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懷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009-9328(2017)03-000-01
摘 要 德育是體育教學目標之一,高中體育教學有著豐富的教材內容,體育教師有必要通過挖掘不同教材內容所具有的不同的德育價值,提高與促進高中學生身體素質的同時實現對學生德育的培養。
關鍵詞 教材內容 高中體育課 德育
體育教學是整個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高中體育教學中不但要提高學生身體素質,還要發展學生的思想道德。毛澤東同志在《體育之研究》一文中提出:“體育一道,配德育與智育,而德育皆寄于體,無體是無德智也。”教育部副部長王湛在“二十一世紀德育發展方向”研討會上提出:“德育”比“育才”更重要。可見學校作為思想道德建設的主陣地,道德教育滲透在各學科的教學中[1]。體育教師加強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不僅是體育教學的重要任務,也是提高體育教學質量的重要環節。高中體育課教學內容相比小學與初中,少了趣味性與游戲性,側重于體育運動技術與技能的學習,不同的體育運動項目蘊含著不同的德育因素,作為高中體育教師實施課堂教學教育,需要從教材的本身出發,切合教材中的知識、技術技能與德育的結合。
一、田徑運動練習培養堅強意志品質
田徑運動教材是高中體育教學的基礎,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規定,在運動技能的選項學習中,要求學生在田徑類項目中至少必修1學分,分投擲、跳躍、跑三大部分,是速度、力量、耐力等素質的綜合體現,可以對學生提供不同的教育價值。例如跳躍與投擲培養學生勇敢果斷、沉著冷靜、勇于進取與努力超過空間的精神。跑類中,快速跑用最短的時間發揮最高速度,培養學生節約時間與珍惜生命的習慣意識;障礙跑在保持快速跑動的情況下,連續跨越障礙,培養學生具備征服障礙的勇氣與勇于克服困難的品質;接力跑是田徑運動項目中唯一的集體項目,在規定的接棒區內完成傳接棒,培養學生團隊合作的體育精神與道德;耐久跑是以耐力為主,最考驗人的意志品質的運動項目,需要憑借持久努力與堅定信念不斷克服自身的“極點”而到達終點,也是高中學生最恐慌的運動項目,尤其高三女生[3]。
二、球類比賽培養團結合作精神
球類運動是高中體育教學內容中選項學習的組成部分,是學生比較喜愛的學習內容,尤其是男生。球類運動包括的項目較多,有主要三大球足球、籃球、排球,還有小球乒乓球、羽毛球等。無論是大球還是小球,除了發展學生速度、靈敏、耐力、柔韌等身體素質外,對于培養競爭與合作,頑強拼搏、積極進取、加強人際交往與團隊意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例如在籃球教學中,不但要讓學生學習到基本的運動技能,同時還要根據學生籃球技術技能的水平合理平均分組進行教學比賽,讓學生實踐與體會并總結,啟發學生在比賽中不僅提高與鞏固動作的技術技能,更重要的是整個團隊的合作與團結,同時培養“勝不驕敗不餒”的良好心理品質,為學生以后的學習深造與工作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礎,同樣在小球類雙打比賽中,能夠增進學生之間的相互了解與配合。
三、對高中體育課德育滲透的建議
蘇霍姆林斯基說:“人的文明最精細的表現在情感的文明里,學校學習的許多東西,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被遺忘,但是人的思想接觸過的文化財富,會在我們的心靈里留下痕跡。”高中階段是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的關鍵時期,體育教學不同于其他學科,在身體運動技能練習的同時還要將學生的個性心理特征和思想品德考慮到其中,利用有效的教學過程對學生進行思想方面的教育。
(一)理解教材,滲透德育
教材是教學的內容,教師對教材的理解與把握,直接決定著教師的教學目標、教法、教學組織形式及學生的學習效果。體育教學內容十分豐富,不同的教材有著不同的思想教育,倘若體育教師在課前沒有充分理解教材,在課堂教學中難免難以滲透教材的深髓,這就要求體育教師在備課時思考與挖掘不同教材中蘊含的不同的德育教育,把握教材中的各種因素,在教學中才能有的放矢的有計劃、有目的實施與滲透教材中的思想感情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身體力行,培養德育
在體育課堂中,教師就是學生最好的德育楷模。端正的教態、生動的語言、高超的技藝,及富有感染力的激情,都會成為學生行為習慣養成的“標桿”與“精神旗幟”。比如與學生一起參與教學比賽,對對手的尊敬、對隊友的照顧,都會成為學生的行為模仿對象;與學生一起耐久跑,與學生同甘共苦,學生會從心底激起戰斗力,勇往直前。
(三)突發事件,把握德育
體育課的活動空間比較廣泛,在體育運動中容易發生意外事故,比如籃球比賽中,會發生碰撞發生不愉快的爭吵事件,體育教師需要及時制止與引導,幫助學生建立“競爭、對抗、相處、和平”等社會關系。體育課堂上的突發事件不隨人的意志發生,體育教師應隨時留心注意,并對學生因勢利導,做出正確合理的處理,不錯過、把握住每一次課堂上的德育教育。
參考文獻:
[1] 苗培鵬.淺析德育在體育課中的作用[J].課堂內外教師版.2016(1).
[2] 鄔顯德,倪志明,王亞莉. 隊列隊形練習[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7.
[3] 符榮超.淺談高中體育教育中的德育教育[J].東方教育.2012(9).
[4] 丁澤科.體育課德育滲透的方法與途徑[J].新課程(中學).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