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一婧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009-9328(2017)03-000-01
摘 要 本文從身心協調發展的角度分析了通過體育課程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并從合理確定心理教育目標、改進教學方法、優化教學內容三個方面深入探討了在體育課上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具體思路,以期為體育教學的健康發展提供建議。
關鍵詞 體育教學 心理健康 教師 學生
一、引言
素質教育理念下,體育教學不僅應該承擔起培養學生健康體魄的重任,也應該發揮其在心理健康教育上的潛在價值和作用。針對當前學生心理健康的特點的成長困擾,體育教師應重點關注并調整教學思路,以促進學生身心協調發展。
二、體育教學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當前,隨著社會和教育環境的變化,我國越來越多的青少年表現出程度不一的心理健康問題,集中表現為意志力薄弱、抗挫折能力差、團隊意識差、危機意識薄弱等。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因為在知識經濟時代下,學校和家長都片面地追求學生學習成績的出彩,忽視了具有同等重要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很多學校將主要教學精力放到學生智力教育上,而忽視了心理健康等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導致學生身心發展不協調。再加上家長的寵溺和嬌慣,破壞了學生意志品質成長的家庭環境。素質教育理念下,追求學生身心的協調發展是教育的基本任務,而體育教學中蘊含著豐富的心理教育元素,在促進學生身心協調發展方面能發揮重要作用,是全面提升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的有效途徑。
三、體育教學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具體思路
體育既是身體的運動,也是精神的旅行,其蘊含的精神屬性為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奠定了基礎。學校體育既能夠強健學生的體魄、豐富學生的知識,也能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體育教學需要充分結合學生生理和心理發展特點,秉持身心協調發展的理念,開展科學的體育教育。
(一)了解學生心理狀況,合理確定心理健康教育目標
在體育教學中開展心理教育,教師首先應該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況,學生生理、心理以及學習成績的差異會使學生在體育課上表現出如下的不良心理特征:逆反心理;焦慮心理、害怕心理、自責心理、依賴心理、沖動心理、孤獨心理、過敏心理以及異性心理等。在體育課中,那些身體素質好或學習成績好的學生敢于表現自己,自信心非常足,而身體素質較差或成績較差的學生往往會產生自卑心理,在鍛煉時畏手畏腳,背上思想包袱。而有的學生表現欲望強烈,對于一些自己難以完成的動作,在虛榮心驅使下也會強行完成,最終招致失敗,產生挫敗感。這些負面的心理歷程往往會讓學生背上沉重的心理負擔,體育教師應該進行深入細致的調查以確定合理的教育目標,如培養學生控制自我情緒的能力,培養學生發展人際關系的能力,培養學生健康的學習心理等。只有明確教學目標,才能確定教學內容和方法,開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改進教學方法,營造心理健康教育氛圍
體育課上貫徹以生為本的理念,尊重學生的主體意識,是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前提。學生身心發展的差異性、體育項目的差異性以及運動能力的差異都會對學生在體育課上的積極性造成影響。教師要善于在體育課上激發學生實踐和創新的精神,以爭取展示和表現自己的機會。每節課后布置下節課的教學任務,給學生預留充分的準備時間,從而提升在課堂上的表現,培養學生的自信心;體育實踐教學環節中,爭取讓每一個學生都獲得表現機會,確保學生通過鍛煉克服緊張、閉鎖、畏難的心理,提高他們的心理適應能力;改變傳統教學方法偏重成績的做法,為學生營造快樂學習氛圍,消除他們的壓力感和緊張感,如在1000米跑的項目中,對于體能好的學生可以適當提高成績標準,對于體能差的學生可以適當降低成績標準,從而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獲得成功體驗,培養他們自尊、自信等積極的心理素質。總之,體育教師只有根據學生心理素質的發展特點適當調整教學方法,才能使體育教學成為促進學生身心協調發展的主陣地。
(三)優化教學內容,促進心理健康教育
體育教學內容必須適應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兼顧他們的體育興趣并滿足實際的學習需求。體育教師可以擴大內容范圍,適當增加一些專項課、選項課等,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盡可能地提升學生的參與度。如增加一些集體競技的游戲環節,鍛煉學生的體力、意志力等,尤其適合于那些孤獨感和自卑感較強烈的學生。在游戲中,可以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每組的學生都會為獲得更好的集體成績而努力拼搏,進而相互幫助、學習、監督和鼓勵,從而發揮出有力的團隊力量,在促進學生情感交流的同時,也幫助學生克服了一些自卑、孤僻的不良心理品質,從而促進學生心理品質的健康發展。
此外,體育教師可以合理安排一些體育課外活動,賦予學生一定的選擇權,在充分尊重他們主體性的基礎上實現了心理健康教育從體育課堂到課外的延伸。體育課外活動實踐性強,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需求選擇運動項目,如籃球活動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和拼搏意識,長跑運動培養學生的吃苦精神和意志力等。
四、結語
總之,促進學生身心協調發展已經成為當前開展學校教育的共識,針對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體育教師應予以高度重視,適時調整教學理念,從改進教學方法和優化教學內容入手,切實發揮體育在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雙重價值。
參考文獻:
[1] 周博.試論體育教學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與實踐[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電子版.2015(6):55.
[2] 田厲鑫.試論體育教學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地位及作用[J].試題與研究:教學論壇.2015(18):59.
[3] 李廣東.新課程下中小學體育教學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考試周刊.2016(4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