求社會系統的各要素之間、各要素內部之間都保持一種和諧狀態,各個階層、各個利益群體的需要都能得到有效的滿足[3]。伴隨著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國家對體育事業大力支持和投入,這將是體育發展在我國社會主義社會建設過程中發揮積極作用的好機會,也是全面推進《全民健身計劃》最佳途徑,體育的發展在社會主義社會建設過程中必將起到穿針引線的作用,尤其是群眾體育在社會規范、社會管理、社區建設、社會組織、社會結構等方面的積極促進作用。
四、以群眾體育為基礎促進我國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基本內容
(一)群眾體育與社會結構
社會結構通常是指人力資源在教育水平、文化類型、宗教、職業、社會地位階層、組織內雇傭等方面的結構。體育需求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的一種較高層次需求,是人提高自身生活質量、滿足人的情感、自尊以及自我實現需求的社會文化形式[4]。群眾體育的參與具有很強的包容性,可提高整個社會的活力。經常參加體育活動,可以給人以良好的精神面貌、健康的肌體和陽光的膚色;而在機能上則增加了自身的抵抗力、適應力和生理的調節能力,使人們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保持旺盛的體力、充沛的精力和良好的承受力,減少亞健康狀態的侵襲,改善和消除由于膳食結構不合理導致的負面效應[5]。因此,積極地參與到群眾體育中去,保持身心健康和精神快樂是人們生活中最重要的環節,同時也是提高生活質量、提高社會活力的基本保證。另外,群眾體育對于改善人與人的社會關系也有積極的作用。現代社會競爭非常激烈、生活節奏加快,造成精神壓力很大。當我們參加體育活動時,身體的各個器官因得到適宜刺激,產生舒適感,加上群眾體育又具有輕松愉快的氛圍,人們的精神緊張和心理壓力會得到較大程度的釋放,因此,參與群眾體育對調節身心健康有著很好的作用。
(二)群眾體育與社會規范
體育參與的公平、公開、公正是開展群眾體育活動的基本原則之一,社會建設同樣也需要公平、公開、公正的社會氛圍,兩者一拍即合地產生了聯系。體育公平作為社會公平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公平在體育領域內的延伸和體現,是實現社會公平的一種重要的途徑[6]。首先體育參與要求起點公平,一是體育權利平等,指的是與政治上、經濟上的平等權利相對應的體育上的平等權利;二是體育機會平等,指每個人不受性別、種族、出身、經濟地位、居住環境等條件的影響,機會均等地參與體育活動。其次是體育過程公平,指公民在參與體育活動的過程中得到平等的對待,即政府或社會向公民所提供的體育條件在形式上、數量、內容、質量等方面是相同的。體育公平理念的核心就是體育過程公平,因為體育過程公平既是體育起點公平的延續,又是體育結果公平的必要前提。第三是體育結果公平,指每個人都能有效利用政府或社會所提供的體育條件與機會參與體育,進而促進身心發展。因此人們在參與群眾體育的過程中極其渴望感受到公平的氛圍、公正的判定以及公開的結果。從社會建設的角度來說,體育參與的公平性對于改善社會建設和提高社會規范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公平涉及到我們每個人的切身利益。只有遵守體育法則,才有公平可言,這與當前我國社會建設中的法制建設是一致的,對于幫助人們養成遵紀守法的良好行為習慣,維持社會和諧穩定發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三)群眾體育與社區建設
社區建設是社會主義社會建設過程中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而群眾體育的發展又是社區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二者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因此社區群眾體育的開展對于社區建設具有錦上添花的效果。社區體育就是以城市社區為單位,以社區成員為主體,實行政府部門支持,體育部門指導,社區部門參加,為社區部門提供體育社會保障的群眾性的體育活動[7]。由此可以看出,社區體育的發展也就成為社區建設的一部分。社區群眾體育的發展為社區文化建設輸送源源不斷的能量,定期開展社區群眾體育活動,對于維持社區穩定,促進社區居民的感情交流,豐富社區文化建設,提高社區居民的生活質量具有積極作用。
(四)群眾體育與醫療衛生、健康的生活方式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人們越來越感受到來自生活和工作中的巨大壓力。我們都知道健康是我們進行一切社活動的前提,因而在21世紀的今天,人們越來越關注個人健康。健康是人民群眾的迫切需要,是追求生命和生活質量的前提和必要條件。黨的十六大把人的素質列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不可或缺的因素,將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列為我國民族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把全民族的健康素質明顯提高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之一。加強群眾體育的發展,提高人民群眾的健康,有助于減少我國醫療衛生保障體系的壓力,養成人人樹立終身體育健康意識。體育將發揮著提高人口素質、改善生活質量和豐富現代生活方式的新功能[8]。因此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是當代人民群眾迫切需要的生活內容,也是人民群眾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群眾體育的發展就提供了這樣的一個良好環境。
五、結論
(一)我國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發展為群眾體育的發展提供了平臺,群眾體育的發展也促進和完善了我國社會建設,二者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
(二)群眾體育的發展對于完善我國社會結構,改善社會關系具有潤滑作用。
(三)群眾體育的發展有利于增強社會的公平意識,增強人民群眾的法制意識,完善社會的法制體系,營造和諧的社會公平的氛圍。
(四)群眾體育的發展豐富了我國在新農村建設和城市社區建設的內容,有利于改善人民群眾社會關系,促進彼此交流,維持家庭和社會的穩定。
(五)群眾體育的發展有利于增強人民群眾的健康意識,樹立終身體育鍛煉的觀念,也促進了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進一步發展。
參考文獻:
[1] 周艷.社會建設理論體系的構建[J].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3(2):7—11.
[2] 王志章.關于社會建設中人的建設問題的路徑探析[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9(4):25—35.
[3] 唐秋影.社會建設中人文精神的構建路徑[J].理論學習.2011.2
[4] 丁潔.群眾體育資源整合模式研究[J].新鄉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30(10):59—62.
[5] 朱家新.群眾體育與社會和諧發展的社會學視角[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06.26(4):1—3.
[6] 戴虧秀.我國群眾體育公平缺失與政府責任研究[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1.30(3):42—45.
[7] 杜雪峰.小康社會社區體育市場表現特征分析[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5.22(5):29—31.
[8] 胡小明.新時期體育社會功能的轉變——三論體育文化屬性的皈依[J].體育文化導刊.200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