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 李 歡
“應用技術大學”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產物,在我國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發展中還是一個比較新的概念。長期以來,我國從中職、高職到本科及研究生的職業教育體系尚未建立,職業教育“斷頭路”的問題一直存在。應用技術大學不同于普通本科高校,它具有應用性、區域性和生源多樣性等特征。目前應用技術大學在我國尚屬于比較新的辦學形式,其發展基礎相對薄弱,核心競爭力不夠突出。近年來,隨著諸多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和高職院校的轉型升級,應用技術大學陸續建立,越來越多的學者將研究視角對準這一概念。
綜觀當前研究,有如下幾個特點。從研究方法來看,大多數研究都集中于理論的建構,缺少實證性的研究,對國外應用技術大學建設模式、機制建設及特點作一般性介紹的多,結合國情及區域經濟發展實際的研究尤其是實踐研究比較少;從研究層次來看,大多偏重于微觀層面,缺少中觀和宏觀層面的相關研究;從研究角度來看,主要集中于教育學方向,缺乏多學科視角的研究;從研究深度來看,研究者多以個案為主,對應用技術大學建設的內在規律性和本質要求缺乏深入研究,其做法對其他高職院校開展應用型技能人才培養的指導作用不明顯;從研究對象來看,學者們對普通本科轉型應用技術大學研究較多,對高職院校升級為應用型本科研究較少。本文的研究對象聚焦于由高職院校升級而成的應用技術大學。
應用技術大學作為一種比較新型的辦學類型,首先,要明確人才培養目標,即以培養高級技工、高級技師、一線工程師、大國工匠為目標。其次,在培養模式上要對接區域產業,適應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傳承精益求精、誠實守信的工匠精神,為區域經濟發展培養技術精湛的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再次,在專業定位上,要突出重點專業,發揮優勢專業,建設特色專業,在此理念指導下對現有專業進行整體改善和提升,調整專業課程,使之符合行業企業對人才知識和技能的需求。此外,配合專業調整及課程改革,為學生廣泛建立校內實訓場所、校外實習實踐基地。
作為教育部正式批復的第一所由高職院校升級而成的應用技術大學——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受到天津市的重點扶持。以該校為例,其在得到教育部的批復之后,在具體專業設置上進行了探索,圍繞“中國制造2025”“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等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圍繞京、津、冀及環渤海區域經濟發展、產業轉型升級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結合該校原有優勢專業,經過深入細致的調研論證,最終確定飛行器制造工程、自動化和機械電子工程等3個制造類專業為首批本科專業,并于2016年正式招生。
天津市2017年全市教育工作會指出,增加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本科專業設置數量,支持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建設世界一流應用技術大學;全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創新,推動產業結構向高端化、高質化、高新化發展;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盡職業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眾多“中國工匠”。在此精神指導下,該校在教育理念上進行深入改革,認識到應用技術大學建設不是基本知識的輸入、不是基本課程要求而是基本能力的產出。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秉持著新型教育理念,設立與發展本科專業。2017年招生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軟件工程、通信工程、工藝美術、能源與動力工程和物流管理等6個本科專業,2018年招生金屬材料工程、質量管理工程、車輛工程、電氣工程及智能控制、財務管理等5個本科專業,壓縮高職專業,到2019年本科專業達到20個,高職專業壓縮到30個左右。
站在人才培養的高度上,在人才培養過程中,面向學校實際和社會需求,擺脫自身束縛、專業束縛和條件束縛,保證培養方案的科學性,通過畢業目標的達成,實現既定的培養目標。人才培養方案是實施人才培養的基礎,是在教學理念的指導下制定而成的。人才培養目標、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設置是學生培養的3大核心要素。人才培養目標的確定依據是科學的企業需求調研與分析;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取決于教學方式和學生認知規律;課程設置的基礎是以實際工作為導向開發的典型工作任務和技能要點。因此,系統設計科學的人才培養方案,就需要明確應用技術型人才的培養目標、確立符合人才培養與認知規律的人才培養模式及制定面向育人全周期的課程體系。
畢業要求覆蓋國家有關標準的要求,將畢業要求達成任務分解成各個教學活動,建立與畢業要求相適應的教學大綱,聚焦解決復雜工程問題,在教學內容和過程中體現復雜工程問題的一些特征。培養應用技術型人才具有獨特性,側重于對技術知識運用的強化,本質上不同于高等職業院校所培養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及研究型本科培養的科研精英,其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是“應用技術”。
在遵循應用技術人才發展規律前提下,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將其人才培養目標設定為:按照“重實踐、強基礎、校企化、國際化、復合型”的原則,培養“懂設計、能制造、會維修、知管理”應用技術型人才。具體而言就是培養專業基礎扎實、專業理論知識豐富、技術應用與實踐能力較強、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結構升級需要、職業素養良好、善于協調溝通,能合理運用新方法和新工藝解決生產實踐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具有國際化職業競爭能力,具有跨專業的職業執行能力的應用技術型人才。在涵蓋學習理論專業知識、提高實踐技能之外,人才培養目標在定位上更加注重對學生職業素養和社會責任擔當的培養和要求,在樹立學生精益求精的質量意識的同時,要求學生具有正確的職業觀和良好的職業道德,是對“工匠精神”的準確詮釋和傳承,實為一種職業素養的培育。需要強調的是,在職業資格證書的要求上,學生需要同時具備專業類和素質類技能證書,但不同的專業要求具有不同的職業資格。
基于“重實踐、強基礎、校企化、國際化、復合型”的總原則,緊緊圍繞“懂設計、能制造、會維修、知管理”的人才培養目標,剖析專業面向崗位群所需的核心技能與核心知識,同時,為了實施任務教學、項目教學,提高教學效果,達到“學以致用”的教學目標,選用企業典型工作任務或典型工作項目,并將相關性較強的教學內容進行重組,將核心技能、核心知識合理納入相應模塊或項目課程中,實施“教學做”一體化教學,強化核心技能和英語應用能力培養。重組后,共開設“公共基礎課程”“基礎技術技能實踐模塊”“技術理論課程”“綜合技術技能實踐項目”“企業實踐”及“畢業設計環節”等5大類課程,形成面向育人全周期的課程體系。
選用企業典型工作任務或典型工作項目,并將相關性較強的教學內容進行重組,構建模塊課程、項目課程及“四年不斷線”的企業實踐,將核心技能、核心知識合理納入相應模塊或項目課程中,系統安排“崗位認知、企業實踐、企業定制訓練、畢業實習”等企業實踐環節,著重培養職業技能和職業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與企業現場問題解決能力。結合企業真實的典型任務,在校內系統培育學生的基礎技術理論、基礎技術技能及綜合技術技能,在企業通過“崗位認知、企業實踐、企業定制訓練、畢業實習”等系統的企業實踐訓練,深化培養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及現場問題解決能力,實現“懂設計、能制造、會維修、知管理”的人才培養目標。
建立優秀教師激勵制度,重點培養師德高尚、教學質量高、創新能力強、在本專業領域有一定影響的教師,設定“教師名師”目標責任書,將教學名師的培育和選拔與專業建設、精品課程建設、教材建設、教研立項、科研立項、教學成果科技成果評選等結合起來,積極為入選“教學名師計劃”的教師創造條件,支持和鼓勵入選教師取得更多標志性成果,爭取更多教師成為市級和國家級的教學名師、教學團隊。
教學名師、教學團隊的帶動示范作用得到充分發揮,提高學校教學團隊與教學環境建設投入,遴選教學水平高、綜合素質強、教研成果豐富的專業帶頭人,設立專項經費,資助其組建教學團隊,達到優化教學結構和教學成果的目的,全面提升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人才培養質量。
制訂提升專兼職教師“雙師型”素質的實施辦法和管理制度,明確達到“雙師型”素質的培養途徑及具體要求;修訂完善師資隊伍培訓相關文件,制定培訓專項經費管理辦法。全面推進企業培訓、國內學訪和行業培訓,每2年一個周期,確保專任老師全部參與培訓。重點推進企業培訓工作,加強專任教師企業實踐的過程管理和目標管理,在確保企業實踐效果顯著前提下,鼓勵教師考取更高等級資格證書。
建立“兼職教師和特聘教授人才庫”和“師資校企聯合提升機制”,加強學校專任教師和企業一線技術人員的交流合作,優先引進具有企業工作經驗的高學歷、高職稱人才。
總之,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在我國還處于一個摸索前進的時期,尤其是職業教育領域改革轉型成的應用技術大學,一定要探索出既符合應用型本科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目標,又要適應專業建設的發展之路。將深化教育理念改革,系統科學設計人才培養方案,構建高素質師資隊伍深度融合,才能發展好應用技術大學,實現“制造大國”轉型為“智造強國”。